(原标题:中国飞鹤 | 左手补贴,右手出海)
寻找发展新路径
作者 | 胜马财经 许可
编辑 | 欧阳文
当中国乳业仍在深水区艰难跋涉时,婴幼儿奶粉市场却率先展现出复苏的曙光。
近年来,奶粉行业面临着诸多挑战。尤其是随着新生儿出生率波动以及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等因素,奶粉企业均面临着不小的压力。不过,情况似乎正在发生改变。2024年,伊利整体营收有所下降,但其奶粉及奶制品营收达到296.75亿元,同比增长7.53%;此外,专注于婴幼儿奶粉业务的飞鹤,2024年营收为207.5亿元,同比增长6%;净利润36.5亿元,同比增长11%。
婴幼儿奶粉市场的复苏曙光,让龙头企业飞鹤倍受关注。近日,飞鹤可谓格外“高调”:一方面通过“生育补贴”等方式大力营销,另一方面又快速推进国际化扩张。飞鹤的一系列举措引发了行业连锁反应,众多乳企纷纷跟进,一场围绕奶粉市场的争夺战已然打响。
然而,在飞鹤“高调”的背后,实则隐藏着企业对未来发展的深切焦虑。近年来,随着国内新生儿数量持续走低,奶粉市场早已从增量竞争转向存量厮杀,行业竞争越来越白热化。作为曾经资本市场的“奶茅”,飞鹤如何应对人口红利逐渐消退的大趋势,并在存量竞争中脱颖而出?显然是一个无法回避的问题。
以补贴之名,打响市场争夺战
在中国乳业的寒冬中,2025年刚一开始,飞鹤就打响了奶粉补贴第一枪。
今年3月,飞鹤宣布启动生育补贴计划,面向正处在孕期的家庭,预计投入12亿元专项补贴。从4月初开始,在全国范围内,符合条件的消费者可获得不少于1500元的生育补贴。
飞鹤的率先出击,引发了行业内其他乳企的争相效仿。随后,伊利宣布加码,推出16亿元生育补贴计划,将补贴标准提升至每户1600元;君乐宝亦宣布投入16亿元,推出力度相当的补贴方案。
截至目前,这场由飞鹤掀起的补贴战,已经蔓延至整个奶粉行业,包括贝因美、圣元、蒙牛等,都一定程度上推出了性质相似的生育补贴计划。
虽然各家乳企都在明面上表示,相关计划是为了响应号召,积极推出生育补贴计划,以实际行动为育儿家庭减轻负担;但不可否认的是,这场声势浩大的奶粉补贴风暴,其实是各家企业变相的营销活动。
以挑起战火的飞鹤为例,其申领条件为,每次奶粉最短领取间隔时间为1个月,五次奶粉的领取需在18个月内领取完毕,参与活动的消费者每个月最多只能申领一罐奶粉,其中便隐藏着乳企的“心思”。
通常情况下,新生儿奶粉不宜频繁更换,但一个婴儿一个月需要喝4至5罐奶粉。因此,一旦消费者开始领取了某个品牌的奶粉,出于科学喂养和婴儿适应度的角度,后期很难更换为其他品牌的奶粉,自然而然成为该品牌的长期消费者。因此,这场以补贴为名的活动,其实是各家乳企对于消费者的争夺。
作为中国奶粉行业老大,飞鹤一直以擅长营销著称。一直以来,飞鹤在广告宣传方面投入了大量资源,时常成为各大媒体的合作伙伴,此外,飞鹤也不遗余力地推行着亲子互动活动和育儿讲座等线下活动。
2024年飞鹤营销费用更是达71.8亿元,同比增长7.04%,占公司总营收35%。而飞鹤发起本次补贴大战,正是为了扩大市场份额、为其业绩增长提供新动能。
业绩回暖,长期压力仍存
2024年,中国乳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压力。经统计,26家上市乳企营收总计达3541.36亿元,同比下滑6%;净利润总计也出现同比下滑。
在乳业寒冬中,飞鹤却交出了一份优秀的成绩单。2024年飞鹤实现营收207.5亿元,同比增长6%,净利润36.5亿元,同比增长11%。在乳业全面放缓增长的背景下,飞鹤能够交出这样一份成绩,十分不易。
飞鹤的营收主要分为婴幼儿配方奶粉业务、其他乳制品、营养补充品三大板块。去年婴幼儿配方奶粉营收190.62亿元,同比增长6.6%,占总营收的91.9%;其他乳制品和营养补充品营收分别为15.14亿元、1.72亿元。因此可以说,婴幼儿配方奶粉业务是飞鹤的核心支柱,其变动将直接影响到飞鹤的业绩表现。
