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科创板六周年!他们有话说!)
【导读】
当科创板迎来六周岁生日,这块“改革试验田”已结出累累硕果。六年来,公募基金的基金经理们、券商研究团队们,以专业视角跟踪市场变迁,用深度研究架起产业与资本的桥梁。他们既是制度创新的解读者,更是市场生态的塑造者。
在这个特殊时点,我们特邀多位基金经理、券商首席分享他们的“观察笔记”。这里有对制度演进的深度思考,有对产业趋势的前瞻研判,更有对市场健康发展的真知灼见。让我们一同探寻,这些专业投资者如何在价值发现中助力中国科技创新。
易方达科创板50ETF基金经理 成曦
今天,科创板迎来六周岁生日,这片“试验田”已成长为郁郁葱葱的“创新森林”,见证着中国科技与资本深度融合的壮阔历程。
六年来,科创板培育出一批硬科技领军企业,研发投入持续领跑A股市场,实现了“资本活水-精准浇灌-创新沃土”的良性循环。从首批25家上市公司到如今近600家的创新矩阵,科创板已构建起覆盖芯片、生物医药、新能源、人工智能等关键领域的产业生态。
六年来,我们见证的不仅是单个企业的跨越式发展,更是中国产业链从“跟跑”到“并跑”乃至“领跑”的历史性跃迁。科创板50指数生动记录着中国产业升级的轨迹,以半导体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蓬勃发展,生物医药与新能源等新兴赛道如雨后春笋般崛起,新质生产力正在科创板这片沃土上茁壮成长。
站在新起点,我们期待科创板将培育出更多全球产业链的“链主”企业,见证更多从“0”到“1”的原创突破。
在科技创新成为各国发展主要动力的今天,科创板正以更加开放的姿态拥抱世界,让资本之光照亮每一粒创新的种子,这片热土的故事才刚刚开始。
广发科创50ETF基金经理 陆志明
最近看到新华社发布的上交所最新数据,科创板上市公司中,超60家公司推出全球首创性产品;3成公司的产品、在研项目具有首创性;超6成公司的850多项产品、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这是一组振奋人心的数据,也是一份亮眼的成绩单。创设6年来,科创板为培育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医药、高端装备制造等“硬科技”产业,发展新质生产力等,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这一过程中,科创板相关ETF的诞生与发展,也在投融资两端发挥了积极助力。一方面,ETF通过指数化投资分散风险,有效规避了持仓单一个股的市场风险和研究压力,降低了投资门槛,为包括个人投资者在内的各类投资者参与科创板投资机会,提供了便捷高效的投资工具;另一方面,科创板相关ETF也能为市场提供更多的增量资金,进一步增强了科创板的市场流动性和活跃度,丰富了科创板金融产品体系;同时,ETF被动投资的壮大,也有助于优化相关企业估值,增强市场的有效性。
热烈庆贺科创板开市6周年!
富国基金量化投资部ETF投资总监 王乐乐
开板六周年,科创板聚集了一批核心技术过硬、成长空间大的高质量科技企业,并持续为投资者分享中国“硬科技”企业突破卡脖子技术的利润红利。作为一名基金从业者,我很荣幸能够持续为科创板建设添砖加瓦,也很欣喜能够与广大投资者共同分享科创板投资红利。
近年来,资本市场迎来了指数化投资的快速发展,科创板是指数化投资最深度融合的板块。Wind数据显示,截至7月20日,科创板ETF(仅投资于科创板股票)合计规模超过2600亿元,占国内A股股票型ETF的比重约9%,该比重超过了科创板股票占中证全指8%的比重,科创板ETF是目前规模最大的单板块ETF品类。宽基ETF层面,科创50、科创100、科创综指等均已成为广大投资者配置科技主题的重要标的;主题ETF层面,科创板芯片、科创板人工智能、科创板新能源等“硬科技”赛道全面覆盖,已成为投资者频繁使用的交易工具。
今年,受人工智能技术发展、创新药基本面改善、机器人产业化元年、A股市场整体风险偏好回升等多重利好影响,我们大幅提升了对A股市场科技成长赛道的乐观预期,实现了对科创板系列各个ETF的全面布局。今年我们陆续发行上市了科创芯片ETF富国、科创板新能源ETF、科创综指ETF富国、科创50ETF富国、AI ETF富国。未来,我们将持续完善科创板产品线,并深度研究科创板轮动策略和择时策略,为广大投资者提供科创板自身发展红利的Beta,以及超越科创板基准指数的投资Alpha,并持续为科创板的发展持续贡献我们的力量。
