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发力出口业务 东风和日产豪掷10亿“二次合资”)
近日,重庆市市场监督管理局网站发布的一则公示显示,日产(中国)投资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日产中国”)与东风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东风集团股份”,HK:00489)拟在广东省广州市新设合营企业,专注于从事汽车整车及其零部件、汽车装饰品的出口业务。
8月5日,东风公司(东风集团股份母公司)一位内部人士对经济观察报表示:“日产和东风合资的出口公司,不久后会有一个成立大会。”日产中国的一位人士则表示:“现阶段请以东风汽车(东风集团股份)官网信息为准。”
6月25日,东风集团股份发布公告称,当日与日产中国订立合资合同,双方同意成立合资公司,共同从事汽车出口业务。根据合资合同条款,合资公司的注册资本为人民币10亿元。东风集团股份和日产中国将向合资公司的注册资本分别出资人民币4亿元和人民币6亿元。合资公司成立后,东风集团股份和日产中国将分别拥有其40%及60%的股权,合资公司的经营期限为28年。
“这是一次典型的‘以退为进’。日产用60%股比换到主导权,把东风的产能和渠道变成出口跳板;东风则用40%股权锁定一个现成的海外窗口,双方各取所需。”国际注册创新管理师、鹿客岛科技创始人兼CEO卢克林表示,10亿元注册资本规模不大,但放在广州这个出口枢纽,意味着轻资产、快周转,更像一支“海外突击队”,而非重资产新工厂。对监管来说,这类“出口导向”合营最易获批,也暗示政策鼓励中国品牌借合资外壳加速出海。
中国企业资本联盟副理事长柏文喜指出,“日产60%对东风40%,既让日方在出口车型选择、海外渠道上保持主导,又让中方在制造、物流上保留话语权,属于典型的‘优势互补’。”
重庆市市场监督管理局的公示中提到,从中国反垄断法角度,可以认为日产中国对合营企业具有控制权,而东风集团股份针对特定事项亦能够对合营企业施加决定性影响。
日产中国与东风集团股份新设合资出口公司,并不令人意外。近几年,双方的合资公司东风日产在华销量已持续下滑,增加出口销量是当务之急。东风集团股份发布的数据显示,2021年至2024年,东风日产累计销量分别为106.71万辆、91.73万辆、72.31万辆、63.12万辆,同比分别下滑11.04%、14.04%、21.53%、12.7%。今年1至6月,东风日产累计销量25.28万辆,同比下滑23.5%。
东风日产在国内拥有一百多万的年产能,销量低迷已造成产能空置。根据东风日产官网信息,该公司目前在广州、襄阳、郑州、大连、武汉均有产能布局,整车年产能约148万辆。按照2024年年产量(63.28万辆)计算,东风日产目前的产能利用率只有43%左右。
为此,东风日产从去年开始通过关闭工厂、转让产能等方式实施降本增效。2024年,东风日产关闭了位于江苏常州的年产能约12万辆整车工厂。今年7月,岚图汽车收购了原本由东风日产使用的东风集团股份旗下一个年产15万辆整车工厂。
另外,日产汽车在2024年3月发布“The Arc日产电弧计划”时就曾明确指出,2025年开始在中国市场整车出口,第一阶段实现出口10万辆的目标。
“这是日产与东风在销量连续下滑、国内竞争白热化背景下的‘二次合资’,目的不再是争夺中国增量市场,而是把中国已经过剩的产能和成熟的供应链当作出口基地,去赚海外的钱。”柏文喜指出,双方拟定的产品路径也很明确,第一款车就是东风日产刚上市45天就交付1万辆的纯电轿车N7,说明不是“纸上谈兵”,而是直接把国内验证过的成熟车型反向输出。
对于大力开拓海外市场能否帮助日产在中国走出困境,行业分析师持谨慎态度。
卢克林提出,东风日产能否把出口变成解药,关键看两条:节奏和利润池。节奏上,日产在墨西哥、中东、东盟有现成认证与网络,只要快速导入东风系燃油车与启辰电动车型,就能把闲置产能变成外汇;利润池上,如果明年能把10万辆库存车变成海外现金流,就能为东风日产国内新品投放输血,形成正循环。反之,若只是转移库存、不升级产品,海外价格战一开,又会陷入“失血”。
“合资出口是一次精准且及时的战术突围,可以在未来2—3年内显著改善东风日产的财务报表;但若要真正走出低谷,还需同步完成产品、品牌和渠道在中国本土的再进化,出口只是赢得时间的手段,而非终点。”柏文喜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