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24年,我国出生人口数为954万人,较2023年的902万人增加了52万人,出生率为6.77‰。人口出生率实现了近7年间的首次回升,得益于此,飞鹤去年业绩实现回暖。
除了出生人口上涨之外,飞鹤的提价措施也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去年2月,飞鹤发布了《关于飞鹤政策调整及产品涨价通知》,宣布自2月26日起,星飞帆等系列的产品价格全部上调每罐约40元,超高端产品每公斤售价甚至超过450元。
一直以来,飞鹤作为中国奶粉行业龙头,其价格一路水涨船高,在品牌支撑下,飞鹤在乳业寒冬中逆势提价。从结果来看,飞鹤提价举措有效了改善了财务数据,其婴幼儿奶粉业务营收上涨6.6%,并带动毛利率上涨至71.3%,同比上涨9.5%。
得益于新生儿数量的增加以及提价举措,飞鹤一挽过去两年的业绩颓势,2024年实现逆势增长。不过,市场对于这份业绩却喜忧参半,短期虽然扭转了业绩下滑,但长期而言,效果能否持续则有待观察。
一方面,飞鹤的业绩和每年新生儿数量高度捆绑,而人口出生率能否继续正向增长并进一步回暖,还是未知数;此外,在趋势下,飞鹤提价举措是否能够持续,艾瑞咨询2024年调研显示,国内74%的婴幼儿奶粉消费者选择300元/罐以下的奶粉,其中每罐200—299元价格区间最受欢迎。因此,面对这两大趋势,飞鹤如何找到新的增长点十分重要。
出海是解药?
在国内婴幼儿奶粉市场陷入增长瓶颈的当下,“出海”正成为乳业巨头们寻求破局的关键战略。
在今年的业绩说明会上,飞鹤创始人冷友斌明确表示:“公司正在积极布局海外婴幼儿配方奶粉市场,重心放在高出生率的国家和地区”。未来飞鹤计划通过加拿大新工厂布局北美、中东和东南亚市场,并计划6月份先进入菲律宾,印尼和越南也在推进,并将维持中高端定位。
其实,飞鹤的出海动作早已经在进行中。去年3月,飞鹤取得了加拿大首张婴幼儿配方奶粉的生产执照,9月份工厂正式投产并将产品在线下渠道上市;今年6月,飞鹤同样准备从菲律宾开始正式进入东南亚市场,产品定位主打中高端。
与国内市场婴幼儿奶粉市场的低迷相比,中东、东南亚等市场对不少奶粉企业来说是一块大的蛋糕。例如,在东南亚,2024年印尼女性的生育子女数量为2.1-2.2人,每名越南和菲律宾女性的生育数量均为1.8-1.9人,高于中国女性的1.2-1.3人;而中东家庭普遍多子化,每家至少有5—6个孩子,新生儿出生率达到11%以上。
在此之前,雀巢、达能、利洁时、雅培、菲仕兰等海外巨头乳企,早已进行布局;而国内乳企方面,蒙牛、健合、澳优等借助海外工厂,已开始尝试开拓海外市场。2024年,澳优乳业旗下羊奶粉中国业务实现收入约30.53亿元,同比增长5.3%;国际业务实现收入达到6.47亿元,同比大幅增长68.2%。
由此可见,在国内婴幼儿奶粉市场增长乏力的背景下,“出海”已从单一企业的战略选择演变为整个乳业突破发展瓶颈的必然路径。
不过,国内乳业出海之路虽前景光明,但也潜藏着暗礁。例如,不同国家和地区在婴幼儿奶粉的生产标准、配方要求、市场准入等方面存在巨大差异。以欧盟为例,其对奶粉中的营养成分含量、添加剂使用等制定了极为严苛的标准;而在东南亚部分国家,繁琐的认证流程和政策变动,也给企业的市场拓展带来诸多不确定性。
此外,企业也面临着不同的消费习惯。例如在欧美国家,消费者更倾向于选择有机、天然成分的奶粉;而在中东地区,由于宗教信仰的影响,对产品的清真认证要求极高。如何深入了解并融入当地文化,打造符合当地消费者需求和价值观的产品,成为国产奶粉品牌必须攻克的难题。
但无论如何,出海对于国产乳业而言,既是破局的“解药”,也是一场充满挑战的“大考”。飞鹤等企业的率先试水,为行业探索出了一条新路径。
END
关注我们,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胜马财经诚意原创,未经授权禁止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