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和讯投顾史月波:反内卷的底层逻辑是什么?)
“反内卷” 成为近期市场的核心逻辑,背后是资金对产业升级和高质量发展的敏锐捕捉。游资 “闻味进场,听声拉板” 的操作,恰恰印证了这一逻辑的强大吸引力 —— 那些能跳出低水平竞争、具备高质量发展潜力的板块,正成为资金追逐的焦点。?
从具体板块来看,煤炭、水泥、钢铁、光伏等传统行业,过去几年深陷 “内卷” 泥潭。为了抢占市场份额,企业不断压低价格,导致行业整体利润率下滑,陷入 “增产不增收” 的困境。比如光伏行业,前些年扩产潮引发激烈价格战,不少企业在成本线边缘挣扎;钢铁行业则因产能过剩,长期面临低价竞争的压力。这些行业的 “卷”,本质是低水平重复建设和同质化竞争的结果,而资金如今对它们的关注,正是源于市场预期其将通过产能优化、技术升级跳出这种循环 —— 比如钢铁行业的高端材料研发、光伏行业的 N 型电池技术突破,都是 “反内卷” 的具体体现,意味着行业从 “拼价格” 转向 “拼质量”“拼技术”。?
医药行业的 “卷” 则带有特殊性,更多由行政手段推动。集采政策让药品价格大幅下降,短期内压缩了企业利润,也迫使行业从 “仿制药躺赚” 转向 “创新药突围”。近期创新药板块的异动,底层逻辑正是 “反内卷”—— 企业不再依赖低水平仿制,而是通过原研药研发、全球多中心临床试验等方式,向高附加值领域进军,这恰恰契合 “高质量发展” 的要求。当创新药企业的研发管线取得突破、海外市场逐步打开,其估值逻辑就从 “成本压缩” 转向 “成长扩容”,自然能吸引资金关注。?
更深层次看,“反内卷” 的本质是中国经济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必然选择。过去我们凭借低成本优势为全球提供廉价产品,虽然支撑了经济增长,但也让部分行业陷入低利润的内卷循环,甚至成为全球通胀低迷的 “贡献者”。而 “高质量发展” 的核心,就是让产业从 “量的积累” 转向 “质的飞跃”:通过技术创新提升产品附加值,通过品牌建设摆脱低价依赖,通过产业升级占据全球价值链的中高端。?
资金对这类板块的追捧,正是预判它们能在这一进程中率先突围。比如创新药企业通过自主研发打破海外垄断,光伏企业凭借高效电池技术抢占全球高端市场,钢铁企业向航空航天用特种钢材转型 —— 这些都是 “高质量发展” 的具象化,也意味着企业能跳出内卷的红海,进入利润更高的蓝海市场。?
对于投资者而言,把握 “反内卷” 逻辑,关键是识别那些真正具备 “高质量发展” 基因的企业:要么拥有不可替代的技术壁垒,要么在行业整合中占据主导地位,要么能在全球市场建立差异化优势。这些企业不仅能摆脱过去的内卷困境,更能在产业升级的浪潮中持续创造增量价值,而这正是资金愿意 “闻味进场” 的核心原因。随着高质量发展的推进,这类企业的价值还将不断被重估,成为市场长期关注的焦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