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纳芯微2025上半年营收同比增长79.49%,二季度营收创历史新高)
8月18日晚间,纳芯微(688052.SH)公布2025年半年报。数据显示,上半年,纳芯微继续营收高增长的良好态势,实现营业收入15.24亿元,同比增长79.49%。
与此同时,纳芯微上半年归母净利润为-7801万元,剔除股份支付费用的影响后为-0.41亿元,较去年同期的-2.65亿元,大幅减亏。
下游汽车电子需求持续稳健增长、泛能源领域行业复苏,都为纳芯微上半年的营收增长打开了空间。此外,公司在人形机器人这一热门赛道上的提前布局,也值得关注。
二季度营收创新高,产品结构优化、毛利率提升
细分来看,纳芯微上半年财报亮点不少。
比如,纳芯微二季度实现营业收入8.07亿元,超过了今年一季度的7.17亿元,刷新其单季度营收的历史新高。
比如,上半年纳芯微产品结构进一步优化,使得公司毛利率提升。
上半年,纳芯微三大产品线信号链产品、电源管理产品、传感器产品的营业收入分别为5.86亿元、5.19亿元、4.13亿元,其中,毛利率更高的传感器产品收入贡献比例从去年全年的13.98%大幅提升到27.11%,这让纳芯微的整体毛利率得以提升。
数据显示,上半年纳芯微境内营收13.53亿元,毛利率36.14%,较去年全年的34%提升2.14个百分点;境外营收1.70亿元,毛利率27.88%,较去年全年的23.38%提升4.5个百分点。
产品结构的优化,离不开纳芯微持续投入研发。数据显示,上半年,纳芯微研发费用为3.61亿元,若剔除股份支付费用的影响,研发费用较上年同期增长51.43%。
上半年,纳芯微新增知识产权项目申请50件,其中发明专利25件,新增获得知识产权项目授权45件,其中发明专利18件,重点布局汽车电子、第三代半导体、工业机器人传感器芯片等领域。
目前,纳芯微主要产品的核心技术指标已达到或优于国际竞品水平。
模拟芯片国产替代加速,行业领头羊从中获益
纳芯微为国内模拟芯片行业的领头羊,其聚焦传感器、信号链和电源管理三大方向,产品广泛应用于汽车、泛能源及消费电子领域。而从全球市场看,半导体行业去库存步入尾声,这些下游市场在上半年都呈现回暖态势。
汽车电子领域,中国正引领全球新能源汽车市场快速发展,新能源汽车电动化、智能化的长期趋势都将使得芯片耗用量增加。据测算,传统燃油车模拟芯片耗用量约160颗,而纯电动车因BMS(电池管理)、OBC(车载充电)、DC-DC转换、电机驱动等模块需求,芯片耗用量可达到翻倍以上;
泛能源领域,上半年工业控制模拟芯片市场迈入需求上行通道,智能升级浪潮推动高精度信号链及电源管理芯片用量持续提升;
在消费电子市场,在AI、5G、人工智能、物联网、数码产品补贴政策等因素持续促进下,智能手机、智能家居及可穿戴设备等产品需求旺盛,据智研咨询统计,2024年我国消费
电子市场规模已达1.98万亿元,较2018年增长19.2%,这带动了电源管理、音频功放等模拟芯片需求增加。
值得关注的是,根据中商产业研究院的调研数据,中国已跃升为全球最大的模拟芯片消费市场,增长动力主要来自政策扶持、国产替代加速及下游应用的爆发。中商产业研究院预测,2025年中国模拟芯片市场规模将增长至3431亿元,较2024年增长5.6%。
尽管目前中国的模拟芯片市场仍由海外厂商“唱主角”。不过,在业内人士看来,随着国产半导体厂商产品竞争力提升,以及供应链安全、地缘政治等因素,国产替代的脚步显然将越来越快。这将为纳芯微等行业厂商提供大展拳脚的机会。
提前布局人形机器人赛道,相关产品已实现批量出货
除了受益于全球半导体行业的回暖,对于纳芯微而言,更让人期待的,还有其在热门赛道人形机器人上的提前布局。
目前,人形机器人市场正处于快速增长阶段。高工机器人产业研究所(GGII)预测,到2035年,全球人形机器人市场销量将超过500万台,市场规模将超过4000亿元。
业内人士表示,人形机器人的机械臂(自由臂)、腿部和腰部关节、膝关节、灵巧手、电池管理等领域,都需要模拟芯片发挥重要作用。从当前主流人形机器人的结构来看,单台设备平均需配备71个磁编码器和90个电流传感器。人形机器人产业化的加速将进一步带动模拟芯片的需求。
纳芯微在磁传感器方向已做了提前布局,其高精度磁角度编码器可精准检测关节位置和运动轨迹,赋予机器人更灵敏的感知能力和更流畅的运动表现。
凭借广泛的产品线布局,纳芯微在这一新兴市场中占据了重要地位,能够为机器人系统提供完整的信号链支持。纳芯微通过多技术路径布局,为不同精度、成本及环境要求的场景提供定制化解决方案,持续推动编码器技术在机器人领域的创新应用。
特别是正在开发的MT6901电感式编码器,有望解决行业长期存在的中空走线的干扰难题,推动磁编码器技术进入新的发展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