科创芯片ETF南方基金经理 李佳亮
当科创板迎来六周岁生日,回望这片培育中国科技创新力量的热土,最动人的蜕变莫过于最大权重板块——芯片行业从“孤岛”到“雨林”的跨越。六年前,美国一纸禁令拉开芯片“卡脖子”的序幕,中国芯片产业面临严峻考验;六年来,科创板凭借“允许未盈利企业通过‘市值+研发’路径上市”的制度优势,成为中国芯片企业登陆资本市场的首选阵地。如今,中芯国际、海光信息、寒武纪等100余家芯片企业在此扎根生长,构建起总市值超3万亿元的芯片“雨林”,覆盖芯片设计、晶圆代工、设备材料等全产业链,为中国芯片产业的国产替代突破与AI创新浪潮注入了强劲动能。
六载栉风沐雨,科创板已从孕育希望的“试验田”茁壮成长为硕果累累的“丰产田”。未来,这片科技创新的沃土将继续深耕“硬科技”赛道,在探索星辰大海的征程中,书写更多从“被卡脖子”到“攻坚突破”的中国篇章。
华泰柏瑞指数投资部副总监 谭弘翔
7年前,科创板在万众瞩目中开板,翻开了中国资本市场新的篇章。7年来,科创板不仅显著优化了A股市场行业结构,并且以激活资金链为牵引,以点带面连通产业链、创新链和人才链,推动“四链融合”向深向实发展,成为了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新型举国体制的破局点之一。我们看到,在IPO退出预期的激励引导下,大量社会资本涌入科技创新领域,全社会研发投入逐年增加,科研成果向应用创新和现实生产力转化的节奏明显加快,崇尚科技、鼓励创新的社会氛围日益浓厚,越来越多优秀人才投身其中,中国的人才红利真正转变为科技创新优势,在全球博弈中也拥有了更多的筹码和底气。(全社会研发投入数据来源:中国政府网;社会资本数据来源:Wind、交易所,截至2025/6/30)
科创板改革有效利用内外部形势变化果断出击,大胆闯大胆试,在局部实现了多项政策的重大突破,并在社会上汇集了广泛支持,直至将改革成果巩固,推广和传承下去,是新时代深化改革的一次典型案例。
如今,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加速深度融合,AI、机器人、低空经济、商业航天等新兴产业发展进入新阶段,科创板“1+6”改革政策措施的推出恰逢其时。在拟上市企业中,可以看到细分科技行业龙头、面向关键技术环节的战略性公司,以及未来产业的代表性企业,这意味着随着上市公司质量的改善和资金关注度的提高,科创板有望在应用爆发和国产替代双轮驱动下迎来强劲的动能。
博时基金权益投资四部投资副总监兼基金经理 肖瑞瑾
六年倏忽,科创板成功从中国科技自主创新的“试验田”成长为“主战场”。作为长期深耕科创投资的机构投资者,我们满怀敬意回望这段中国资本市场支持科技创新的非凡征程,为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壮阔实践贡献一份力量。
六年光阴,科创板始终以“硬科技”为鲜明底色,逐步完成构建更包容、更高效的资源配置体系,成为了孕育“中国智造”的策源地。我们见证了众多企业登陆科创板后的蜕变之旅,其中有攻坚“卡脖子”技术的本土半导体设备龙头实现从“0到1”原创性突破,有本土生物医药先锋企业在创新药领域跻身国际前列,也看到了中国新能源产业引领全球绿色转型,更不论中国企业在人工智能、量子信息、核聚变等前沿领域燃起“星星之火”。这背后,是科创板实施注册制改革带来的市场活力,也是灵活包容的上市标准对中国创新企业的接纳,更是科创板对高研发投入企业的长期耐心。
六年耕耘,硕果初成;征程万里,初心愈坚。愿我们继续以科技创新为本,以国家需求为锚,让资本与科技同频共振,成为“硬科技”企业成长路上的长期陪跑者。愿科创板继续秉承服务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初心,与中国最具创新活力的科创企业共赴星辰大海,为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壮阔实践注入澎湃动能。未来已来,我们满怀信心!
