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财经 - 滚动新闻 - 正文

主业承压却豪赌AI,联影医疗组百亿生态局

来源:子弹财经 2025-07-04 06:41:15
关注证券之星官方微博:

(原标题:主业承压却豪赌AI,联影医疗组百亿生态局)





出品 | 子弹财经


作者 | 张珏


编辑 | 蛋总


美编 | 倩倩


审核 | 颂文


作为中国医疗影像设备领域的龙头企业,联影医疗自2011年成立以来,一直被视为国产高端医疗器械突围的代表企业。其核心产品包括磁共振(MR)、计算机断层扫描仪(CT)、分子影像设备(MI)和放射治疗设备(RT)等。


2022年登陆科创板后,联影医疗市值一度突破1500亿元。然而进入2024年后,市场环境出现显著变化,联影医疗的主业开始承压。


公司营收和利润首次出现同比下滑,在外企巨头与国内同行竞争挤压下,其传统影像设备业务已经步入平台期。


但在现金流紧张的同时,联影医疗对人工智能的投入力度显著加大。6月,公司旗下AI公司联影智能宣布完成10亿元A轮融资,投资方包括联影医疗本身。


在去年底,联影医疗就开始为此次融资进行铺垫,2024年12月,联影医疗拟投入2848.72万元自有资金,获得联影智能增资后0.2849%股权,将联影智能估值抬到100亿元。


影像AI在应用和商业化上仍显吃力,多数产品功能分散,短期内很难贡献可观利润。在这样的背景下,这场持续加注AI的战略投入,能否在主业承压的同时,为联影医疗打开新的增长空间?


1、联影医疗密集投入AI


随着医疗对影像质量、标准化和数据安全要求提高,AI逐步成为全球影像设备厂商绑定客户和提高利润率的关键。





例如,西门子医疗、GE医疗、飞利浦等国际大型影像设备公司都将AI视为设备核心能力。


联影医疗对AI的系统化布局,始于2017年联影智能的成立。联影智能是联影集团旗下的人工智能公司,后成为联影集团的重要子公司,专注医学影像AI软件开发。


联影医疗负责硬件和商业化,联影智能聚焦算法研发和产品落地,被赋予打造自主影像AI产品的任务。


此后数年,联影智能在辅助诊断、术中导航、图像处理等多个环节进行布局,推出了100多款医疗AI产品。


2024年12月,联影医疗已经将联影智能估值推升至100亿元:联影医疗以自有资金取得了联影智能增资后0.70%的股权,交易价格为7000万元,交易后合计取得联影智能增资后0.9849%的股权,意图加快AI与医疗影像产品的深度融合,并统一产品和市场战略。


2025年6月,联影智能正式完成A轮融资,融资总规模为10亿元,由易方达私募基金管理有限公司和上国投资管共同领投,联影医疗、联影集团等共同出资。





天眼查显示,在此之前的5月30日,联影智能发生工商变更,王昊进入董事会。


联影智能截至2024年底已获批49张中外认证许可,是业内最活跃的影像AI玩家之一,但并未立即展现财务回报能力。2023年,其营收为2.54亿元,净亏损1.36亿元,亏损幅度超过营收总额的一半。


除了联影智能,联影医疗在今年1月还成立联影科技创新(北京)有限公司,注册资本1000万元,聚焦人工智能基础软件开发与应用软件开发等业务,由联影医疗全资持股。


另有北京联影医疗技术发展有限公司在6月10日正式成立,资料显示,该公司涵盖新增物联网、人工智能平台、智能系统集成等多个模块,其架构设置进一步指向AI在医疗场景中的平台化落地。


2、主业收入首次双降,高端产品结构难敌行业变化


如果回顾公司主业表现,会更容易理解联影医疗在AI方向上为何加速而非观望。


2024年,联影医疗净利润同比下降36.08%,为12.62亿元;营业收入103亿元,同比下降9.73%。这也是其2018年业绩披露以来,首次出现营收与净利润“双降”。


公司同时披露,经营性现金流净额为-6.2亿元,应收账款余额同比增长35%,达到43.59亿元,占全年营收比重超过42%。


收入端疲软、回款压力上升、现金流由正转负,显示其传统影像设备业务已经步入平台期。





联影医疗传统意义上的核心竞争力,来自其在国产高端医疗影像设备市场的渗透能力,也就是在三级医院和主要省级市场。


据公司财报,2023年底其磁共振设备在中国市场出货份额超过35%,大型CT超过30%,自主可控水平不断提升,但也意味着新增市场空间逐步收窄。


同时,西门子医疗、GE医疗、飞利浦等外资厂商近年来加大对中国中高端市场的定制化策略,推出面向二三级医院的本土化产品,价格带下探。


国内同行如东软医疗、万东医疗也在低端和中端影像设备上持续蚕食份额,导致联影医疗在招投标竞争中价格压力显著加大。


叠加医院预算周期拉长、集采扩面和付款周期普遍延后,公司影像设备收入在2024年出现下滑,部分经销商和医院回款节奏放缓。整体看,其传统硬件主业已接近存量竞争阶段,寻找新的增长点成为战略必然。


