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汇通能源“牵手”张汝京参股光罩企业 商办租赁主业将转型硬科技?)
8月11日晚,汇通能源(600605.SH)公告披露,公司拟通过股权转让及增资方式获得兴华芯(绍兴)半导体科技有限公司(下称“兴华芯”)7.43%的股权。兴华芯是一家主营半导体光罩研发制造的企业,实际控制人为半导体行业传奇人物、被誉为“芯片教父”的张汝京。
2025年以来,主营商业办公物业租赁的汇通能源持续加码投资半导体领域,凸显转型硬科技的意图。今年4月,汇通能源公告,子公司将投资3000万元参与元禾璞华产业基金,后者是业内知名的半导体专业投资机构。此次汇通能源参股兴华芯,则是首次直接投资半导体企业。公告还披露,未来当兴华芯一期产线的月交货量达到设计满产水平,汇通能源拟进一步增资兴华芯或继续收购兴华芯的股权。
参股先进制程半导体光罩企业兴华芯
汇通能源前身为国有的上海轻工机械公司,此后业务重心一度转向风电领域。2019年以来,汇通能源相继剥离风电资产,发展房地产业务,置出房地产开发业务。与此同时,在上海城市更新过程中,汇通能源多处房产被征迁,让公司获得较多现金。2024年年报显示,公司全年营收为1.37亿元,实现净利润9510万元,截至年末在手现金达到14.6亿元。
汇通能源收购股权及增资的标的公司兴华芯成立于2022年11月,主营业务为半导体光罩制造。据绍兴市政府网站2024年4月发布的信息,兴华芯2024年4月产出首张半导体光罩样片,当时已实现每月产能1350片,预计项目全部达产后可年产半导体光罩3.6万片。
光罩(也被称为掩膜版)是半导体前道材料中第三大耗材,生产半导体过程中,光罩如同光学相机所用的“底片”,光刻需要将半导体电路设计图转移到涂敷于硅片的光刻胶上。东兴证券相关研报分析,光罩是承载图形设计和工艺技术等知识产权信息的载体,也是下游产品精度和质量的决定因素之一,光罩约占芯片材料总成本的13%,仅次于硅片。
据东兴证券研报,目前我国半导体厂商主流产品制程以350—130纳米为主,国际厂商主流产品制程以100—50纳米为主,我国中高端半导体光罩产品主要仍依赖于进口。根据中国电子协会数据统计,截至2023年底,中国半导体光罩的国产化率约为10%,90%仍需要进口,而高端光掩膜版国产化率仅为3%。
光罩生产企业中,如英特尔、中芯国际这样的IDM(设计制造一体化)半导体大厂都建有自己的光罩厂,兴华芯则属于第三方光罩厂,其产品在本土厂商中也处于领先地位。据绍兴市科技局网站2025年6月刊载的信息,兴华芯目前量产的光罩已成功突破40纳米,并完成浙江省产业链协同创新项目28纳米的项目。
破解半导体关键设备“卡脖子”困境
汇通能源参股兴华芯,外界另一大关注点则是兴华芯的创始人张汝京。年届77岁的张汝京因创办中芯国际蜚声中外,这位“半导体教父”多年前就公开表示,中国大陆企业在半导体应用、封装测试领域已发展到全球领先,拥有较完整的终端产业链,但在产业链前端环节非常薄弱,这样特别容易被“卡脖子”。
2022年10月,美国商务部更新“出口管理条例”,扩大了对半导体设备和部件的出口限制,其中包括了对250纳米制程以下光罩的限制。在此背景下,中国半导体企业积极寻求光罩产品的国产替代方案。
据民生证券2023年11月相关研报,目前Toppan、DNP和Photronics三家日、美企业主导着独立第三方光罩市场。相比显示面板用光罩,半导体光罩技术壁垒高,工艺难度大,领先技术主要由国外厂商掌握,国内独立第三方光罩厂商的技术能力暂时集中在芯片封测用光罩,以及100纳米节点以上的晶圆制造用光罩。与此同时,先进制程半导体光罩带来的收益也十分可观,如美国光罩厂商Photronics,2023 财年 Q1—Q3 的营业收入达到6.65亿美元。
公开资料显示,张汝京曾在中芯国际、青岛芯恩成功打造过两大半导体工厂自用光罩厂,兴华芯是其创办的首家第三方光罩厂。近年来,众多国内企业积极投身半导体光罩领域并取得显著进展,共同构建起国产光罩从成熟制程向先进制程递进的完整梯队,在此过程中,资本助力已成为推动本土光罩企业快速发展的关键要素。
汇通能源8月11日公告显示,在“两步走”的交易中,汇通能源先是以1.5元/股的较低估值获得兴华芯7.43%股权,待兴华芯一期产线的月交货量达到设计满产水平,汇通能源拟按照不高于2元/股的价格,进一步增资兴华芯或继续收购兴华芯的股权。兴华芯拥有40纳米光罩量产能力,并向更先进制程迈进,未来将如何迈向资本市场,已成为行业和市场关注的焦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