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重磅!最新洞察来了)
【导读】公募基金费率改革两周年专题
公募基金费率改革两周年:
践行投资者利益优先理念 重塑行业生态
中国基金报记者 方丽 陆慧婧
2023年7月8日,证监会发布《公募基金行业费率改革工作方案》,基金行业费率改革的大幕由此开启。
在主动权益基金及被动指数基金接力降费的改革浪潮中,公募基金预计每年为投资者节省超过450亿元的“真金白银”。数据显示,成立满三年的主动权益基金过去三年平均管理费率下降幅度约为20%。2024年,包括管理费、托管费、销售服务费、交易佣金在内的四大费用合计达1884.21亿元,较2023年同期降低7.07%。
对于基金公司而言,费率改革更加速倒逼行业价值重构,从“规模扩张”转向“业绩为王”。多只新型浮动费率基金涌现,也在试图打破过去“旱涝保收”的痼疾,共建“投资者利益至上”的行业新生态。
公募基金费率改革实施两年
重塑基金行业生态
为提升投资者获得感,2023年7月8日,证监会研究制定了《公募基金行业费率改革工作方案》,以“管理费用—交易费用—销售费用”为实施路径的公募基金费率改革正式开启。
过去两年,费率改革有序推进,除存量产品陆续降费外,新注册产品也相应下调管理费与托管费率,同时降低证券交易佣金费率,并推出与投资业绩挂钩等类型的浮动费率产品试点,以让投资者获得“真金白银”来践行“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承诺。
公募基金费率改革实施两年,取得显著成效,深刻重塑基金行业生态。
在压降投资者成本方面,天相投顾基金评价中心给出了一组直观数据:以主动权益类基金管理费为例,成立满三年的基金,当前的平均管理费相较于三年前出现下降,股票基金和偏股混合基金的下降幅度约为20%。
在被动产品快速发展的过程中,ETF也加入了降费浪潮。“2024年下半年,一批规模较大的ETF将管理费和托管费率从0.5%、0.1%下调到0.15%、0.05%,对降低行业整体费率起到了推动作用。此外,去年9月,中证A500ETF集中发行,这批产品多采取行业最低的0.15%管理费率和0.05%的托管费率。较低的费率设置叠加这批基金可观的募集规模,进一步拉低了整体费率水平。”晨星(中国)基金研究中心高级分析师李一鸣表示。
产品结构优化也是费率改革的主要成效之一。上海证券基金评价研究中心分析师汪璐观察到,最近两年,低费率产品占比不断上升,ETF、指数基金等被动产品加速扩张,浮动费率基金等创新产品不断涌现,市场供给更加多元化。
国联基金指出,费率改革推动行业主动调整产品布局,被动投资与特色策略不断扩容,呈现出“被动崛起、主动聚焦”的新格局。
更深层次的变化体现在行业生态的转变上。“费率改革促使机构更加聚焦投研,从“规模导向”转为“投资者回报导向”,使投资者对行业更加信任。”创金合信基金首席经济学家魏凤春表示。
国联基金也认为,费率改革以来,行业竞争逻辑发生了根本性转变。行业生态正向“业绩驱动”转型,投研价值得到重估。
从“重规模”转向“重业绩”
行业在积极行动
两年间行业积极行动:一方面积极布局浮动费率基金等产品,推动行业从规模驱动转向质量驱动,解决传统固定费率“旱涝保收”的弊端。另一方面发力ETF、固收、QDII基金、公募REITs等多类型产品来应对挑战。同时,在运营上基金公司力求“降本增效”,中小型基金公司积极寻求差异化发展道路。
公募费率改革给行业带来短期经营压力,但同时也带来转型的动力。
