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净利润大跌90%,交出20年来最差中报,光伏玻璃元老南玻的“至暗时刻”)
光伏玻璃元老南玻的突围之路,不仅关乎一家企业的生存,更将成为中国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的风向标。
中国玻璃行业和新能源行业的龙头企业南玻A,正经历着自成立以来最为严峻的考验。
8月19日,南玻A(000012.SZ)发布的2025年中报显示:公司营业总收入为64.84亿元,同比下降19.75%。归母净利润仅为7453.15万元,同比暴跌89.83%;扣非净利润更是下降96.77%至2174.88万元。
这份被业内称为“20年来最差中期业绩”的财报,不仅清晰地揭示了光伏行业整体的严峻现状,更凸显出南玻A这家光伏玻璃元老企业所面临的巨大挑战与困境。
全线指标下滑,盈利能力大幅减弱
南玻A的中期财报呈现出全线指标下滑的严峻态势。公司毛利率仅为14.52%,同比下降32.49%;净利率为0.99%,同比下降88.86%。每股收益仅为0.02元,同比下降91.67%,这一数据充分反映了公司盈利能力的显著下降。
此外,公司的三费总计为5.79亿元,占营收比例为8.94%,同比上升16.92%,进一步压缩了利润空间。
南玻A的现金流量状况同样不容乐观。每股经营性现金流为0.13元,同比下降61.27%。公司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也出现大幅下降,主要原因在于销售商品、提供劳务收到的现金减少,公司的资金回笼能力有所减弱。
南玻A的主营业务主要包括玻璃产品、电子玻璃及显示器件产品以及太阳能及其他产品三大部分。
根据财报数据,公司主营业务收入中,玻璃产品收入为58.66亿元,占总收入的90.48%,毛利率为14.77%;电子玻璃及显示器件产品收入为5.65亿元,占总收入的8.71%,毛利率为10.35%;太阳能及其他产品收入为1.69亿元,占总收入的2.61%,毛利率为8.95%。
从营收构成来看,上半年该公司的太阳能及其他产业营收降幅最大,同比直接腰斩。玻璃产业、电子玻璃及显示器件事业的毛利率分别同比降低7.93%、5.51%,尽管太阳能业务毛利率有所回升,但整体经营仍面临较大压力。
产能过剩:光伏行业的整体困境
南玻A成立于1991年7月,前身是中国南方玻璃股份有限公司,1992年2月28日在深圳证券交易所上市,是中国玻璃、硅材料、光伏组件等领域的头部企业。
南玻A当前的困境并非个例,而是整个光伏行业产能严重失衡的缩影。2025年4月,光伏玻璃价格跌至22元/平方米(3.2mm厚度),较2021年高点腰斩,但行业库存仍高达80万吨。
这场价格崩塌背后,是双面组件渗透率提升与钙钛矿技术颠覆的双重冲击。2020-2025年行业产能从3亿吨/年增至12亿吨/年,但需求增速从30%降至15%,导致产能过剩“恶性循环”。
技术迭代也在对传统光伏玻璃形成“降维打击”。2025年双面组件占比突破70%,倒逼玻璃企业开发2.0mm超薄产品,但良率仅75%(2.5mm为90%)。
更严峻的是钙钛矿技术对传统光伏玻璃产业带来“釜底抽薪”的冲击。协鑫光电的100MW钙钛矿组件产线已实现量产,其玻璃用量较传统晶硅组件减少了60%,且可直接采用普通浮法玻璃,这无疑将进一步压缩传统光伏玻璃的市场需求。
应收账款高企与债务攀升
截至报告期末,南玻A的应收账款高达20.27亿元,同比增长9.81%,占最新年报归母净利润的比例竟高达759.8%。这一数据表明公司在回款能力方面正面临重大挑战,资金回笼速度缓慢,可能对公司的现金流和运营资金造成较大压力。
与此同时,公司的有息负债规模也较为庞大,达到104.83亿元,同比增长15.32%。有息资产负债率为31.15%,显示出公司在债务管理方面存在一定压力。
专业机构对其的财务诊断结果显示,南玻A的速动比率仅为0.69,远低于1的理想水平,短期偿债能力较弱。公司的偿债能力评分仅为0.21分(总分5分),在所属的建筑材料行业的72家公司中排名第70位,处于行业最低水平,这进一步凸显了公司在财务健康方面的隐忧。
