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数据擦亮人民币资产“成色”)
欧阳晓红/文
年中,重磅发布会接踵而至。7月14日、15日,国务院新闻办举行两场新闻发布会,邀请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邹澜、国家统计局副局长盛来运,分别介绍上半年货币信贷政策执行及金融统计数据情况、上半年国民经济运行情况,用数据擦亮人民币的“成色”。
一
货币之水如何“润泽”实体经济?
“从上半年的金融数据看,货币政策支持实体经济的效果是比较明显的。”7月14日,邹澜在发布会上表示。
根据金融统计数据,6月新增人民币贷款2.24万亿元;新增社会融资规模(下称“社融”)4.2万亿元;6月末,社融存量同比增长8.9%,广义货币供应量(M2)同比增长8.3%。
按照邹澜的话说,一是金融总量合理增长;二是社会综合融资成本低位下行;三是信贷结构持续优化;四是金融市场韧性增强。在外部环境和全球金融市场发生较大变化的背景下,股债汇等主要金融市场保持平稳运行。
如其所言,上半年,上证指数上涨2.76%;债市10年期国债收益率呈现“先上后下、低位震荡”走势;离岸人民币对美元汇率(CNH)上涨2.41%。
“人民币对美元汇率在4月初有所波动,随后很快企稳。特别是5月中美日内瓦经贸会谈联合声明发布以来,人民币对美元汇率双向浮动,稳定运行在7.2元下方。”邹澜表示。
邹澜亦表示,影响汇率的因素是多元的,比如经济增长、货币政策、金融市场、地缘政治、风险事件等。当前,美元走势仍然有不确定性,但中国国内基本面持续向好,人民币汇率保持双向浮动、基本稳定具有坚实的基础。
邹澜坦言,外部环境更趋复杂严峻,全球增长动力减弱,贸易保护主义抬头。
在这种情况下,金融数据仍不乏亮色。上半年,M2同比增长8.3%,社融增量达22.83万亿元,同比多增4.74万亿元,人民币贷款新增12.92万亿元,增速7.1%,整体延续温和扩张态势。
数据看点藏在结构里:企(事)业单位贷款新增11.57万亿元,占比接近九成,其中中长期贷款为7.17万亿元。
金融“五篇大文章”方面,邹澜表示,5月末绿色、科技、普惠贷款分别同比增长27.4%、12%、11.2%,保持了较快增速;民营和小微企业的综合融资成本稳中有降,5月新发放的普惠小微企业贷款、私人控股企业贷款加权平均利率分别是3.69%和3.45%,较去年同期分别下降0.66和0.6个百分点。
据国盛证券首席经济学家熊园分析,单月看,6月信贷和社融数据均超预期,除政府债券拉动外,居民短贷和中长贷均多增,企业中长期贷款也转为多增(此前已连续4个月少增)。
这就像是一场精准“滴灌”——宽松中有定力,托底中见方向。
在当前背景下,资本信心的内外合力也在助力人民币跨境“提速”。
央行数据显示,今年前5个月,企业、个人等非银行部门跨境资金净流入约1000亿美元,标志着人民币资产的吸引力依旧稳固。与此同时,上半年,经常项下跨境人民币结算金额为8.3万亿元,其中货物贸易、服务贸易及其他经常项目分别为6.38万亿元、1.92万亿元;直接投资跨境人民币结算金额为4.11万亿元,其中对外直接投资、外商直接投资分别为1.46万亿元、2.65万亿元。
有分析认为,这些数据释放出三大信号:一是跨境收支更趋平衡,“使用人民币”逐步成为企业的常态;二是企业对冲能力显著增强,上半年企业套期保值率和货物贸易项下人民币跨境收支占比数据双双提升至30%,反映市场机制成熟化;三是人民币国际化进程或“提速”,从支付工具向投资与储备资产演进,人民币跨境支付系统+数字人民币出海会形成合力。
超预期的6月金融数据亦释放出不一样的信号:结构性宽信用政策的“滴灌效应”也逐步显现。与此同时,在汇率、结算、跨境资金流动等层面,人民币也释放出值得重估的信号。
二
7月15日,国家统计局公布数据,初步核算,上半年国内生产总值(GDP)660536亿元,按不变价格计算,同比增长5.3%。上半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1840元,同比名义增长5.3%,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5.4%。
盛来运用四句话概括上半年经济运行主要特征:
一是“稳”的态势持续。从观察宏观经济的四大指标来看,增长是稳中略升,上半年GDP同比增长5.3%;6月全国居民消费价格(CPI)由负转正,增长0.1%;国际收支也是基本平衡的,货物贸易进出口创同期新高,外汇储备维持在3.2万亿美元以上。
二是“进”的步伐坚定。保持经济稳定运行的同时,各方面坚定不移推动经济转型和高质量发展。
三是“新”的动能累积。各地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上半年,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同比增长9.5%,2024年“三新”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18%左右,新动能在积聚。