汪璐表示,两年来,头部机构加快布局低费率产品,通过提升投研能力和业绩表现增强长期吸引力,强化品牌壁垒。中小机构在更大的盈利压力之下,纷纷转向“精细化运营”,通过压降成本、聚焦细分赛道等来维持竞争力。也有机构积极尝试浮动费率等创新形式,实现收入结构优化。在行业整体高质量发展的背景下,业绩驱动和客户黏性成为新的核心竞争力。
“穷则思变,费率下调促使基金公司竞争策略生变。”魏凤春表示,头部公司凭借规模优势,强化全品类覆盖,推进全球化,优化服务体系。中小机构则聚焦细分领域,如科技、量化等,走差异化发展路线。面对盈利压力,中小机构通过优化业务结构、发力专户业务、深耕“固收+”领域,提升规模。
国联基金总结了改革以来的三大“转变”。第一,产品策略从“广覆盖”到“精聚焦”。过去基金公司追求全产品线布局,通过规模扩张获取管理费收入。如今,头部基金公司开始聚焦核心赛道,低费率的指数基金、ETF成为吸引资金的重要工具。
第二,服务驱动模式从“渠道驱动”转向“业绩+服务双轮驱动”,在提升产品业绩的同时,深化客户陪伴,构建“线上+线下”融合的陪伴体系。同时,利用AI智能客服、社群运营、线下投资者教育活动等多种方式,为投资者提供全周期陪伴,优化持有体验。
第三,中小机构一方面通过差异化竞争“破局”,打造特色标签,聚焦“小而美”策略和细分领域,形成差异化竞争优势。另一方面,借力金融科技,实现降本增效。
值得一提的是,基金行业整体更加重视投研平台化、团队化,不再执着于打造“明星基金经理”。
沪上一家公募基金公司表示,两年来,基金公司在投资端进行投研体系重塑,摒弃蹭噱头、打造“明星基金经理”等前几年流行的操作方式;在产品端同样积极进行结构调整,从同质化铺量向差异化创新转变。
进一步夯实“硬实力”
切实提高投资者获得感
公募费率改革还在持续深化,后续以基金销售环节为核心的第三阶段费率改革有望落地。在切实提高投资者获得感的路上,基金公司还需进一步夯实“硬实力”。
魏凤春表示,费率改革在引导投资者长期投资行为上有一定成效。但要真正提升获得感,机构须具备强大的投研能力,精准把握市场与行业趋势,创造良好业绩;还需优化风险管理,控制回撤,保障投资者资产稳定。同时,强化投资者教育与服务能力也至关重要,要帮助投资者树立正确的投资理念,合理规划投资。
“通过改变收费方式提升投资者获得感的效果也和产品类型有关。对于固定收益类产品来说,降费对于提升获得感的效果更强;而权益类产品波动较大,费率对产品收益的影响相对较小。”盈米基金研究院高级研究员王泽涵表示,要提升投资者获得感,基金公司还需要持续提高投研能力,创造更好的业绩。同时,要加强和投资者的沟通,帮助投资者了解基金产品的风险收益特征和风格特点,保证供给和需求相匹配。
天相投顾基金评价中心也表示,目前来看,费率改革在引导长期投资行为、提升投资者获得感方面已经初具成效,但完全实现这一目标仍存在挑战。
“对于投资者来说,盈利仍然是最重要的诉求。只有基金投研和基金销售真正服务于投资者,从投资者的利益出发,才能够解决投资者的诉求。比如,基金管理人要放弃追求短期规模和回报,代销机构要践行逆向销售等。这需要机构大力提升投研能力和客户服务能力,通过精选标的以及科学构建组合的方式来提升投资者的实际获利水平。”天相投顾基金评价中心表示。
此外,国联基金表示,费率改革在引导投资者长期投资行为上初见成效,但投资者“追涨杀跌”的惯性思维并未彻底扭转,长期投资理念的培育仍需时日。
对于备受关注的浮动费率基金,国联基金表示,需重点构建三大核心能力:一是专业的投研与组合管理能力,能够根据市场变化动态调整投资组合,确保业绩稳健,这是与业绩挂钩收费模式的基础;二是强大的投资者教育与服务能力,通过丰富的投资者陪伴服务,增强投资者信任;三是金融科技应用能力,借助AI、大数据等技术实现智能投顾、风险预警等功能,提升服务效率与精准度。
浮动费率、定制化产品有望涌现
销售环节费率改革“箭在弦上”
