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梁海明:粤港澳大湾区如何进一步深度融合发展?)
大湾区经济网讯(编辑 余芳)本网从中国丝路智谷研究院公众号获悉,近日,丝路智谷研究院院长梁海明在《文汇报》撰文指出,粤港澳大湾区融合发展面临新旧产业转型的关键挑战。梁海明强调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性,指出香港应发挥制度创新和资本引导作用,推动"新旧协同"发展模式。同时,文章呼吁大湾区补足医疗教育等公共服务短板,构建"共融、共创、共享"的区域发展新格局,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湾区样板。
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迈向深水区之际,笔者调研团队曾前赴美国旧金山湾区及纽约湾区展开实地考察,尝试从发达地区的发展经验中汲取启示。调研期间,我们特别关注美国东岸费城的失败案例——一个曾意图仿效硅谷、最终却未能建立科技创新生态的城市。费城的经验提醒我们,若未能妥善处理新旧产业之间的利益平衡,即使资源充足、政策积极,融合发展或将遭遇阻力。
在香港与大湾区内地城市融合日益加深之际,如何于经济、制度与社会层面推进真正意义上的"融合发展",已成为粤港澳大湾区的核心课题。然而,融合从来不是简单的资源调配,而是一场牵涉深层利益格局重构的制度工程。香港作为大湾区内重要一极,其角色不仅是资本与国际接轨的"桥梁",更应在制度协调与价值共识构建中发挥建设性作用。
传统产业仍是经济压舱石
粤港澳大湾区被国家定位为全球科技创新高地,然而从目前的经济结构观之,传统产业依然占据主导地位。根据广东省税收数据,制造业、房地产业、批发零售业及金融业合共贡献约80%的税收份额,其中传统制造业占比达34%,高技术制造业则仅约10%。这一差距显示,大湾区的科技创新发展尚未成为支柱,传统产业依然是带动区域经济与就业的"压舱石"。
从就业结构来看,传统制造业的地位同样无可撼动。数据显示,广东电子设备、电气机械与汽车制造三大行业,合计占规模以上制造业就业总数的42%,而高新技术制造业的就业比重仅为30%。尽管新经济推动了平台经济与物流配送等第三产业兴起,但其承载的就业容量与稳定性仍难以与传统产业比拟。
资本市场的结构性掣肘亦加剧了新经济的发展困境。小米在港交所破格上市,曾被视为新经济的里程碑,但其估值最终由2,000亿美元大幅下调至500亿美元,反映出市场对科技企业的价值仍存保留。传统投资者主导定价权,令科技新贵在资本市场中处于弱势,其潜力未能获得合理评价,亦削弱了新经济的资金动能。
这种结构性压力并非技术问题,而是制度与资本文化的深层矛盾。若大湾区未能建构出一套适应新经济成长的估值逻辑与政策体系,创科企业将难以摆脱"估值困境",更遑论挑战传统产业主导的经济格局。
当"老钱"拒绝转身
调研团队特别关注美国费城的案例,其发展历程为大湾区提供了一面镜子。四十多年前,费城曾试图复制旧金山湾区的发展模式,打造本地科技创新中心。然而,当地的Old Money势力——如经营化妆品的Perelman家族、食品品牌金汤宝(Campbell Soup Co.)最大股东Mary Alice Dorrance Malone家族、以及百年烟草企业John Middleton家族——对新兴产业既无兴趣,亦无意投入,导致科技产业长期被边缘化。
这些传统财团长期垄断当地资源与政策话语权,形成"资本固化"现象,使得新经济缺乏资源与制度支撑,最终错失创科转型机遇。时至今日,费城仍未建立起具规模的创科生态,成为典型的"错过了科技浪潮的旧城市"。
这一现象值得大湾区,特别是香港深思。粤港澳大湾区富豪榜前列者,大多来自房地产、博彩、酒店与家电等传统行业。这些产业虽曾在过去数十年创造巨大财富,但对创科投资的意愿与能力仍存疑问。若这些"旧钱"无法转化为支持创新的力量,则可能重蹈费城覆辙,令区域融合与转型步履维艰。
