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海洋经济“浙江模式”:不拼规模拼什么?|活力中国调研行)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柳宁馨 杭州报道
稳步发展临港工业、绿色石化产业,加快探索潮流能、海上风电、海洋大数据……不止于“靠海吃海”,浙江正以紧迫感重构深蓝产业新版图。
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六次会议提出,推动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根据人民财讯,下一步国家有关部门将推进全国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建设,研究制定支持海洋强省(区、市)建设相关政策文件,积极探索鼓励央企和社会资本参与发展海洋经济的实现路径。
从自然条件看,浙江拥有6715公里海岸线,坐拥30多个海湾,适合建设深水良港。同时,浙江海域面积26万平方公里,是全国岛屿最多的省份,发展潮流能、海上风电具备优势,在海洋新能源、海洋生物医药等方面也有潜力可挖。
不过,浙江的海洋经济在规模方面处于后发状态。2024年,浙江海洋经济生产总值落后于广东、山东、福建,位列全国第四,还被第五名的上海紧追。
拥有得天独厚的海洋资源,浙江海洋经济如何取得新突破?
2021年,浙江曾提出建设世界级临港产业集群,包括两大万亿级、三大千亿级、若干百亿级海洋产业集群。截至目前,浙江还未公布明确的海洋产业体系发展规划。近年来,破题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 浙江率先将重点放在海洋科技与产业融合,《浙江省海洋科技创新能力提升行动计划(2025—2027年)》提出,扎实推进海洋产业倍增平台培育。
在受访专家看来,浙江在海洋经济方面想要后发制胜、弯道超车,需要构建精而强的现代化海洋产业体系,既要确保油气全产业链集群、临港先进装备制造业集群这两大万亿级海洋产业集群稳住规模,也要注重发展海洋新兴产业,推进制度创新,将数字经济优势全面覆盖到海洋领域。
浙江是海洋资源大省,除了丰富的岸线、海湾、海岛资源,浙江的潮流能、风能资源储备也得天独厚,但其海洋经济规模却与之不相称。
2024年,浙江全省海洋生产总值超1.2万亿元,增速位于全国前列,规模位于全国第四。同期,广东海洋经济生产总值超2万亿元,山东超1.8万亿元,福建则为1.25万亿元,略微领先于浙江。
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国土开发与地区经济研究所副研究员金田林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时表示,浙江海洋自然资源丰沛,在海洋新能源布局方面有技术和先发优势,数字经济赋能海洋产业发展成效明显,但其海洋经济现有体量和资源不相称,产业能级和规模与传统海洋经济大省相比仍有差距。
为什么浙江海洋自然资源、数字技术储备丰富,但是海洋经济的能力和规模不足?
在金田林看来,广东、山东等海洋经济大省具有先发的规模优势。浙江当前的海洋产业大多数仍以传统业态为主,例如船舶制造修理方面,浙江高附加值的环节占比较少。同时,浙江海产品深加工和海洋生物医药等高附加值产业开发不足,海洋科创平台数量也相对较少,导致海洋经济长时期没有得到更多创新资源的加持。
在陆域经济中,“415X”先进制造业集群正成为浙江经济发展的主要力量。在海洋经济中,浙江也需要加快建设现代化海洋产业体系。
去年,浙江成立了全国首个省级海洋经济发展厅。2025年,浙江开始深入实施海洋经济倍增计划,加快构建现代化海洋产业体系,因地制宜发展海洋新质生产力,力争全省海洋生产总值高于全省GDP增速1个百分点,实现海洋经济领域项目投资2200亿元以上。
此前,《浙江省海洋经济发展“十四五”规划》提出,聚力形成以绿色石化为支撑的油气全产业链、临港先进装备制造业两大万亿级海洋产业集群,培育形成现代港航物流服务业、现代海洋渔业、滨海文旅休闲业三大千亿级海洋产业集群,以及积极做强海洋数字经济、海洋新材料、海洋生物医药、海洋清洁能源若干百亿级海洋产业集群。
从2024年浙江“海洋成绩单”看,增长成效明显的主要是绿色石化、临港工业、耕海牧渔业等。例如,2024年浙江全省海洋渔业一产产值超980亿元,通过实施远洋渔业“双千工程”,全产业链产值达500亿元,位居全国首位。
当前,浙江正加快临港绿色石化、高端船舶与海工装备、港航物流服务业、现代海洋渔业、海洋文化和旅游业等五大海洋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发展海洋清洁能源、海洋新材料、海洋生物医药等三大海洋新兴产业,超前布局海洋信息服务、海洋机器人、深海智能装备等X个未来产业。
在金田林看来,资源特性决定产业选择,浙江要发展精而强的现代化海洋产业体系,找到仍具备先发优势的产业领域,发挥制度创新优势,例如在海洋风能、潮流能开发、海洋碳汇方面,浙江需要用差异化竞争塑造优势,关注高附加值领域,避免“内卷”和低效竞争。
自然资源部第二海洋研究所开发处处长、正高级工程师陈培雄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时表示,目前浙江的海洋经济正在进入一个快速发展的阶段。浙江民营经济发达,也决定其海洋经济不是央企主导,而是大量民营中小型企业成为中流砥柱,这些企业往往技术创新、转型速度非常快,意味着浙江海洋经济的“专精特新”优势明显,后续会逐渐体现出来。
长久以来,浙江的港口航运业是海洋产业的重点之一。
《新华·波罗的海国际航运中心发展指数报告(2025)》显示,宁波舟山国际航运中心较去年再进一位,排在全球第七位。2024年,宁波舟山港完成货物吞吐量13.77亿吨,连续16年位居全球第一;完成集装箱吞吐量3930万标准箱,年吞吐量稳居世界第三。
在陈培雄看来,港航产业对浙江发展海洋经济十分重要,整个海洋经济的发展,上下游产业链的贯通离不开交通枢纽,港航产业不仅代表行业自身的增长点,也是整个海洋经济发展中必不可少的枢纽点。
不过,浙江的“大港小航”问题持续存在。在发展海洋经济的背景下,如何看待浙江对于港航业发展的方向?