中国银河证券首席经济学家、研究院院长 章俊
六年砥砺,科创板以“硬科技”为核心立足点,在中国资本市场改革进程中镌刻下具有时代意义的制度印记。其核心价值不仅在于助力集成电路、生物医药、高端装备等关键领域的企业打破融资瓶颈,更体现在构建起一整套与科技创新周期高度适配的资本供给机制。未盈利企业上市、差异化表决权安排、设置成长分层等制度突破,实质性地弥合了从技术萌芽到产业落地之间的“达尔文之海”,为原始创新注入源头活水。
当下,资本与创新的关系正在经历从“供血者”向“共生体”的范式跃迁,单一融资功能难以满足科技驱动型经济的复杂需求。科创板要更进一步,仍需在技术类知识产权定价、股权激励税制优化、科研成果入表路径等制度基础设施上精雕细琢,夯实生态共建的底盘。
与此同时,全球科技竞合格局深度重塑,科创板亟待在双重维度实现纵深突破。其一,建立更具前瞻性的科创属性评估体系,引导资本向具备原始创新能力的链主型企业集聚,尤其是在人工智能、商业航天、低空经济、深海技术等战略前沿领域形成制度支持的“优先通道”;其二,优化长期资金配置结构,通过提升机构投资者占比、完善做市商机制,增强市场对科技企业研发周期长、回报滞后的容忍度与稳定性。
展望新程,科创板当以“制度型开放”承担更高使命:对内,推动科技、产业、金融高水平循环;对外,探索硬科技资产的全球定价与资源配置能力。唯有坚守“硬科技”筛选底线,持续优化资本供给的精度与温度,方能真正锻造出支撑中国式现代化的强劲引擎。资本与科技的共舞永无止境,而科创板,已然为中国创新史写下了不可替代的注脚。
广发证券策略首席分析师 刘晨明
科创板开市六年以来一直发挥资本市场改革“试验田”作用、坚守“硬科技”定位。从2019年注册制试点到去年“科八条”系统升级再到今年“1+6”新政创新,科创板制度建设阶梯式不断完备,服务实体经济科技创新发展的能力持续增强。
回首开市6年来,科创板市场运行成果颇丰:首先,从发行端看,一方面,科创板重点服务战略新兴产业,其中电子核心产业、生物产业、智能制造装备产业为市值占比前三大行业,合计占比约七成,此外,细分领域不断向“新质”成色企业拓宽,科创成长层的设立将进一步增强科创板的包容性,为商业航天、量子科技等未来产业领域开辟全新通道;另一方面,“科八条”提速了并购重组,政策效果显著。
其次,从投资端看,一方面,投资者结构“机构化”稳步上台阶,公募基金重仓持股占比不断提升;另一方面,科创板指数投资体系不断丰富,从宽基类到行业类、风格类,ETF规模持续增长。
最后,从资产端看,一方面,新质生产力政策持续加力、AI与创新药产业新周期开启、国产替代率不断提升等驱动力共同推动我国前沿产业延续高景气;另一方面,科创板企业延续高研发强度,凸显创新驱动的可持续性。
展望未来,站在六周年新起点,科创板不仅折我国资本市场全新的里程碑,更加照亮了我国高成长产业矩阵的新征途。
兴业证券策略首席分析师 张启尧
2025年7月22日,科创板将迎来开市六周年。六年来,上交所持续推进科创板制度建设,有力促进了以硬科技为代表的新质生产力的发展。
值此六周年之际,我们给科创板的寄语如下:
制度破局焕新,科创硬核争潮。一是科创板对内“制度破局焕新”。科创板以“1+6”改革为突破口,通过制度迭代(破局)与生态重构(焕新),解决资本供给与科技创新的适配性问题。制度破局体现在更加精准服务科创企业。设立科创成长层,体现政策的“精准服务”理念。重启第五套上市标准,解决“技术突破期企业融资难”痛点。制度焕新体现在重构市场生态。焕新的制度设计推动“硬核科技”与“硬核资本”更加紧密的结合。制度焕新还体现在强监管和制度包容性的两相兼顾上。二是科创板对外“科创硬核争潮”。首先,科创板以硬核科技为矛:聚焦新质生产力主战场。深化改革仍是以推动“硬核科技”发展为第一要务,以硬核科技为代表的新质生产力仍是中国资本市场高质量发展的“主战场”。其次,科创板以开放与竞争为盾争潮:全球科技博弈中抢占制高点。发展科创企业不是闭门造车。特别是在当前全球供应链重组背景下,要发展具有战略价值的硬核科技企业,更是需要在开发和竞争的环境下,鼓励企业通过资本市场加速技术出海,通过并购等资本市场手段成为产业链“链主”。
中信证券研究部 主题策略首席分析师 刘易
