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翰墨留香风 琴瑟写松心——左溪玄朗大师传略)
何保华/文
1300年前,50岁的玄朗,游历到浦江县东左溪山之荆紫岩下(今岩头镇夏泉村附近),见重山深林,怖畏之地,认为“泉石可以洗昏蒙。云松可以遗身世”,遂宴居此山三十年余载,结庐修行授徒,直至去世。
左溪玄朗大师被尊为天台宗第八祖,玄朗在浦江左溪的修行极其艰苦,他麻衣蔬食,独坐一龛,与山林为伍,与猿禽为伴,常常缺衣断粮。衣裳破了,便“布纸而缀”;肚饿饥渴,就“掏泉而斋”。乡里人问他:“为什么要选择这样一个穷乡荒野孤苦零丁过日子?”他回答说:“我已志在林壑,泉石可以洗去头脑昏蒙,云松可以使我忘却尘世。”这些细节的披露,都是源自唐代著名文学家、湛然大师的俗家弟子李华的《左溪师塔铭并序》这篇文章中。
李华(715—766),字遐叔,赵州赞皇(今河北赞皇)人,唐代诗人,散文家。李华与萧颖士、杨华、颜真卿等为诗友,又与萧颖士、颜真卿等并列“文章四友”。其著作《吊古战场文》被选入高中语文课本。他曾为寺院和禅师写过不少碑文,对佛教教义及其衣钵传授涉猎较深,也可谓禅宗佛教专家。
玄朗是使天台宗由衰落转向中兴的关键人物。据载,玄朗知识渊博,通达《法华》《净名》《大论》《摩诃》《止观》《禅门》等,整理《法华玄义》和《法华文句》共20 卷,著有《法华经科文》2 卷。他的讲法出神入化且诲人不倦,因而影响力日益扩大,名闻四方,远近僧徒皆慕名而来,不召自至,以致“拥室填门”,可见弟子众多。他为天台宗培养出一大批优秀的继承人。有诗赞曰:“绝笔遗芳翰,遗迹留清琴。翰墨留香风,琴瑟写松心。应使悟无著,犹及知音寻。”玄朗在浦江左溪讲寺开设道场,布道传法、弘法,他以诗文和笔墨为媒,传递佛法真谛,翰墨留香,泽被后世。也曾以琴瑟伴奏,诵经传道,让佛法与音乐相融,洗涤人心。琴瑟之声,如松风阵阵,沁入人心,度人向善。
玄朗的弟子有记载的达到一定境界的有“开左溪之秘藏”的6人,“饱左溪之道味”的6人,“传左溪之法门”的入室弟子有婺州开元寺僧行宣、常州妙乐寺僧湛然(后为天台宗第九祖荆溪湛然大师)2人,“沾左溪之一雨”的弟子2人,还有新罗国(今韩国)僧人法融、理应、纯英3人,专程慕名来左溪寺向玄朗大师学习天台宗法门,归国后“弘左溪之妙”,韩国天台宗因此而兴;玄朗的再传弟子最澄又把左溪法门带到日本,遂有日本天台宗一派。可想当时玄朗道场的规模和传播力、影响力有多大。
唐天宝十三年(754)九月十九日,玄朗“端坐长别”,年82岁(僧腊六十夏)。邻近僧俗大众都悲号恸哭。其时,正值浦阳县(今浦江)建制。人们为了纪念他,就把左溪玄朗的舍利分成两份,一份遵循佛教传统,在左溪之西原造一座塔,彰显禅师宗教地位;另一份位于婺州东部,寄托了邑人对禅师的深切怀念。后曾二次建舍利塔,因年代久远,这些舍利塔准确的遗迹就无从考证了。当时玄朗的弟子清辩禅师请检校吏部员外郎李华撰写《左溪师塔铭并序》。吴越王赐“明学尊者”谥号。玄朗圆寂与浦江建制均在唐天宝十三年(754),抑或是冥冥之中浦江书画文脉传承呢?
最后要提一下左溪寺建造的脉络了。当年玄朗“志栖山林”找到左溪山之荆紫岩下,先是居住在岩石洞穴中的,是村人于平开始为左溪大师“治屋安庵”。在山下于姓大族的资助下,于平指挥修建左溪讲寺,后又增建两座砖塔,使左溪寺焕然一新。左溪大师圆寂后,寺院无续人,年久失修,“中间或衰,故左溪废坏”。到了宋代开宝年间(968—976),吴越王钱俶题匾为“双溪禅院”,宋祥符年间诏赐左溪讲寺),于平曾孙伯昭渐复其居室,于暠继承父志,竭尽其力而就其功,三子于房资助扩建寺院,其四子清穆受度为僧而后主持。于房二子正封曾题写“左溪山碑”,宋濂称其书“字势雄拔,如蛟螭虎豹,盘拏后先,精神为之飞动。”这是后话。
2024年11月于知不足斋
(本文作者何保华,1936年生于河北阜城县,幼年移居杭州,后定居浦江,曾长期担任浦江县人大常委会副主任一职,系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浦江县志》主编,为著名书法家、篆刻家,文化学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