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中宏人寿屡触监管红线,业绩承压之余诉讼投诉双高)
2025年8月1日,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深圳监管局对外公布行政处罚结果,中宏人寿保险有限公司(下称“中宏人寿”)深圳分公司及相关责任人遭处罚。
经监管部门核查,中宏人寿深圳分公司存在“财务数据不真实”的违法违规问题。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保险法》及配套监管规定,深圳监管局作出两项处罚决定:一是对中宏人寿深圳分公司处以50万元罚款;二是对责任人严毅予以警告,同时并处10万元罚款。
图片来源: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
多次因财务问题触碰监管红线
据公开信息,中宏人寿成立于1996年11月,系国内首家中外合资人寿保险机构。其股东构成明确,由加拿大宏利金融旗下的宏利人寿保险(国际)有限公司,与中国中化集团公司核心成员企业——中化集团财务有限责任公司共同出资组建。
作为中宏人寿在深圳的分支机构,中宏人寿深圳分公司成立于2008年10月。公开信息显示,该分公司核心业务涵盖人寿保险、健康保险、意外伤害保险等险种,并同步提供再保险服务与证券投资基金销售服务。
需特别关注的是,中宏人寿近年来已多次因违规行为触碰监管底线,其中财务类问题尤为突出。
从监管记录来看,2024年12月25日,中宏人寿重庆分公司因“编制虚假业务财务资料”,被重庆监管局处以40万元罚款。
2023年6月,中宏人寿总公司曾因三项违规行为,被上海银保监局从重处罚,合计罚款80万元。具体违规事项包括:2020年四季度偿付能力报告数据不真实;2020年至2021年上半年财务数据不真实;保险资金投资基础设施项目所涉独立监督人不符合条件。
2025年3月,中宏人寿四川分公司因两项问题领罚,分别是“给予投保人保险合同约定以外的利益”“未按规定履行对代理人行为管理的职责”,最终被处以警告并罚款17万元,相关责任人亦同步受到对应处罚。
除合规领域的问题外,业绩层面,身为国内首家中外合资寿险机构的中宏保险,亦在探寻突破当前发展困境的路径。
此前净利连续三年下降
自成立至今,中宏保险已运营28年,近年经营业绩却持续承压。
2025年一季度,其保险业务收入126.24亿元,同比下降5.11%,净利润虽扭亏为盈至0.44亿元,但处于近九年同期较低水平,对比2016-2024年一季度净利润(分别为0.66亿元、1.22亿元、1.25亿元、2亿元、3.53亿元、3.04亿元、1.54亿元、2.03亿元、-0.55亿元)可见其盈利表现偏弱。
从长期数据看,中宏保险保险业务收入呈稳步增长态势,2016-2024年分别达50.07亿元、67.42亿元、80.97亿元、99.63亿元、122.66亿元、134.09亿元、145.71亿元、231.87亿元、304.2亿元。
不过保费规模扩大的同时,盈利能力却呈现波动下滑趋势:2016-2020年净利润持续增长至峰值10.89亿元(2016-2020年分别为4.35亿元、5.3亿元、6.93亿元、9.12亿元、10.89亿元),2021-2023年逐年下滑,2023年净利润4.02亿元甚至低于2016年水平(2021-2023年分别为10.49亿元、4.58亿元、4.02亿元),2024年净利润才回升至5.39亿元。
这一情况说明,过去较长一段时期内,中宏人寿在业务拓展上收获了一定成果,市场份额稳步提升;但从整体视角来看,公司长期陷入“增收不增利”的困境,规模扩张与盈利能力之间仍未形成高效协同的发展态势。
此外,2024年年报显示,中宏保险近年降本意愿强烈,2024年营业支出中,手续费及佣金支出同比减少4.69亿元,降至18.86亿元。
诉讼案件逐年增多,消费者投诉多遭冷遇
在法律纠纷层面,中宏人寿的处境也不容乐观。
天眼查诉讼信息显示,2025年以来,中宏人寿作为被告涉案已达31起,数量与2024年全年持平。仅在7月23日,就有梁某与中宏人寿相关的7起人身保险合同纠纷案件在上海市静安区人民法院开庭审理。
从近年趋势来看,若结合2023年数据,该公司诉讼量呈逐年上升态势。大量的法律纠纷不仅耗费公司的时间与精力,牵扯法务及管理层资源,导致其无法全身心投入业务拓展与公司运营,还可能因败诉面临经济赔偿,进一步加重财务负担,同时在公众眼中损害公司的品牌形象,降低消费者对其信任度,影响潜在客户的投保意愿。
图片来源:天眼查
在消费者投诉领域,中宏人寿同样问题频发。在黑猫投诉等平台上,充斥着消费者对中宏人寿“虚假宣传”“诱导投保”“拒绝理赔”等诸多问题的控诉。例如,2025年4月4日,有用户投诉中宏人寿虚假宣传、夸大收益、诱导投保,涉诉金额达30万元。然而,黑猫消费者服务平台分配商家中宏人寿后,截至相关稿件发布,中宏人寿并未进行回复反馈。
图片来源:黑猫投诉
深入挖掘黑猫投诉平台数据可发现,针对中宏人寿的类似投诉最早可追溯至2019年,多年来,中宏人寿对大量用户投诉置若罔闻,这种消极处理投诉的态度,极大地伤害了消费者感情,使得公司在消费市场中的口碑持续恶化,在竞争激烈的保险市场中,负面口碑经消费者口口相传,会严重阻碍其业务的自然增长,增加获客成本。
综合来看,作为国内首家中外合资寿险公司,中宏人寿近年的发展轨迹充满困境。从深圳、重庆、四川等分公司及总公司多次因财务数据不实等问题触碰监管红线,到业绩层面长期“增收不增利”、2025年一季度保费同比下滑且盈利处于低位,再到诉讼案件逐年攀升、消费者投诉多被漠视,多重负面因素已形成叠加效应。这些问题不仅消耗着公司的财务资源与管理精力,更持续侵蚀其积累多年的品牌信任与市场口碑。
对于中宏人寿而言,若无法快速拿出有效的合规整改方案、扭转业绩颓势并改善消费者服务体验,未来在竞争加剧的寿险市场中,其经营压力或将进一步加大,行业发展进程也可能面临更多挑战。(《理财周刊-财事汇》出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