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财经 - 国内经济 - 正文

心理学|停止焦虑!三招教你分清“能管”和“管不了”的事

来源:经济观察报 媒体 2025-07-28 08:47:49
关注证券之星官方微博:

(原标题:心理学|停止焦虑!三招教你分清“能管”和“管不了”的事)

凌晨两点,手机屏幕的微光映着皱起的眉头。你一边刷着行业裁员新闻,一边盘算着自己的存款够撑多久;明明已经累得眼皮打架,脑子里还在循环播放:明天要是下雨约会泡汤怎么办?同事会不会在背后吐槽我的方案?这些没完没了的担忧,就像一团乱麻缠住大脑,越想越疲惫。

其实,很多让我们焦虑的事,根本不在我们的掌控范围内。而早在两千多年前,古希腊的斯多葛学派哲学家就发现了这个问题,还给出了一个超实用的解决办法——“两分法”。后来,心理学家和职场专家把这个智慧升级,变成了更清晰的“控制圈理论”。

控制圈理论把我们生活里的事,分成了三个“势力范围”。第一个是可控圈,这里面的事完全由你说了算。比如今天要不要早起跑步、被批评时怎么回应、下班是追剧还是看书。这些就像是你亲手种下的小树苗,浇水施肥、修剪枝叶,都能按照你的心意来。第二个是影响圈,虽然不能直接决定,但能通过努力慢慢改变。就像和同事沟通优化项目流程,或者带动家人养成健康作息,虽然不能一下子让所有人听你的,但可以用行动和沟通慢慢影响。最后一个是关注圈,这里面的事跟自己八竿子打不着,比如明天的天气、国际新闻里的冲突,还有路人对你的看法,就像远处的风景,看看就行,实在没必要为它们伤神。

记住“控制圈理论”的关键,我们要把80%的精力花在可控圈,像培育小花园一样精心打理;影响圈的事,就像给邻居提建议,尽力而为不强求;至于关注圈,就当是路边的风景,看看就行别较真。

为什么越焦虑,越需要搞懂这三个圈呢?因为我们的焦虑,大多来自“瞎操心”。大脑天生爱“未雨绸缪”,但常常会把“可能发生的坏事”当成“一定会发生”。就像准备演讲时,有人总在纠结“要是评委打低分怎么办”“观众会不会中途离场”,却忘了真正能决定结果的,是反复练习演讲稿、提前调试设备、调整上台时的状态这些自己能做的事。

而且,当我们专注“可控圈”时,焦虑会自动消失。很多人习惯当“受害者”,抱怨公司加班多、同事难相处、行业竞争太激烈,却忘了真正能改变局面的,是优化工作方法、主动沟通、提升技能,或者投简历跳槽这些具体的行动。就像觉得房间冷,与其骂天气,不如动手开暖气;与其抱怨下雨被淋,不如提前看天气预报带伞。

具体怎么把这个理论用在生活里呢?其实很简单,记住这三个步骤就行。

首先, 遇事问自己:这事儿我能管吗? 如果能管,立刻列计划!比如担心考试不过,马上制定复习时间表,把每天要学的内容安排好;要是管不了,就潇洒放手!台风天取消航班,与其生气抱怨,不如安心在家追剧,或者趁机把一直没看完的书读完。

其次, 扩大“影响圈”,但别硬刚“关注圈”。想扩大影响圈,就要多主动沟通。比如你想让团队氛围变好,就带头组织下午茶,分享工作经验,用行动感染身边的人;而对于关注圈,要学会减少刷手机的时间,少看那些制造焦虑的新闻和短视频,把时间留给真正重要的事。你会发现,当不再执着于那些无法改变的事情时,整个人都轻松了。

最后, 每天花5分钟,写“不焦虑日记”。在本子上简单记录三件事:今天为什么焦虑?这件事属于哪个圈?我能做什么?举个例子,如果因为同事没回消息,担心方案被否定而焦虑,分析后会发现这属于影响圈,因为同事态度不可控,但可以主动跟进,那能做的就是发消息确认进度,附上修改建议。坚持写下去,你会越来越清楚哪些是该用力的地方,哪些是在白费心神。

生活就像一场没有剧本的冒险,我们没办法决定会遇到什么关卡,但能决定自己怎么闯关。当你学会把精力聚焦在“可控圈”,就会发现,焦虑就像阳光下的雾气,渐渐消散了。(韩明丽 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

微信
扫描二维码
关注
证券之星微信
APP下载
下载证券之星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与证券之星立场无关。证券之星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证券之星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jubao@stockstar.com,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如该文标记为算法生成,算法公示请见 网信算备310104345710301240019号。
网站导航 | 公司简介 | 法律声明 | 诚聘英才 | 征稿启事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举报专区
欢迎访问证券之星!请点此与我们联系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