南玻A的困境在其近日披露的一纸公告中体现得淋漓尽致。2020年7月,南玻A与隆基绿能签订了一份65亿元的供应协议,然而截至2025年7月31日合同期限届满日,实际销售额仅为14.41亿元(含税),完成率仅为22.17%。
南玻A解释称,由于部分产品价格上涨,叠加市场波动影响,隆基绿能调整了内部采购策略,导致合同实际履行金额未达到双方约定标准。
除该玻璃长单外,南玻A去年年报披露,另有三笔重大销售合同,均为此前签订的硅料长单。其中,与天合光能签订的212.1亿元高纯硅料订单,截至2024年底实际履行金额仅约3.2亿元;还有一单未披露客户名称的硅料长单,合同总金额99.99亿元,截至去年底已履行金额不足3.1亿元。
显然,在市场价格急剧波动的情况下,南玻A长单协议的实际履行面临巨大不确定性,公司的经营风险和财务压力将进一步增大。
多晶硅项目赌注
光伏行业当前正面临产能严重失衡的困境,这一现状使得南玻A在多晶硅项目上的投资风险备受业界关注。
根据2025年中期报告披露的信息,南玻A在青海省海西州新建的年产5万吨高纯晶硅项目仍在建设之中。截至报告期末,该项目累计实际投入金额已达38.37亿元。如此大规模的资金投入,在当前行业产能过剩的背景下,无疑给公司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和不确定性。
公开资料显示,南玻A的青海南玻高纯晶硅材料项目于2022年9月在德令哈正式开工建设。该项目占地面积达1720余亩,计划总投资高达87亿元,设计年产高纯晶硅10万吨。然而,当前光伏行业的产能过剩问题,使得这一宏伟的项目规划面临着诸多挑战,投资回报的不确定性也随之增加。
在青海项目之前,南玻A早已在多晶硅领域有所布局。公司在湖北宜昌建有重要的多晶硅基地,该基地于2022年正式投产,建成时具备年产1万吨高纯晶硅的产能。随着行业竞争的加剧和市场环境的变化,这一产能规模在当前的行业背景下显得相对有限,难以满足公司进一步发展的需求。
南玻A在多晶硅领域的遭遇并非首次。早在2005年,公司就开始筹建高纯晶硅产线,试图在光伏产业的上游占据一席之地。但由于当时行业处于寒冬期,多晶硅产能过剩,加上硅料价格处于低位,南玻A的这一战略布局并未取得预期的效果,反而成为公司的一大包袱。
这一历史教训提醒着南玻A,在光伏行业快速发展的过程中,必须更加谨慎地评估市场风险,合理规划产能布局,以避免重蹈覆辙。
反内卷与绿色转型
继新能源车、外卖、快递行业开启整治无序恶性竞争的反内卷行动后,中国光伏行业也正加速推进行业内部反内卷,力图摆脱低水平价格战。
据中国工信部官微“工信微报”消息,工信部、发改委等六部门8月19日联合召开光伏产业座谈会,进一步规范该行业竞争秩序。
会议主要讨论四大方向,包括加强产业调控,以市场化法治化方式推动落后产能有序退出;遏制低价无序竞争,打击低于成本价销售;规范产品质量,打击侵犯知识产权等行为;支持行业自律,发挥行业协会作用等。
尽管当前面临严峻挑战,但玻璃产业仍有着长期发展机遇。未来五年全球玻璃市场规模年均增长5.8%,其中中国市场的贡献率将超过40%。
这场增长背后,是技术革命与绿色转型的双重驱动。材料科学的进步正在重塑玻璃的性能边界。在建筑领域,气凝胶玻璃、真空玻璃等新型节能产品的隔热性能较传统产品提升3倍以上,推动建筑能耗标准持续升级。
南玻A在财报中表示,公司通过及时研判市场和行业动态,适时调整经营策略,全面推行精细化管理及降本增效举措,努力控制各类成本。
在当前全球经济形势复杂多变、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背景下,传统制造业面临着诸多挑战和机遇。光伏玻璃元老南玻A的突围之路,不仅关乎一家企业的生存,更将成为中国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的风向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