中国基金报记者 张燕北 曹雯璟
公募基金费率改革已走过两周年,费改工作即将迈入新阶段。站在全新起点,业内预计,后续改革将在多个维度持续深化:产品设计继续朝着与投资者利益深度绑定的方向推进;浮动费率产品或成主流,定制化产品不断增加;第三阶段销售环节费率改革“箭在弦上”。
与此同时,我国基金行业费率改革还将积极借鉴海外成熟经验,结合本土市场实际情况,持续建立健全费率及配套机制,推动行业高质量发展。
产品设计将进一步强化获得感
浮动费率、定制化产品有望涌现
在公募基金费率改革进程中,产品设计是关键着力点。浮动管理费率作为产品设计的重要方向,正走向常态化。
除了2019年12月设立的逐笔份额提取业绩报酬的浮动费率基金,2023年8月26日,首批与基金规模、基金业绩、持有时间挂钩的浮动费率产品获批。
2025年5月,《推动公募基金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印发,行业首批26只新模式浮动管理费率主动管理权益类基金上报。截至6月底,已有24只产品完成募集并成立。7月4日,第二批11只新模式浮动管理费率基金上报。
浮动管理费率基金最早可追溯至1999年的浮动管理费率机制,经过二十多年的探索演变,已成为公募费率改革的重要路径。Wind数据显示,截至2025年6月底,全市场已成立182只浮动费率基金(只统计主代码)。
展望未来,天相投顾基金评价中心认为,未来产品在费率设计上可能继续朝着与投资者利益绑定的方向深化,比如,对投资者持有时间进行分档设计,还可能对目前分档采取一定的浮动措施,进一步降低业绩不达标基金的收费,而投资者认可的绩优基金可适度增加收费。
创金合信基金首席经济学家魏凤春表示,浮动费率产品将成主流。除与业绩挂钩外,与投资者持有期限、规模等挂钩的多元浮动模式会更加丰富,如持有超过一定期限就降低费率、规模达到特定阈值则费率分层。
除费率机制进一步优化外,业内人士认为,公募基金将在产品设计等方面持续变革。
魏凤春表示,指数产品向精细化、特色化迈进;Smart Beta基金以创新因子构建,提升投资精准度。此外,重视投资者陪伴的投顾型产品不断涌现,可根据投资者目标与风险偏好定制方案,助力长期投资。
天相投顾基金评价中心认为,基金投顾业务可能进一步扩大,并且向“买方投顾”靠近;还可能出现大类资产配置型产品,帮助投资者分散风险。
国联基金总结道,未来公募基金在产品设计等方面将围绕强化投资者利益保护、引导长期投资等方面不断深化,也会催生新的产品类型及运作模式,如可持续投资与ESG产品等。
上海证券基金评价研究中心分析师汪璐称,一方面,绩效报酬、浮动费率等激励相容机制加快落地,推动产品由“重规模”转向“重获得感”。另一方面,低成本的指数基金持续扩容,QDII基金等跨境产品有望通过降费释放配置潜力。同时,“产品+服务”一体化趋势明显,定制化产品也有望不断增加。
“基金公司为公募产品选择合适的业绩基准可能会变得更加重要。”盈米基金研究院高级研究员王泽涵认为,未来可能出现更多以细分行业或策略指数为基准的主动管理指数增强产品。
第三阶段费改“箭在弦上”
公募基金改革持续推进,第三阶段销售环节费率改革成为各方关注的焦点。5月初,证监会印发《推动公募基金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提出稳步降低基金投资者成本,推动基金费率改革第三阶段落地。合理调降认申购费和销售服务费,在投资者利益与行业可持续发展之间寻求动态平衡,构建更具韧性的财富管理生态成为公募行业探索的方向。