自2019年开市以来,科创板始终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资本市场的重要指示精神为根本遵循,深度融入国家科技自立自强战略,聚焦半导体、生物医药等“卡脖子”领域。六年来,改革攻坚成效显著,持续强化“硬科技”定位,通过指数化投资、询价转让、“提质增效重回报”行动等举措,推动企业经营质量提升与资本高效循环,为经济转型升级提供多元的资本支持。2025年科创板迎来新一轮改革突破,证监会推出“1+6”政策措施,构建起全链条创新服务体系。纵观科创板成分,科技成长公司为主流标的,企业质地优异,聚焦新质生产力,凭借高研发投入,不断突破技术壁垒,其中电子半导体板块权重凸显,景气度随AI浪潮显著上行,进而带动科创板整体投资热情。从估值及配置角度来看,科创板兼具规模优势与估值性价比,截至2025年6月30日,科创板企业PE(TTM)中位数33.6倍处于合理区间,两年盈利复合增长率达35.8%,居成长板块首位,估值与成长性高度匹配;主动偏股型公募显著超配科创板且增配趋势明确,同时保险等耐心资本入市看中权益投资弹性,政策引导下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投资加大,科创板配置价值凸显。
中信建投证券科技行业首席分析师 阎贵成
六年前,科创板鸣锣开市,资本市场迎来了“硬科技”的专属舞台。作为科技行业分析师,我有幸见证了科创板这六年来的蓬勃发展,它犹如一座蓬勃生长的科技金融绿洲,不仅成为了资本市场的创新高地,更是成为了推动我国科技自立自强的重要力量。
科创板在制度层面的突破意义非凡,让许多企业及时融资后实现腾飞。如试点注册制,允许未盈利企业上市等,让更多科创企业能够登陆资本市场。百利天恒作为生物医药企业,2021年-2023年累计亏损超过11亿元,2023年1月登陆科创板,2024年凭借创新药与BMS达成合作,2024年公司营业收入增长936%,归母净利润达37.08亿元,扭亏为盈。
科创板为投资者带来了回报,让资本市场可以尽早分享企业成长红利。其中,中微公司和寒武纪让人印象深刻。中微公司2019年7月以29.01元发行,一年后股价最高超过296元,涨幅近10倍;寒武纪作为我国AI芯片的重要供应商,紧抓人工智能发展浪潮,2020年7月登陆科创板时发行价64.39元,今年2月股价最高达818.87元,最高涨幅近12倍。
展望未来,在日益复杂的国际环境下,中国“硬科技”发展任重道远。科创板有望持续深化改革,成为培育世界一流中国科创企业的摇篮,助力我国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国泰海通证券新股研究首席分析师 王政之
科创开板6周年,排队蓄水池高质量扩容,促进科技、资本、产业的良性循环。
在2023下半年一二级逆周期调节以及2024年初“新国九条”相关政策出台后,IPO排队企业库持续精简。2024年随着存量项目部分出清完成后,2025年以来各项直接融资支持高新技术企业发展的政策定调,IPO受理逐步回暖。尤其是2025年5月以来,IPO受理端明显开闸。截止2025年7月18日,科创板受理21家高新技术企业,排队蓄水池实现高质量扩容。兆芯集成、上海超硅、摩尔线程和沐曦股份等均为未盈利申报,凸显了直接融资对于优质科创企业的强力支持。随着科创板第五套标准的重启,预计科创板将陆续受理技术实现较大突破、商业前景广阔、持续研发投入大的未盈利企业。
受理开闸的同时,上会、注册等各环节审核节奏同步加快。2024年至今已过会的13家公司中,11家已获得证监会注册批文,且过会至注册平均时长逐步缩短至1~2个月,注册效率也在不断提升;2024年至今已注册的19家公司中,17家已完成上市,注册至上市的平均时长也缩短至4个月之内。科创板过会、注册时长的逐步缩短释放出首发上市常态化的积极信号,使得更多符合上市标准、亟需募集资金的排队企业能够更快登陆资本市场,支持其募投发展的同时,为二级市场供给优质标的。随着各项扩容政策的提出将为境内交易所引入源头活水,我们相信未来的科创板将更好地促进科技、资本、产业的良性循环。
编辑:赵新亮
校对:纪元
制作:小茉
审核:陈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