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在港RWA生态渐起 会否从话题走向赛道)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 黄子潇 深圳报道
“RWA我研究了半年,见了几个团队,也拿到了报价,但目前还在考虑中。”一位光伏企业负责人向记者表示。
RWA(Real World Asset)指现实世界资产代币化,其核心是将实体资产收益权“上链”,生产可交易的权证(Token)实现股权融资。常被通俗称作mini-IPO。
此前6月,香港将数字资产政策框架升级至2.0,其中稳定币和RWA是两个重点。香港财库局指出,RWA可提升香港市场的效率、可及性及潜在流动性。
目前已有多个赴港RWA案例,如朗新科技、协鑫能科、巡鹰集团等新能源企业率先试水,已完成数千万至数亿元不等的股权融资。这些案例吸引同行的目光。
记者了解到,一些低调的企业尽管未公开RWA融资意愿,但有不少已与律所、中介咨询等团队接触了一些时日。其中,多家企业对赴港RWA的融资成本和周期、RWA发行的成功率尤为关注。与此同时,企业RWA的动机并不只有融资。缓解债务压力、提升品牌形象、进行市值管理也是一些关注点。
由于RWA仍属新兴赛道,其服务供给侧远没有传统IPO成熟。在此背景下,许多嗅到商机的中介咨询团队纷纷成立,旨在掘金这一新兴赛道。深圳凭借毗邻香港的地理优势,成为不少新团队的选址。
然而,市场对RWA这一新兴形式也有担忧,中介市场亦处于探索阶段。一方面,市场上既有一批具备实操经验、重视合规的专业团队,也存在部分夸大发行便利性、以“挣快钱”为导向的机构。信息的不对称、信任的建立,仍是行业的现实挑战。
激烈的中介竞争背后,是企业赴港RWA需求的蓝海。然而,仅有个位数的赴港RWA案例。“来咨询的多,真正做的少,行业类型啥都有,不管合不合适都想融资。”一位RWA咨询从业人士向记者表示。
8月初,在香港发布的RWA白皮书亦指出,并非所有资产都适合进行RWA代币化,“万物皆可RWA”是一个伪命题。成功实现规模化落地的资产需要满足价值稳定性、法律确权清晰性及链下数据可验证性三大门槛。
记者注意到,蚂蚁数科的四个RWA项目常常成为中介咨询机构的路演谈资。这四个案例分别为朗新科技(融资1亿元)、协鑫能科(融资2亿元)、巡鹰集团(数千万港元)、奥瑞德(数千万港元),完成了数千万至2亿元不等的募资。
其中,朗新、协鑫、巡鹰为新能源企业,三者的底层资产分别为充电桩、光伏电站、换电柜;而奥瑞德则在8月8日刚刚完成首单算力资产RWA,底层资产为AI服务器。
而同领域的公司,对复刻RWA融资的兴趣最大。
作为一种融资形式,RWA不免被和银行贷款、IPO、ABS、Reits等传统融资方式进行比较。多家机构对融资成本、RWA发行的成功率颇为关注。
一家光储公司负责人还提及了债务压力。他表示,今年的“4.30”和“5.31”政策使得光伏行业产生了急剧性的变化,而银行贷款往往要求做实控人的担保,公司的股东在高负债下承受着较大的压力。为此,他已关注RWA半年,且接触了多个FA/中介团队,获得了多个报价。
另一方面,他十分关注RWA发行是否也有类似银行的强担保、强兜底要求。
从事RWA咨询行业的张添向记者表示,在RWA的跨境架构设计上,一般不会采取实控人强担保、强绑定的模式。RWA成功发行关键在于取得投资人的认可。RWA项目的投资者多为境外投资机构和专业投资人,他们更关注上链后项目数据的透明性、收益水平和项目本身的风险管控。
该企业家亦直言,中介机构在收取费用前,需要解决企业的“后顾之忧”,给出合适的架构。
记者从业内了解到,目前在港RWA的费用为100万~300万港元不等,但也取决于项目的复杂程度,保荐发行时可能会有3%-5%左右的佣金费用。同时,RWA发行方需承诺给到投资人6%-8%的回报。
RWA生态几何
RWA的融资成本相较银行贷款并无优势,因此,部分企业看中RWA并不只因为融资。
如果一家企业单纯获得银行贷款,难以作为企业的宣传点;但若一家企业收获PE/VC投资、A轮至C轮融资、正式IPO等,往往能成为企业彰显其行业地位、经营良好的一个叙事。RWA也发挥着类似的作用。
“融资只是一个手段,而并非最终目的。如果只是为了融资,又可以获得银行贷款,则没必要去做RWA。”张添向记者表示,实际上RWA有比较多重的功能,包括品牌宣传、促进销售、筹备出海等。
除了融资成本外,在融资周期方面亦是一个关注点。张添说,RWA从前期尽调、资产选择、架构设计、数据上链、审批发行等环节,一般可以控制在三到四个月以内。
对于传统的IPO,拟融资企业一般会寻找券商、律所、会计师事务组成的中介三角。
整体来看,IPO的流程相当成熟,供给侧呈现了同质化,但RWA作为一种新兴融资手段,不可避免存在一些信息差。企业在港RWA时,普遍面临信息不对称、流程复杂等挑战。
而中介咨询机构,正是瞄准了这一处市场空白。“IPO主要关注公司财报,但RWA可以做资产重构,因此有非常繁重的前置咨询工作。”张添表示。
不过,中介咨询机构仍需集齐金融、技术、运营、法律等背景,才能找到合适的生态位。记者也观察到,律所与中介机构有着“暗战”。
同时,在完成上述咨询服务后,赴港RWA的企业仍需找到香港持牌机构完成最后的发行流程。
记者了解到,大部分RWA中介机构均以付费咨询服务作为主要盈利模式。
除此之外,由于RWA作为新兴事物,市场对其既有期待也有担忧,尤其近期涉及数字资产的风险提示有所抬升,一些中介机构名义上为咨询服务,实质上为自行“发币”“拉资金盘”。这些现象增加了新入者的不信任。
因此,RWA中介咨询机构往往需要设置合规团队,既为了增加市场的信任度,也为了自身的平稳合规运转。但是,由于真实用例有限,未来RWA能否从“话题”走向“赛道”,或许还要看更多领域的项目能否跑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