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财经 - 公司新闻 - 正文

葵花药业“雪崩”:利润蒸发九成,研发失速、高管“换血”下的生死拐点

来源:理财周刊 媒体 2025-07-22 17:48:58
关注证券之星官方微博:

(原标题:葵花药业“雪崩”:利润蒸发九成,研发失速、高管“换血”下的生死拐点)



近日,葵花药业(002737.SZ)发布的2025年上半年业绩预告显示,公司归母净利润预计仅为7000万-8500万元,同比下降82.52%-85.61%;扣非净利润更是缩水至4000万-5500万元,同比下降88.04%-91.30%。

作为曾经凭借“小葵花妈妈课堂”广告语家喻户晓的儿童药龙头企业,巅峰时期,其小儿肺热咳喘口服液等明星产品常年占据细分市场榜首,然而,近期却深陷业绩困境,对比2023年上半年6.38亿元的归母净利润,2025年同期业绩仅为其11%-13%,短短两年间近乎“蒸发”九成利润,下滑幅度远超市场预期。

业绩“断崖式”下跌:财务数据全面恶化

葵花药业2025年上半年业绩预降,归母净利润同比下降82.52%-85.61%,扣非净利润同比下降88.04%-91.30%,这一断崖式下滑远超市场预期。与2023年上半年6.38亿元、2024年上半年4.86亿元的归母净利润相比,2025年上半年的业绩表现可谓“惨淡”,仅相当于2023年同期的约11%。



图片来源:同花顺

更令人担忧的是,这种下滑趋势仍在加速:财报显示,2025年一季度公司营业收入6.63亿元,同比下降56.30%;归母净利润5711.18万元,同比下降77.62%。

从营收结构看,葵花药业的衰退迹象早已显现。财报显示,2022年至2024年,公司营业收入分别为50.95亿元、57.00亿元和33.77亿元,2024年同比暴跌40.76%;同期归母净利润分别为8.67亿元、11.19亿元和4.92亿元,2024年同比下降56.03%,尤其2024年第三、四季度,营收同比降幅均突破60%,这种加速下滑态势在2025年仍未止步。这种连续两年的大幅下滑表明公司经营基本面已发生实质性恶化,而非短期波动。

毛利率的持续滑坡同样触目惊心。财报显示,2021年葵花药业销售毛利率为59.27%,2022年至2024年则连续三年下降,分别为57.75%、56.29%、44.89%。到了2025年一季度,公司毛利率降至37.29%,同比下降19.48个百分点,较上季度减少7.61个百分点。葵花药业表示,鉴于公司库存原材料成本处于高位,加之生产规模下降固定成本分摊增加,导致营业成本上升,预计2025年上半年毛利率会进一步承压。

此外,财报显示,公司资产负债率从2022年的36.88%降至2024年的21.21%。表面看财务风险降低,但这并非经营优化的结果——同期的营收从57亿元缩水至33.77亿元,本质是市场竞争力衰退的被动收缩。

对于业绩暴跌,葵花药业归因于“医药行业结构性调整”及“前期市场非理性波动”。公司解释称,产业链下游医药商业端备货、终端用户囤货导致整体库存充盈,2025年上半年公司主动进行下游渠道梳理,控制发货总量、降低渠道各链条库存,这对业绩实现产生直接影响。但从2024年下半年至今近一年的调整周期来看,如此剧烈的业绩牺牲已远超正常渠道优化的合理范畴。

产品结构单一与研发短板:创新乏力制约长期发展

葵花药业的崛起,依托于护肝片、胃康灵胶囊和小儿肺热咳喘口服液三大支柱产品,这三款核心单品长期贡献公司超40%的营收。其中,小儿肺热咳喘口服液/颗粒常年稳居同品类销量榜首。仅该单品便占据公司儿童药板块营收的35%以上,形成“一单品独大”的格局。

根据葵花药业2024年年报,中成药作为公司的核心业务,实现收入24.64亿元,占总营收的72.96%,其中护肝片销售额突破10亿元;“小葵花”儿童药方面,小儿肺热咳喘口服液等产品此前收入贡献一度达到30%左右,虽2024年受市场环境等因素影响销量下滑,但仍是重要营收来源。

与此同时,研发投入不足加剧了产品迭代困境。财报显示,2024年公司研发费用仅为1.24亿元,同比下降3.6%,研发费用率徘徊在3.7%的低位水平。更令人担忧的是,公司研发人员数量从2019年的654人锐减至2024年的441人,五年间核心技术人员流失率达33%。