细看联影医疗目前的业务,各产品线收入全面承压。


2024年CT业务收入为30.48亿元,同比下滑超过25%;MR收入为31.92亿元,跌幅接近10%;MI和XR产线也不同程度下滑。软件业务则大幅缩水,收入仅为8319万元,同比下滑超过50%。


唯一保持增长的是RT业务,营收为3.19亿元,同比增长18.05%,但其在总收入中的占比仍不足4%。


与此同时,联影医疗选择退出部分激烈竞争场景。2025年福建省发布总金额近9亿元的CT/MR集采项目,最终中标者包括万东医疗、西门子、东软医疗等企业,联影医疗并未参与。


考虑到联影医疗的CT和MR产线在2024年合计贡献营收超过六成,缺席地方集采将直接影响公司在下沉市场的竞争力。





公司将业绩承压部分归因于外部宏观环境变化及公司对关键战略方向的持续投入综合影响了业绩,其中外部原因主要是自2023年起的医疗反腐。


但这一说法并未缓解市场担忧。从营收结构看,联影医疗境内收入为76.63亿元,同比下滑19.43%;其中设备收入占比接近八成,说明在当前阶段,联影医疗对影像设备主业的依赖仍未摆脱。


公司研发投入仍维持高强度。2024年,联影医疗研发费用达到22.6亿元,占营收比例22%,研发人员数量同比增加315人,达到3271人。


3、一场AI医疗豪赌?


客观来看,目前影像AI本身面临能力瓶颈。多数算法聚焦于单病种识别,例如肺结节、脑出血、骨折等单一病,缺乏跨模态、跨系统的整体诊疗支持。


也就是说,无法像医生一样在同一病例里综合比对多期增强扫描、MRI与CT、血管和软组织等多种信息,形成完整判断。





为此,不少医院不得不同时采购多家厂商的软件,才能覆盖完整流程,这也带来了系统部署、培训和维护的额外负担。


相比技术瓶颈,更大的挑战在于商业化模式和收入确定性。


2024年11月,国家医保局发布《放射检查类价格项目立项指南(试行)》,明确影像AI不能单独定价,只能作为附加服务嵌套于传统诊疗项目内,且不得向患者额外收费。


这一政策基本封闭了影像AI在医院端按次收费、进入医保的商业路径。


新规出台前,众多AI公司寄望于通过三类证获取物价准入、医保支付,实现类比器械产品的闭环收入路径。


现实中,仅有少数地区支持将AI以扩展项形式写入项目价格,而真正实现医保支付的案例寥寥无几。联影智能也未宣布过其AI产品获得医保定价支持。


在此背景下,影像AI商业模式回归至更传统的B2B路径:医院采购、科研合作、设备厂商打包集成。


2024年下半年以来,不少医院尝试将AI纳入影像绩效分成系统,以提高AI使用意愿与回报机制。但普遍覆盖率仍低,付款逻辑与周期均不稳定。


一个相对确定的方向是科研市场。2024年底,联影医疗在科研领域取得约1.02亿元大单,中标某国家级临床研究平台的全套影像设备项目,覆盖PET/CT、科研型CT等。


对联影医疗而言,将AI能力打包进科研设备方案,也能为AI产品积累验证数据和客户基础,成为现阶段商业化的补充路径。





海外市场或许提供更多机会。2024年,联影医疗的海外收入达到22.66亿元,同比增长35%,占总营收比重提升至22%,其中北美市场收入占比约6%。


根据美国FDA发布的AI赋能医疗设备清单,联影医疗的AI赋能设备获批数量超过20个,属于较前列水平。


截至2025年一季度末,联影医疗总负债约85.6亿元,其中流动负债占比接近九成,公司经营性现金流净额为-3.53亿元,虽较去年同期的-6.57亿元显著收窄,但仍未转正。


整体看,联影医疗账面负债率维持在约30%,财务结构相对稳健,但在现金流持续为负的背景下,较高的应付账款与持续扩张支出仍将对短期偿债和流动性管理形成压力。


在这种情况下,以及影像AI行业整体仍未跑通可持续商业模式的背景下,联影医疗对AI的加码更像是对影像AI生态以及未来AI医疗的一场“豪赌”。这场投入能否兑现规模化变现,仍需时间和行业演进来证明。


*文中配图来自:摄图网,基于VRF协议。


微信
扫描二维码
关注
证券之星微信
APP下载
相关股票:
好投资评级:
好价格评级:
证券之星估值分析提示万东医疗行业内竞争力的护城河良好,盈利能力一般,营收成长性较差,综合基本面各维度看,股价偏高。 更多>>
下载证券之星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与证券之星立场无关。证券之星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证券之星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jubao@stockstar.com,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如该文标记为算法生成,算法公示请见 网信算备310104345710301240019号。
网站导航 | 公司简介 | 法律声明 | 诚聘英才 | 征稿启事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举报专区
欢迎访问证券之星!请点此与我们联系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