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专访维京中国董事总经理唐博文:以人文深度和精准营销打开银发旅游经济新格局)
夜色缓缓洒落在多瑙河的水面,一艘北欧风格的游轮静静泊岸,船上流淌着舒缓的古典乐,几位银发旅客在甲板上低声交谈。不是每一次旅行,都要热烈喧哗;也不是每一次旅程,都需要不断追逐打卡。
这是维京游轮所描绘的旅程图景,也是唐博文希望带给中国银发旅客的理想体验。
维京游轮中国区董事总经理唐博文(Brendan Tansey)
在中国银发经济的大潮下,维京游轮坚持深耕细作,专为那群有着好奇心、生活经验与审美修养的旅客,构建一条独特的精神航线。而作为这一变革的掌舵者,唐博文并不以攻势强烈著称,相反,他更像是用“微水细流”的方式,将维京的品牌精神,悄然渗透入每一位旅人的心中。
01
寻世界文明,与自我重逢
“我们不仅仅是为高知银发族提供定制化的服务,而是在回应他们对于美好生活方式的追求。”这是唐博文在采访中反复强调的一个观点。他所理解的银发客群,不是年龄标签,而是一种心智结构——更从容、更好奇,也更看重旅行的精神回报。
过去几年,中国的出境游市场经历剧变。从“走马观花”到“深度人文”,从“大众娱乐”到“私人定制”,唐博文深知,市场变化的背后,是用户价值观的演化。尤其是那群55岁以上、知识层次高、重视文化体验和社交氛围的旅人,正在悄然成为高端文旅市场的中坚力量。
这是一群正在重塑市场定义的旅人。他们对旅行不再抱有单纯休闲的期待,而更看重体验的深度、文化的厚度与过程的舒适度。他们或许已经走过世界很多地方,但仍对文明的起源与历史的肌理保持好奇。
唐博文提到:“中国新一代的银发族不仅拥有经济基础,也充满活力与探索欲。维京的使命在于让他们可以通过旅行去学习和收获。”
于是,维京游轮,不再只是交通工具,而成为“移动的人文空间”。维京打造了一个区别于市场主流的品牌逻辑:全中文服务消除了语言焦虑,雅致的北欧设计营造静谧空间,岸上与船上体验围绕文化展开——不是狂欢,而是沉浸;不是被动接受,而是主动对话。这种带有“精神陪伴”属性的产品体验,让维京迅速建立起口碑与忠诚度。
“很多旅客不是为了去某地,而是为了找回一种久违的状态。”他表达。
02
被选择的品牌,而非主动打扰的声音
面对中国市场日益激烈的竞争环境,维京没有走传统的“信息轰炸”路线。相反,品牌选择用细腻的触角去“发现用户”,而不是“追逐用户”。
维京在中国市场的品牌形象,从2016年进军中国时最早的“欧洲河轮专家”开始,就始终坚持“以目的地为核心”的深度人文之旅定位。无论是差异化的中小型游轮产品,还是为中国市场定制的策略,维京始终坚持走一条精准营销的路线。
通过与IPG盟博旗下的KINESSO卡耐索团队合作,维京完善了对高净值银发族用户画像的描绘,并且构建起一整套数据驱动的内容优化机制。他们通过研究银发人群在微信、抖音、小红书、美篇等平台上的行为轨迹,优化信息触达的频率与节奏,从而实现精准、高效的人群覆盖。
在内容策略方面,面对信息获取方式日益多元化的银发高知人群,维京并未选择迎合流量逻辑,而是确立了以“文化赋能+场景共鸣”为核心的内容叙事策略。维京与IPG旗下的万博宣伟(Weber Shandwick)公关合作,通过名人背书、博主共创、平台合作等策略,打造了“去商业化”的社媒内容生态构建。维京精准锁定人文旅行博主与银发达人进行深度合作,内容更注重科普、纪实与知识性,拒绝泛娱乐化的“快餐内容”。
因此,维京在每一篇内容产出中,始终保持对深度的尊重:从讲述维也纳的音乐史,到解析瑞士少女峰的风貌,抑或是对于旅行意义的探索,每一则推文、每一条视频都力求在信息密度中融入温度;它不是知识的堆砌,而是一次次激发旅人好奇心与世界连接感的邀请。
“我们选择贴合银发族习惯的渠道,通过有文化共鸣的内容激发他们的兴趣。”唐博文解释。基于这一理念,维京打造了一套差异化内容生态系统:在微信生态中形成公众号、视频号、小程序、企业微信的闭环互动;在小红书和抖音中推进宾客真实体验的曝光;在目前最活跃的“中老年线上社区”美篇上,借助用户共创激发社区联动,建立熟龄社群的文化认同感。