四是“畅”的循环改善。从统计数据看,人流、物流、资金流都在改善,上半年内需对GDP增长的贡献率为68.8%,其中最终消费支出贡献率为52%,是增长的主动力。上半年,货运周转量同比增长5.1%,旅客周转量增长4.9%。金融数据显示,6月末,M2同比增长8.3%。
“上半年经济运行总体平稳、稳中有进、稳中向好,是一份含金量非常高的成绩单。”盛来运表示。
他坦言,这是在二季度以来国际形势急剧变化、外部压力明显加大的情况下取得的成绩,非常不容易。“当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现在外部环境仍然复杂多变,内部结构性矛盾还没有根本缓解,经济运行的基础还需要加固。”
从经济结构看,向内发力的关键仍在消费。
盛来运表示,上半年“三驾马车”(最终消费支出、资本形成总额、货物和服务净出口)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是52%、16.8%、31.2%。其中,二季度最终消费支出对经济增长贡献率52.3%,较一季度略有提升;资本形成总额贡献率24.7%,货物和服务净出口贡献率23%。从这几个数据可以看到内需,尤其是消费是促进GDP增长的主动力。
盛来运表示,今年消费市场的表现可圈可点:上半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24.55万亿元,同比增长5%,其中二季度增长5.4%,比一季度加快0.8个百分点,逐季提升。上半年消费是一大亮点。
上半年消费有六个特点:第一,服务消费加快。服务零售额同比增长5.3%,商品零售额增长5.1%。第二,假日消费拉动作用增强。第三,部分升级类消费增速加快。第四,绿色消费渐成新风尚。第五,“中国游”“中国购”持续升温,免签“朋友圈”扩大推动入境旅游增长。第六,新的消费模式和业态层出不穷。
盛来运表示,这意味着下半年消费发展是有支撑的。上半年的影响因素、消费态势在下半年会得以持续。有关方面已经对外宣布,下半年刺激消费补贴政策已经在陆续出台,各地也会继续出台相关措施促消费。
上半年,固定资产投资24.9万亿元,名义增长2.8%。对于上半年投资增速有所波动,盛来运解释,第一,虽然上半年投资名义增速有所回落,但扣除物价后,固定资产投资实际增速基本稳定,而且投资结构在改善。第二,既有现实因素,也有深层次原因。现实因素主要是外部环境复杂多变、内部价格下行、企业竞争加剧,所以相关市场主体投资决策更趋谨慎。从深层次因素看,进入新发展阶段以后,发展方式在转型,新旧动能在转变,一些产能要出清,如房地产投资今年上半年继续下降。第三,现阶段固定资产投资潜力仍然非常大,要注重调动民间投资的积极性。
盛来运还坦言,现在房地产销售面积和销售金额都在下降,房地产筑底需要一个过程,在筑底和转型阶段相关指标有所起伏波动是正常的,这也需要我们下更大力度推动房地产市场止跌回稳。
7月14日至15日,时隔十年,中央城市工作会议在北京举行。会议强调,城市建设以创新、宜居、美丽、韧性、文明、智慧的现代化人民城市为目标……“走出一条中国特色城市现代化新路子”。
对于下半年经济前景,盛来运表示,综合判断,我们认为下半年中国经济保持稳定增长是有支撑的。
第一,上半年经济稳中有进的发展态势和成效,为完成全年目标打下了较好基础。
第二,多年来高质量发展大势和实践,凝聚了共识,积累了新动能,推进了经济再平衡,提高了经济可持续发展能力。从现实的一些因素看,一些先行指标和积极因素都在改善,显示高质量发展的良好势头。从生产来看,服务业经过多年转型后,对经济增长贡献率在提升。三次产业中,上半年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59.1%,对GDP增长贡献率超过60%。从近几个月的先行指标看,服务业景气指数持续保持在50%以上的扩张区间,意味着服务业发展势头良好,经济增长中占比较大的产业会持续保持良好发展势头。从出口看,上半年我国货物进出口总额增长2.9%,这是在二季度遭受外部巨大冲击情况下取得的成绩,显示了贸易的韧性。
第三,宏观政策协同发力,将为经济稳定运行保驾护航。今年以来,我国实行更加积极有为的宏观政策,发挥了托底作用。按照中央要求,近期有关部门加快推出下半年政策,会继续为经济稳定运行发挥关键支撑作用。同时,有关部门也表示,中国的政策“工具箱”丰富,也在加强政策储备,会根据市场变化适时推出。
上半年,中国经济交出了一份稳中向好的答卷,这些数据也是一张人民币资产的“信用画像”,其“亮色”程度亦关乎人民币资产未来“成色”与“底色”的再定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