金田林认为,在长三角,浙江发展港航服务业会直接面临与上海的竞争,上海的定位是国际航运中心,高端航运金融方面优势尤其明显。浙江既需要补足自身在航运服务业方面的不足,也需要注意和上海的差异化竞争,做好在地的航运服务,以及着重发展特色的船舶租赁、物流服务等。
去年出台的《浙江省航运服务业高质量发展规划》方向也很明确,做强港口、船舶、物流服务等基础支撑,特别是做好船舶供应、维修、交易等优势服务,而在浙江相对后发的高端服务方面,该规划的定位是“做精”,重点依托宁波东部新城航运服务集聚区、宁波江北航运服务集聚区等,补足高端服务环节。
根据浙江省海洋经济发展厅公布数据,今年上半年,浙江省510个海洋强省重大项目实际完成投资1200亿元,其中,120个强港项目完成投资420亿元。
“浙江需要稳住海洋优势产业规模,但也需要注意投资的路径依赖,是否会对新兴海洋产业形成所谓挤出效应。政府或市场投入到产业发展的资源是有限的,需要在更完善的现代化海洋产业体系中看待资源的调度,给更高附加值的海洋新兴产业留足空间。”金田林表示。
我国有关部门下一步将落实已出台的《关于推动海洋能规模化利用的指导意见》,推进百兆瓦级潮流能重点工程建设,也将研究制定海水淡化海洋药物和生物制品产业发展政策措施,持续推动海洋新兴产业公共服务平台建设。
浙江LHD海洋潮流能工程研究中心主任、总工程师林东带领团队建设了世界首座海洋潮流能发电站。目前,LHD第四代1.6兆瓦“奋进号”机组已达到工业化级别。林东告诉记者,未来,团队将在舟山继续推进百兆瓦级潮流能工程项目,更多的海洋潮流能发电站有望持续入海运行。
陈培雄认为,潮流能目前发展态势非常好,无论从技术的领先性,还是同欧美国家的应用对比,浙江都处于优势,这是未来海洋新兴产业的一个重点方向。
海洋新能源方面,截至2024年底,浙江全省海上风电累计装机达476万千瓦,沿海核电装机容量稳居全国前三。海洋生物医药领域,浙江已有浙江博锐生物制药有限公司等一批公司相继落户。
此外,浙江传统海洋产业也在积极转型。以浙江的海工装备制造为例,舟山集中了中远海运重工有限公司、鑫亚船舶修造有限公司等一批船舶修造企业。当前这些修船企业正推动智能化转型,研发智能作业设备、数智综合运管平台等,让船舶修造环节进一步提升效率、延伸产业链。
2024年,浙江省首个海洋大数据增值应用中心在杭州揭牌,加大对海洋大数据增值应用领域的探索。
基于浙江海洋大数据增值应用中心,首批试点的洞头、嵊泗、象山将分别聚焦羊栖菜养殖、贻贝养殖、海上风电和大型海藻等实际场景,开展数据资产入表、数据赋能保险、蓝碳价值实现等领域试点。
在金田林看来,浙江要发挥自身优势,用数字经济赋能海洋经济,打通海洋经济脉络核心环节,推动港口航运等传统产业的智能化改造,加速海洋牧场、海洋碳汇等新兴产业的智慧化布局,用技术先发赋能规模后发,浙江的海洋经济规模劣势,也许会变成产业结构转型的优势。
早在2022年,浙江省智慧海洋大数据中心上线运营,这是全国首个省级智慧海洋大数据中心,建立起浙江智慧海洋应用驾驶舱、浙江海洋数据产业大脑和若干海洋特色应用场景。
今年7月,国家数据局公布首批可信数据空间创新发展试点名单,“海洋资源环境可信数据空间”是浙江省唯一入选的行业领域可信数据空间创新发展试点项目,该项目由浙江省海洋经济发展厅和自然资源部第二海洋研究所、杭州高新科创集团、浙江联通等单位共同谋划。
让数据融入海洋经济发展,浙江正先行探索,进一步激发海洋数据资源要素价值。
在2025中国数谷·西湖论剑大会上,超40个海洋经济行业可信数据空间衍生应用场景发布,包括核电冷源环境预警、北极航道航行保障、台风风暴潮智能预警等。
具体而言,海洋经济行业可信数据空间采用分布式数字身份、区块链、隐私计算等前沿技术,构建了支持可信管控、资源交互、价值共创的数据流通体系。目前,该体系已汇聚海洋实测、遥感、预报等277类权威数据,破解了海洋行业数据分散、利用率低的问题,显著提升了各类应用场景的效能。
据陈培雄介绍,基于传统的海洋大数据,未来还会进行AI赋能,这些海洋数据会继续实现更多价值,也意味着将来很多海洋方面的工作会从线下延伸到线上,浙江可以在这方面先行先试。
浙江数字经济的优势对于海洋经济提供了技术支撑和人才红利。“我们在推动海洋数字经济研究的过程当中发现,浙江在数字经济人才、硬件储备的基础非常好。”陈培雄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