天相投顾基金评价中心指出,目前销售服务费仍较为固定,未来可能会出现可浮动的销售服务费。例如,可根据投资者持有时长来进行阶梯型收费。另外,部分产品客户维护费过高,挤压基金管理人生存空间,未来或可出台相关制度进行优化。而平衡机构利益与向投资者让利的关键在于打破二者的“零和博弈”,比如通过“买方投顾”方式,让机构和投资者利益共享、风险共担,从而实现机构和投资者的双赢。
对于未来的改革方向,国联基金表示,一是优化销售服务费收费模式。现行C类份额“销售服务费+零赎回费”的模式,或可考虑探索“阶梯式销售服务费+赎回费”组合模式,这有利于降低投资者短期交易成本。二是完善浮动费率产品机制,或可优化销售考核机制,将销售保有规模、投资者长期收益等纳入绩效考核指标体系,改变“重首发、轻持营”的风气。
“下一步改革可优先突破销售服务费与赎回费环节。降低销售服务费,规范销售机构收费,合理调降尾随佣金分成,减轻投资者负担。对于赎回费,可按持有期限进行更精细化的设置,鼓励长期投资。”北京一位权益投资总监建议,平衡机构与投资者利益,监管要把握降费节奏,给机构缓冲的时间。机构自身也需降本增效,优化运营流程;发力投研、提升业绩,以优质业绩吸引投资者,实现规模与效益双增长。
晨星(中国)基金研究中心高级分析师李一鸣认为,公募基金行业降费并非简单的单边让利行为,而应是在投资者利益与行业可持续发展之间寻求动态平衡的系统性工程。这不仅关乎短期成本优化,更涉及行业健康生态的长期构建。从投资者与行业的共生关系来看,降费的核心目标是提升市场吸引力与普惠性,过度降费也可能导致行业发展失速。
“公募基金降费的平衡之道,本质上是对行业发展模式的深度重构。只有通过市场化定价、差异化竞争、政策支持与创新驱动的多维协同,才能实现投资者成本降低与行业可持续发展的双赢,最终构建一个更具活力与韧性的财富管理生态。”李一鸣谈道。
借鉴海外成功经验
多管齐下促进行业高质量发展
业内人士表示,对比海外成熟市场,中国公募基金在费率水平上存在结构性调整空间,但降费绝非“照搬模式”,不能追求“一步到位”。费率改革的过程需要立足中国资本市场发展阶段、投资者结构特征以及行业竞争格局,以审慎、渐进的方式推进,实现投资者成本优化与行业可持续发展动态平衡。
魏凤春认为,可借鉴美国市场,推动销售机构向买方投顾转型,引导资金流向低成本基金,并设定差异化费率。
“海外的指数基金费率很低,因为转融通、基金投顾等衍生业务可以获得收益。而国内转融通受限,基金投顾还在萌芽期,未来大部分公司很难在指数业务上赚到钱。因此,要大力发展买方投顾业务,真正以服务为客户创造价值。”华南一位中型基金公司人士说。
天相投顾基金评价中心建议,可以参考国外买方投顾经验,打造“基金管理费率+投顾费率”的组合费率,相对降低销售费率并向投顾费率转化,这有利于资源向能够为客户获利的基金管理人和销售机构倾斜,让投资者以较低的基金管理费率和与实际获利相关的投顾费率来持有基金。
为促进行业高质量发展,魏凤春建议进一步规范销售服务费,合理调整分成比例;鼓励浮动费率产品创新,强化利益绑定;优化指数基金费率,提升被动投资吸引力;完善费率披露机制,增强透明度。
尽管短期内基金管理人和销售机构可能承受一定的财务压力,但从长期来看,投资者获得感的提升有利于扩大整个市场规模,实现资源的更有效配置。未来,投研能力、客户服务能力更强的机构将获得更大的生存空间,进而实现整个行业的高质量发展。
编辑:杜妍
校对:乔伊
制作:小茉
审核:许闻
版权声明
《中国基金报》对本平台所刊载的原创内容享有著作权,未经授权禁止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
授权转载合作联系人:于先生(电话:0755-82468670)
最新!马斯克回应:明年“参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