依托KINESSO卡耐索持续优化的内容结构与自动化运营工具,维京进一步提升了自身在主流社交平台上的内容收录效率,同时也借此建立了“信息有效性”的底线——不为“被看见”而牺牲品牌精神。
“我们避免过度营销,而是借助有温度、有深度的内容,和消费者建立长期情感连接。”唐博文强调。
03
用温度构建私域,让旅人彼此照亮
私域运营是维京游轮的营销策略中的重要一环。维京深知,对于银发族来说,信任比促销重要,情感比流量更有说服力。
维京通过微信企业号形成高黏性人群触点,由顾问进行一对一服务。不是机械式的回复,而是旅程前的文化顾问、旅途中贴身服务、旅后提供分享与延续。这种方式建立起一种有温度的“人”与“人”的关系,而非仅仅品牌与消费者的“对话场”。
而当银发旅人面临出行顾虑——语言、饮食、安全、体力分配等“隐性门槛”时,维京并不回避这些问题。相反,它将这些“痛点”作为故事开端,通过细节展示、服务解释与情绪共情,把每一个看似微小的举措转化为“你被理解”的信号。比如行前准备中的温馨提醒,用熟悉的中文服务安抚初次出国的紧张感,在“维京之旅”小程序中增设翻译、货币转换等实用小工具,方便旅客自由探索时使用。
此外,维京深度挖掘宾客体验,将自身的产品优势“置于”宾客的回忆之中,用人们的真实反馈与故事充实其社交平台的内容矩阵,并成为私域传播中最好的口碑载体。那些用美篇写下的旅途体悟,那些在评论区留下的对旅程的共鸣,成为维京品牌最打动人心的素材来源。这也是维京始终坚持的品牌信念:旅程不仅要被记住,更要被理解。在每一次文化的注脚、每一次心境的共鸣中,银发旅客不是被营销的对象,而是共鸣者、讲述者、甚至是共同书写品牌叙事的参与者。
“我们鼓励他们通过具有文化深度的慢旅行,探索世界,焕发阅历新彩,”唐博文表示,“我们认为,在这个过程中被激发的思考与感触,才是旅行的意义。”
更有趣的是,维京设立了多个用户共创机制,例如在“维京好友”小程序发起的“人生旅程”故事征集活动、在各大社交媒体平台发起的UGC话题征集、在首届上海国际邮轮节期间发起“伊敦海上钢琴师”公益自由演奏互动活动、以及小红书定制活动“我和游轮超合拍”打卡互动等。通过较为巧妙的激励方式——例如周边礼品或精选内容展示,营造温馨真实的社区氛围。
这正是维京区别于多数品牌的地方:它不像一个游轮公司,更像一个文化载体,让用户在其中获得身份共鸣。
04
打开边界,连接更多生活方式
在维京的品牌版图中,旅行不只是产品,更是一种生活方式的传递。因此,跨界合作是它讲述“生活方式哲学”的重要窗口。
随着中国正迈入“健康老龄化”时代,以及中老年人对提升生活品质的需求,“康养+学游”的体验成为了需求和趋势。新时代的高知银发群体不仅具有探索欲和好奇心,更青睐于高品质和具有价值感的旅游产品。2024年起,维京联合上海老年大学与上海教育电视台,发起了中国首个国际银发康养学游项目——“银发趣学游,圆梦看世界”。
从课程设置到航线设计,从艺术解析到文化沙龙,这个项目实现了“游轮+教育+康养”的深度融合,为银发族提供了一种“边走边成长”的生活方式。
此外维京与羽西合作,面向50+女性推出定制化的旅行和护肤体验,不仅满足了熟龄女性对美的诉求,也传递出“她力量”背后的温柔坚定。
唐博文总结:“通过这些合作,我们进一步丰富了宾客的体验维度,创造‘游轮+’的价值,在高知银发族中逐步形成‘人文旅行/生活方式提供者’的认知,而不仅仅是一家游轮运营商。”
品牌不再只是供应方,而是生活方式共同体的搭建者,这成为维京游轮在高端熟龄市场的另一道护城河。
老去并不是告别世界,而是以另一种方式,与世界重新建立关系。
维京做的,正是这样一件看似简单、却极其稀缺的事——在快节奏、碎片化的消费生态中,为那些还愿意慢下来、想要理解世界的人,提供一条温柔、真实、有尊严的通道。
当营销成为关系的艺术、产品成为精神的延伸,一个品牌便有了穿越时间的可能。而唐博文,作为这场旅程的引领者,更像是一位温和的讲述者,他用一艘船的速度,缓缓讲述着一段关于“人生旅程”的故事。在这段旅程中,人们不只是在世界中移动,更在自我中穿行——以知识点亮认知,以相遇激发情感,在不断探寻与沉淀中,重新理解“旅行”的意义,也重新认识“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