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国药失算,买下一个扶不起的太极)
文源 | 源媒汇
作者 | 胡青木
编辑 | 苏淮
国药集团的整合攻坚还在继续。
7月8日,太极集团披露的两则关于子公司整合的公告显示,这家西南地区中药龙头企业,以1元收购资不抵债的运城数智中药、284万元回购休眠企业太极海洋药业股权,并同步注销零资产公司海南医保进出口。
截图来源于公司公告
此次整合采取“股权腾挪+注销空壳公司”双重举措,这成为太极集团持续推进混合所有制改革、优化管理架构的又一新动作。
自国药集团入主后,太极集团已通过精简总部部门、处置非核心资产等方式推进改革。此次子公司调整,也是太极集团整合进程的进一步落地,从侧面反映出其对“聚焦精品中药主业”战略的坚定执行。
而作为中国中药与太极集团的共同控股股东,国药集团早在2020年入主时,便承诺在五年内(即2025年10月前)解决两者的同业竞争问题。眼看着约期将至,承诺的兑现压力也越来越大。
尽管2025年1月国药集团将中国中药持有的太极集团67%股权无偿划转至自身,进一步理顺管理架构,但核心产品线如安宫牛黄丸、银翘解毒片的竞争仍未消除,川渝地区医药商业网络的协同整合亦进展缓慢。
01
私有化搁浅拖累进度
“战略误判、盲目扩张、产品迭代滞后”——2019年的太极集团,正深陷经营滑坡后的亏损泥潭。负债率高企、拳头产品市场萎缩等风波,地方国企的体制瓶颈难以释放全产业链潜力。
在此背景下,重庆市政府推动央地混改,引入国药集团这艘医药航母。
太极集团的国资根基虽稳,但区域属性限制了发展半径,而央企正加速细分领域整合。中医药作为国家战略产业亟需跨区域整合,太极集团在川渝的商业网络与精品中药积淀,恰好能补上国药在西南地区的短板。最终,这家手握急支糖浆、藿香正气口服液等王牌的区域龙头,成为国药版图的关键落子。
但收购完成后,作为中国中药与太极集团的共同实控人,国药集团面临核心矛盾:两家在中药领域存在显著业务重叠——均生产安宫牛黄丸、银翘解毒片等中成药,且在川渝、华南等区域终端直接竞争,导致渠道分散、内部竞价压缩利润。
为此,国药集团2020年增资入主时承诺,5年内(即2025年10月前)通过资产置换、注入等方式消除同业竞争。
为兑现承诺,国药集团近年来展开了一系列运作。
最早在2021年1月,正值国药集团刚完成对太极集团的增资入主,便已开始研究中国中药的私有化方案。当时拟定的报价为每股至少5.10港元,以此测算,中国中药整体估值将达33亿美元以上。不过仅过7个月,该方案便因港股市场波动及内部估值分歧而搁置。
此后两年间,私有化传闻几经起落。
2022年12月,市场再度曝出重启计划的消息,甚至有机构预测整合后中药板块市值将突破千亿。但中国中药很快发布澄清公告,称“未收到相关指令”。
直到2024年2月,随着同业竞争承诺期限临近,国药集团又抛出每股4.6港元、总价154.5亿港元的私有化方案,较2021年的拟定价调低约10%。然而8个月后,因境外直接投资批准未获通过,且截止日期未延长,私有化建议失效。
中国中药私有化再度折戟后,面对同业竞争承诺到期的最后期限,2025年1月,国药集团启动划转程序,将中国中药持有的太极有限66.67%股权无偿收归自身,试图缩短管理层级为整合铺路。
划转前,股权链条为“国药集团-中国中药-太极集团”三级架构;划转后,国药集团直接持有太极集团,层级压缩至两级,消除了中国中药的中间冗余。
截图来源于公司公告
除了在努力解决太极集团与中国中药的同业竞争问题,国药集团还对太极集团的子公司进行了优化。
2024年12月,太极集团通过非公开协议整合重庆太极杏湖网络科技、石柱太极数智中药等5家子公司股权,部分资产以2元象征性价格转让,推动工、商业板块结构清晰化;同期对桐君阁药厂、中药二厂增资共5.05亿元,强化核心业务承载力。
再加上这次的整合与注销,太极集团主要围绕“优化架构、聚焦主业”展开。但这些努力尚未解决核心问题,盈利增长的乏力与创新动力的不足,仍在拖累其发展步伐。
02
业绩剧烈波动
近年来,太极集团的业绩经历了“扭亏-高增-断崖式下跌”的剧烈波动。
2021年国药集团正式入主后,太极集团通过混改在次年实现扭亏,2022年归母净利润达到3.5亿元,2023年更增至8.22亿元(同比增长131.99%);但2024年急转直下,营收骤降20%至123.86亿元,归母净利润暴跌超九成;到了2025年一季度,业绩仍未有好转,营收同比降超30%,净利润再降近70%。
太极集团前几年业绩扭亏的关键,在于国药集团入主后通过处置非核心资产回笼资金,同时优化营销渠道,推动藿香正气口服液等主力品种放量。
而其业绩的下滑,则始于2024年。这一年,作为营收支柱的藿香正气口服液2024年销量为1.05亿盒,较2023年锐减45%,直接导致医药工业板块收入同比下降32%至70.38亿元;另一主力产品急支糖浆虽产销量微增,但增速从2023年的67%骤降至个位数,难以填补缺口;抗感染类产品注射用头孢唑肟钠销量下滑21.78%,复方对乙酰氨基酚片销量锐减54.74%,显示核心治疗领域全面失守。
除了主营业务出现问题以外,太极集团控股子公司西南药业和全资子公司重庆中药材公司,因税务检查及自查结果,需补缴税款及滞纳金共计1亿元。该款项全额计入2024年当期损益,因此也导致集团归母净利润大幅下修。
截图来源于公司公告
尽管太极集团声称补税源于“技术性失误”且“不涉及行政处罚”,但事件暴露了子公司税务合规及财务内控的重大漏洞,叠加同期核心产品销量腰斩,凸显其经营治理的双重危机。
而比核心产品业绩下滑更严峻的是,太极集团在创新投入与新业务培育上的长期乏力,导致其在核心品种衰退周期中陷入“青黄不接”的困境。
太极集团2024年的研发费用为2.80亿元,虽然在70家A股上市中药企业中排名第十,但其2.26%的研发费用率仅能排第58位。
2024年财报显示,太极集团在研项目共61项,涵盖中药(19项)、化药(18项)、生物药(3项)等。其中,中药创新药仅6项,多为经典名方复方或剂型改良;化药管线仅有1项为创新药,还处于临床前期;生物药领域虽布局3项,但仍尚未进入临床试验。
针对是否有新的解决同业竞争问题的计划,以及是否会向创新药倾斜资源等问题,源媒汇向太极集团董秘办发送了问询邮件,截至发稿未获回复。
国药集团的5年之约仅剩3个月,但更难的是重塑太极集团的成长基因。若仅完成资本层面的“物理重组”,而未触发创新与治理的“化学反应”,这场央地混改,恐将沦为又一场资源再分配的游戏。
老牌药企的生死局,不在规模,在灵魂。
部分图片引用网络 如有侵权请告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