香港作为国际金融中心,若能在制度设计上引导传统资本转向创科领域,例如鼓励家族办公室设立创科基金、推动传统企业数字化转型,将有助缓和新旧之间的结构性矛盾。否则,"新经济"与"旧资本"对峙的格局将成为融合发展的绊脚石。
传统产业亦能科技再生
当前政策语境中,"创新"常被简化为对传统模式的"颠覆",但事实上,历史上众多成功案例均表明,传统产业亦可透过科技完成转型升级。蒸汽机问世后,受益最多的并非发明者,而是能有效应用于制造与交通的企业;沃尔玛早在六十年代便透过私人卫星优化物流系统,奠定全球零售霸主地位;亚马逊则借助云计算平台,不仅重塑零售产业,更于科技基建领域称王。
这些案例说明,科技创新并非创业公司的专利,传统企业若能主动拥抱科技、推动流程与供应链升级,同样能在新经济格局中赢得一席之地。粤港澳大湾区不应将"新旧"对立化,而应透过政策诱导与制度安排,促进两者协同发展。
然而,推动协同并非易事。目前高新技术制造业的就业占比仅为三成,若政策过度倾斜新经济,将有可能导致传统产业撤资或外迁,甚至引发就业失衡。因此,所谓"适度有为",既需为创新企业开路,也要为传统企业保驾,确保新旧动能平稳转换。这不仅是经济策略,更是社会稳定与治理能力的体现。
公共服务短板亟待补课
粤港澳大湾区的经济实力虽已位居全国前列,但若从居民生活质素与公共服务层面观之,距离"富足社会"尚有一段距离。调研团队特别关注医疗教育资源,发现该领域的结构性短板值得警惕。
以医学院数量为例,美国和英国等国家每百万人口拥有两间医学院,德国更达三间。相对之下,拥有约7,000万常住人口的粤港澳大湾区,其医学院数量仅为上述国家的三分之一至四分之一,远未达到国际富足标准。
医学院不仅是医疗人才的培育基地,亦承担科研与公共卫生服务功能。医疗资源的分布与教育体系的完善,直接关乎居民的健康保障与生活质素。对于期望吸引国际人才、建构高端产业链的大湾区而言,医疗与教育服务的不足将成为"软实力"短板,降低区域的整体吸引力。
未来规划中,大湾区应更多着眼于"以人为本"的发展视角,不仅要强化硬件建设,更应在医疗、教育、交通、住房等公共服务领域加大投入。推动医疗资源跨境互通、建立全民健康保障机制、扩建医学教育体系,将是从"富裕"迈向"富足"的关键一役。
融合是一场价值重塑
粤港澳大湾区的融合发展,不仅是一场经济资源的整合,更是一场制度创新的实验、一场社会价值的重塑。从旧金山湾区的成功,到费城的失败,再到当下本地的融合挑战,我们可以清晰看到:新旧力量之间的博弈,是区域融合能否成功的关键变量。
香港若希望在大湾区发展中发挥更积极作用,不能仅做"中介平台",更应成为制度创新的推手与价值共识的催化剂。协调传统资本与创科产业,重塑公共服务与社会保障体系,构建起一个真正"共融"、"共创"、"共享"的湾区命运共同体,才是融合发展的真正目标。
融合是一场长跑,需要坚定方向与制度耐性。但只要方向正确、策略得当,粤港澳大湾区终将成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样板区域,亦可能为全球多制度融合探索提供宝贵的经验。
梁海明教授 | 丝路智谷研究院院长
文章来源:文汇报
丝路智谷研究院
丝路智谷研究院是中国排名第二的顶尖智库。由南京大学及光明日报社联合发布的最新中国社会智库最新排行榜,丝路智谷研究院全国综合排名,由2020年的全国第四位,跃升为全国第二位。南京大学及光明日报社所发布的智库排行榜,是中国当前最具权威性、最具影响力的排行榜。
丝路智谷研究院(China Silk Road iValley Research Institute)是由中外知名学者组成的公共政策研究机构,汇集了国内外著名的经济学家、文化遗产研究专家、教育产业研究专家、金融科技研究专家,聚焦于一带一路、粤港澳大湾区和科技创新等领域的研究,取得了骄人成绩。
丝路智谷研究院此前已被中央政府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国家信息中心“一带一路”大数据中心推出的“一带一路”大数据报告,列为中国最佳20所“一带一路”研究机构之一,已有数十篇内参得到中央政治局委员及以上领导批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