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价格战如何影响车市?汽车均价走出“倒U曲线”)
近几年,中国车市最常听到的一个词就是“价格战”。乘联会数据显示,2024年全年国内车市降价车型达227款,新能源车和燃油车新车平均分别降价1.8万元和1.3万元,降价幅度分别为9.2%和6.8%。
与此同时,2024年有84.4%的汽车经销商出现不同程度的价格倒挂,即进车价高于售出价,超四成经销商亏损;汽车行业利润率跌至4.3%,这一数据在2017年时为7.8%,不及下游工业企业6%的利润率。
然而,一个看似矛盾的现象是,虽然价格战不断上演,但市场的汽车均价“逆势上扬”。乘联会数据显示,2019年乘用车总体零售均价为15.1万元,到2024年上半年均价达到18.6万元,2025年1—7月的均价为18.1万元。
这一看似矛盾的现象,其背后与汽车市场结构变化相关。在价格战打响初期,燃油车市场呈现“冰火两重天”:中低端车型因消费能力承压而快速萎缩,2019年至2024年间,5万—10万元燃油车销量占比从26.8%降至13.5%,而30万元以上高端燃油车占比却从6.2%升至10.3%。这种“低端退、高端守”的格局,推动燃油车整体均价从15万元一路抬升至18.3万元。
另一方面,新能源车虽以“降价先锋”姿态冲击市场,均价从2023年的18.4万元降至2025年的16.1万元,但其价格下行主要是由于供应链成熟所带来的“技术普惠”,同时高端新能源车型的占比也逐渐提升。例如,2021年至2024年,在30万—40万元市场中,新能源车的占比从14.4%提升39.8%,40万元以上市场新能源车的占比从12.3%提升42.8%。
更重要的是,近几年中高端车市场整体仍在持续增长。2019年时,20万元以上的新车销量为215万辆,到2024年为699万辆,翻了3.25倍;而20万元以下的新车销量从2019年的1657万辆,减至2024年的1590万辆,减少67万辆。
在上述多方面因素的共同影响下,国内汽车市场抗住了“价格战”的冲击,汽车均价一直维持在高位。但到了2025年,中国乘用车市场迎来转折点,汽车整体均价开始出现下降。乘联会数据显示,2025年二季度汽车均价降至17.2万元,7月降至16.9万元,较2024年降了8000元。
造车汽车均价下探的原因有很多,其中最直接的因素是,高端燃油车市场从去年下半年开始“失速”,今年更为严重。以C级中大型燃油车为例,2019年时市场份额为96%,到2024年降为56.6%,年均下降率约为10%,下降较为缓慢。但今年二季度突降至45.5%,7月再降至39.8%。其中,30万—40万元燃油车销量占比从2024年的6.8%降至5.5%。
“以旧换新”政策也成为今年汽车均价下降的重要推手之一。乘联会秘书长崔东树表示,2024年随着报废更新政策推动,车市的中低端市场回暖,中低价位消费回升,出现了5万元以下微型电动车销量提升、5万—15万元市场增长趋势仍存在、15万元以上车型市场份额下降的局面。
2023年,5万元以下车型下降了1.1个百分点至2.5%,但2024年升至3.2%,到目前又攀升至4.2%;20万元以上车型的市场份额在2024年同比下降了1.8%,今年1—7月再次下降2.2%;10万元以下车型销售占比从2024年的15.2%升至17.3%,这些都变化均拉低了车市整体均价。
如此一来,乘用车均价是否已经走过了顶峰?从数据看,2025年7月,16.9万元的均价已较2023年的峰值已下降8.7%,且呈现出环比连降的趋势。就此,崔东树对经济观察报表示:“乘用车均价目前在顶峰徘徊,未来几年乘用车均价是否会继续下降还不好说。”
安迈咨询董事总经理彭波对经济观察报表示,乘用车均价下降,主要是因为需求下降,“这两年物价都跌了,CPI(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如果含房价,跌得也不少。”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5年上半年,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同比下降0.1%。
乘用车均价出现峰值迹象,是否意味着未来的汽车市场会有新的演变,例如传统豪华车丢失的市场份额,是否能由自主品牌填补?
彭波认为,自主新能源车有可能填补豪华燃油车的空缺,华为鸿蒙智行旗下问界、尊界等几个界字辈品牌,以及腾势、阿维塔、极氪等品牌,都可以成长起来。
近几年,诸多自主车企打造了高端品牌,推出了一系列新车型。售价70万—100万元的尊界S800,上市67天大订单突破一万辆;售价30万—40万元的领克900上市百天交付破两万辆;售价50万左右的问界M9月销1万辆左右;阿维塔连续五个月销量破万辆;售价或超过60万元的极氪9X即将开启预售。
崔东树则表示:“(自主豪华车补位传统豪华车市场)应该很难,高端车市场剧烈萎缩,富人少了,需求也减少了。”
彭波从产品角度分析认为,现在30万元车的配置特别好,所以传统豪华品牌售价50万元以上的车,需求量会下降,40万元以内的车就能够满足消费者对大部分豪华车的功能需求,所以豪华车还是有市场需求,但均价可能会下降,进而导致乘用车整体均价持续下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