葵花药业试图通过“买、联、代”外延扩张策略弥补内生创新不足,包括收购、合作和代理等方式。其中,在“联”的策略上,2024年12月1日,葵花药业与北京大学医学部签署关于成立“北大医学-葵花药业集团菌源酶与创新药物联合实验室”的《合作意向书》,公司计划在3年内出资不少于1000万元用于联合实验室运营,旨在借助高校科研优势提升创新能力,该合作意向书有效期至2025年3月31日。不过截至2025年7月中旬,公司尚未披露签署正式协议的进展,合作能否落地及实际成效仍待观察。



图片来源:葵花药业公告

此外,葵花药业在产品升级方面进展缓慢。据2024年年报披露,公司在研化药品种接近40个,其中部分已进入放大生产、BE试验及注册申报阶段。不过,这些管线多为仿制药或改良型新药,真正具有突破性的创新药项目稀缺,难以形成差异化竞争优势。

管理震荡:高管频繁变动与战略执行断层

管理层的稳定性同样为葵花药业的发展带来挑战。

2025年7月10日,公司发布公告称副总经理(副总裁)陈亮因个人原因申请辞去公司职务,辞职后将不再担任公司任何职务。

值得注意的是,陈亮在葵花药业体系内多年,2014年从品牌事业部总经理助理起步,十年间逐步执掌医药公司副总经理要职,在其任职期内“小葵花”儿童药系列曾创下多个爆款。2023年,陈亮的薪酬高达306万元,是同职位中最高,其突然离职引发市场诸多猜测。



图片来源:葵花药业公告

值得注意的是,2024年年报董监高人员报酬中,却并未披露彼时理应仍在职的副总经理陈亮及其薪酬情况。在2024年,葵花药业的董监高人员合计报酬1456.72万元,其中薪酬最高者为总经理关一,年薪483.95万元,其次是董事长关玉秀,年薪219.99万元。



图片来源:葵花药业2024年年报

陈亮,已是2025年以来葵花药业第二位离职的高管——就在6月24日,分管人力资源的副总经理马新刚刚因退休原因申请辞去公司职务。2024年年报显示,马新年薪137.18万元。

更早的2024年,葵花药业已有两位副总离职。2024年10月,公司公告显示,副总经理、内部审计负责人李金明因退休离职,同期副总经理朱晓南也因个人原因辞职。李金明是财务领域的资深专家,曾任职于华润双鹤药业、神威药业等多家知名药企;朱晓南则拥有人力资源管理背景,曾在百度、阿里巴巴等互联网巨头担任组织发展要职。这些核心高管的集中离职使得葵花药业在一年左右时间内经历了四位副总经理的“换血”,管理层动荡程度在医药行业实属罕见。

葵花药业解释称“组织梯队配置健全,相关工作有序承接,高管辞职不会对公司生产经营产生重大影响”。但市场观点认为,如此频繁的高管变动不可能不对企业经营产生冲击,尤其是在业绩持续下滑的敏感时期。

与高管频繁离职形成对比的是,葵花药业在2025年加速引入具有营销背景的新管理层。公司先后聘任肖淋、杨阳和刘光涛三位副总经理,旨在推动“资本+实业”双轮驱动战略落地,提升营销系统业绩与能力。这种人事安排显示出公司试图重振营销体系的决心,但也反映出战略摇摆——在削减营销费用与强化营销能力之间存在的明显矛盾:财报显示,2022-2024年销售费用从17.32亿元降至8.23亿元,降幅达52.5%,而2025年一季度销售费用同比降幅更是达到68.7%,远超营收降幅,投入收缩与战略目标形成鲜明反差。

从业绩腰斩到产品依赖,从研发乏力到管理层震荡,葵花药业的困境是多重矛盾交织的结果,唯有锚定方向、稳步调整,方能重拾增长动能。(《理财周刊-财事汇》出品)

微信
扫描二维码
关注
证券之星微信
APP下载
好投资评级:
好价格评级:
证券之星估值分析提示葵花药业行业内竞争力的护城河一般,盈利能力良好,营收成长性一般,综合基本面各维度看,股价偏低。 更多>>
下载证券之星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与证券之星立场无关。证券之星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证券之星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jubao@stockstar.com,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如该文标记为算法生成,算法公示请见 网信算备310104345710301240019号。
网站导航 | 公司简介 | 法律声明 | 诚聘英才 | 征稿启事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举报专区
欢迎访问证券之星!请点此与我们联系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