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美国例外论“面临考验:美债避险属性承压 美元霸权遭遇欧元挑战)
智通财经APP获悉,规模与优势并不总是成正比,但在全球投资领域,"大"与"强"的关联性却显而易见。美国金融体系犹如一颗独立运转的星球,凭借强大的资金引力,让美国企业与政府得以持续获取低成本资本。这种资本优势不仅降低了企业运营成本,更赋予其竞争壁垒与超额回报能力,进而形成吸引全球资金的良性循环。
什么是“美国例外论”?
经济学家将这种独特吸引力称为"美国例外论",这一概念源自政治理论中的"美国灯塔论",即美国作为民主自由典范的全球仲裁者地位。然而在唐纳德·特朗普第二任期内,贸易保护主义升级、司法部门冲突加剧、美联储独立性受挑战等系列举措,正让投资者重新审视美国作为投资圣地的地位。近期美元走弱、美债"避险光环"褪色、全球央行增持黄金等现象,似乎印证着这种转变。但值得注意的是,美国股市仍屡创新高,展现强劲韧性。
关于"美国例外论"的界定存在多维解读:有人聚焦其资产表现与全球市场的脱钩现象,即美债美股长期突破历史估值预期仍持续走强;有人归因于制度优势,包括高效的资本市场、创新的科技生态、友好的营商环境,以及特朗普首任期推动的企业减税政策。美国商业仲裁体系的独立性、务实的企业友好型政策制定,配合高频强劲的经济数据发布,共同构筑了投资信心。
现实表现如何?
数据印证着这种特殊性:根据统计,美国债券市场总规模达29万亿美元,占全球固收类资产的40%;美股65万亿美元的总市值更占全球股市半壁江山,且在MSCI全球指数中的权重从2008年金融危机后的不足50%攀升至近70%。过去十年,美国企业盈利增长远超其他区域,标普500成分股每股收益翻倍,是欧洲斯托克600指数增幅的两倍,股票回购机制更强化了股东回报优势。
“例外论”面临威胁的迹象?
挑战信号已开始显现。特朗普政府计划对进口商品实施百年未有之高关税的表态,曾引发市场对经济风险的重新定价。今年4月,传统避险资产美债价格竟与风险资产同步下跌;5月30年期美债收益率突破5%关口,创近二十年新高,暗示外国投资者可能因担忧关税引发衰退而调整持仓。尽管特朗普暂停部分关税计划,但其对华加征超30%关税的政策仍在推进,叠加减税延期、国防支出扩张等财政扩张计划,持续加剧市场对联邦债务可持续性的担忧。若美债需求萎缩推高收益率,将进一步抬升政府融资成本,形成债务-利率螺旋上升的恶性循环,最终可能削弱美元地位。
除了财政与政策风险,美国政治极化与机构政治化趋势同样引发担忧。特朗普对美联储施压要求降息的举动,动摇了市场对货币政策独立性的信心;其"美国优先"外交策略摒弃多边共识,更被视为对传统国际秩序的挑战。这些因素共同冲击着美国作为稳定投资目的地的形象。
特朗普真在赶走外国投资者?
不过当前尚未出现外资大规模撤离的明确证据:4月外国投资者美债持有量仍接近历史高位,海外政府继续净买入长期美债;6月底标普500指数再创新高,年初至今美国股票基金吸引1640亿美元资金流入,远超欧洲的460亿美元。但市场情绪已现微妙变化,美银基金经理调查显示,认为未来五年全球股市将跑赢美股的投资者比例上升;美元指数上半年暴跌11%,创1973年尼克松时代以来最差表现,即便在中东局势紧张时仍触及三年低点,31%的受访者表示减持美元,为二十年来最悲观水平。
市场结构变化同样值得关注。当前标普500成分股平均市盈率较MSCI全球(除美国)指数高出50%,而2015年该溢价仅10%,这意味着投资者需押注美国企业利润增长持续超预期。但"七巨头"科技公司贡献标普500超70%的盈利增长,且2025年主导地位或进一步强化的现实,让风险偏好较低的基金经理倾向于分散持仓。与此同时,德国借债强化军备与基建、中国经济在人工智能驱动下企稳,都为全球资本提供了更多选择。
未来何去何从?
无论11月大选结果如何,"TINA(除美国外别无选择)"投资逻辑正面临考验。部分策略师将此视为重新平衡组合的契机,甚至美国企业也开始增加欧元债券发行以对冲政策风险。花旗宏观团队指出,欧元或成为长期分散美元风险的首选。
对"美国例外论"的争议还涉及社会公平维度:该理论隐含的"市场繁荣必然惠及民众"逻辑受到挑战。数据显示,1979-2019年美国顶层1%人群税后收入增长超200%,而中间60%群体仅增45%,底层20%群体增幅更不足30%。当美股屡创新高时,1月民调却显示美国人对生活的满意度创历史新低。
富达国际欧洲、中东及非洲股票交易主管汤姆·史蒂文森则持相反观点。他强调美国仍具备结构性优势:劳动力持续增长、企业利润率较金融危机时期翻倍且保持高位、2019年成为能源净出口国后的安全保障、以及相比碎片化欧洲更具同质性的庞大国内市场。这些要素共同支撑着美国经济的长期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