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务部:从实际购买力看,中国社零总额已超美国

来源:中国基金报 媒体 2025-07-19 00:14:06
关注证券之星官方微博:

(原标题:商务部:从实际购买力看,中国社零总额已超美国)


来源:国际商报


超大规模市场体量更大、“以旧换新”换出品质生活、LABUBU风靡全球、“中国购”魅力尽显……“十四五”期间我国消费市场亮点频频。


在7月18日上午国务院新闻办举行的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上,商务部部长王文涛表示,这五年,商务部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决策部署,主动顺应新趋势,多措并举促消费,推动消费市场规模稳步扩大,结构持续优化,消费潜能加快释放,做大做强国内大循环。主要有以下四方面特点:


一是“扩容”,超大规模市场体量更大。社零总额从2020年的39.1万亿元提升至2024年的48.3万亿元,年均增长5.5%。与美国比,从绝对值看,我国社零总额相当于美国的80%左右,但从实际购买力来看,按照世界银行所给出的数据和算法,我国的社零已超过美国,是美国的1.6倍。从今年运行情况看,全年社零总额肯定超过50万亿元。一些细分领域的规模保持“龙头”地位,比如,网上零售连续12年全球第一,汽车销量也位居世界第一。“中国有14亿人口,任何一样产品乘上14亿,肯定是一个超大规模的市场。”王文涛说。


二是“提质”,品质消费走进千家万户。商品消费方面,商务部推动出台系列支持政策,比如消费品“以旧换新”,这不仅是一个消费刺激政策,更重要的是换出了智能和绿色,智能消费和绿色消费提升了大家的品质生活。自去年9月至今,限上单位的家电类商品零售额连续保持两位数增长;2024年新能源车保有量较2020年增长5.4倍,今年上半年渗透率达到50.2%。截至上半年,以旧换新共带动销售额超2.9万亿元,约4亿人次享受补贴优惠。

服务消费方面,“十四五”时期,我国服务消费进入快速增长阶段,2020—2024年,居民服务性消费支出年均增长9.6%,快于商品消费。这个阶段主要矛盾,是优质服务供给短缺。商务部会同相关部门针对性施策:对外开放“做加法”,扩大医疗等领域开放试点,引进更多的优质服务;对内放开“做减法”,推动出台支持服务消费高质量发展的“1+N”系列政策,开展服务消费提质惠民行动,围绕健康、养老、家政等细分领域,减少一些限制性的措施,丰富服务供给。这方面工作还会在“十五五”期间继续延续。

三是“焕新”,新型消费亮点纷呈。实施零售业创新提升工程,助力传统业态“旧中出新”。比如有的地方将博物馆、海洋馆“搬”进商场,购物、逛展、亲子娱乐等需求都可以“一站搞定”。支持老字号创新发展,汉服、马面裙等新中式服装火出圈,文创优品、各地特色名品等国货“潮品”畅销海内外。推动新型业态融合创新,大力发展数字消费、品质电商,培育首发经济、“人工智能+消费”、“IP+消费”等新增长点。各式各样机器人穿梭在酒店、商场,智能家居进入了家庭,谷子经济、潮玩盲盒等成为新潮流新风尚,“LABUBU现象”风靡全球。

四是“开放”,国内外市场联动互促。一方面,更多优质商品服务进入中国们培育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进口贸易促进创新示范区,特别是连续举办进博会、消博会,2021—2024年,累计进口消费品7.4万亿元,中国大市场为全球发展贡献巨大增量。另一方面,扩大单方面免签国家范围,各方宾客到中国来旅游购物,感受到“中国购”的魅力。组织“购在中国”活动,特别是优化离境退税政策,2024年入境游客总花费942亿美元,增长77.8%。“中国游”的流量转化为“中国购”的增量。

王文涛表示,展望“十五五”,我国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变,消费市场潜力大、韧性强、活力足的特点没有变。商务部将在总结“十四五”基础上,把好经验、好做法转化为常态长效政策。同时,根据新形势,因时因势出台一些有针对性的措施,进一步激发商品消费发展动能,释放服务消费潜力,放大新兴消费带动效应,全方位扩大国内需求,做强国内大循环。

fund

微信
扫描二维码
关注
证券之星微信
APP下载
相关股票:
好投资评级:
好价格评级:
证券之星估值分析提示机器人行业内竞争力的护城河良好,盈利能力一般,营收成长性较差,综合基本面各维度看,股价偏高。 更多>>
下载证券之星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与证券之星立场无关。证券之星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证券之星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jubao@stockstar.com,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如该文标记为算法生成,算法公示请见 网信算备310104345710301240019号。
网站导航 | 公司简介 | 法律声明 | 诚聘英才 | 征稿启事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举报专区
欢迎访问证券之星!请点此与我们联系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