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勾兑温泉”争议,新绿色从制药到地产的豪赌)
新绿色药业经历多次IPO受挫,恐与地产板块拖累、主业增长乏力以及可能存在的合规性问题有关。这或许正是在新的IPO申请中剥离房地产业务的重要原因之一。
作者|吴三畏
因其“成都首个汤泉入户”项目再陷争议,四川新绿色被指营销手段浮夸,涉嫌以“浓缩温泉”产品勾兑替代天然温泉,引发消费者广泛质疑。
这家中药企业逆势进军低迷的房地产市场,其高端项目屡被质疑宣传夸大宣传且频现施工纠纷,拿地金额甚至超过全年销售额。此前两次冲击A股未果,如今转战港股市场,凸显其对资金的迫切需求。
新绿色从制药跨界地产的这场豪赌,正逐渐演变成一场高风险的资金困局。
跨界扩张:从制药到地产的转型困境
新绿色药业并非地产行业的新玩家,早在2010年就成立了中瑞天悦。
据官网介绍,中瑞天悦覆盖房地产开发、教育培训、商业运营、物业管理、建筑管理、酒店管理等众多优质产业领域。10余年时间布局四川、云南、江西等地,超10个项目。
在众多企业纷纷退出房地产领域时,新绿色药业却逆势加仓,引发了业界强烈好奇。这种跨界扩张的背后,是公司对新的增长点的寻求,还是盲目追逐热点的豪赌?
在房地产行业人士看来,新绿色置业的操盘显然并不专业。
2025年,新绿色置业推出“新绿色J57半岛”项目,定位高端,预计套均总价千万,宣称是“成都首个汤泉入户”项目。然而,项目在推广中使用“汤泉”而非“温泉”字眼,一字之差却有本质区别。
专家表示,天然温泉的特殊矿物质组合和地热形成过程难以完全复制。电商平台上售卖的“浓缩温泉”价格低至20-40元/千克,可配制25-30吨水,令人质疑其真实价值。
这并非新绿色首次尝试概念营销。2021年开发的“神农千屿”项目曾宣称“中药健康社区”,承诺“物业人员皆是养生专家”,但交付后业主反馈“没有体验过与健康或医药相关的服务”,只是种了一些常见中草药植物。
有网友留言表示,原本以为制药企业严谨靠谱,没想到这些反而成为了他们虚假宣传的营销道具。这样的企业产品还值得信赖吗?
创始人周厚成的中医药风口
四川新绿色药业成立于2009年,由退役军人周厚成创立,其前身可追溯到彭州市厚宇中药种植公司。
在发展过程中,周厚成逐渐意识到传统中药种植存在散户分散、技术不足、质量不稳定等行业共性问题。1999年,周厚成成立四川绿色药业科技发展股份有限公司,逐步整合中药材种植、加工与贸易业务。为推进中药产业化与规模化,2009年1月,通过一系列资源重组正式成立新绿色药业。
2008年汶川地震期间,传统中药饮片因存储占地大、煎煮不便,暴露出应急响应能力不足的问题。此后,新绿色药业研发推出“流动应急智能中药房”,具备自动发药、应急供电和防控宣导等功能,提升了中药在应急场景下的应用效率。
2020年新冠疫情暴发后,新绿色药业很快取得四川省首批疫情防控应急物资通行证(编号SC-2020-0001),为防疫提供了大量人力物力,公司及周厚成因此获得了政府部门的诸多表彰。
目前,新绿色药业由四川新绿玖安企业管理有限公司全资控股,实际控制人为周厚成家族。该公司业务涵盖了从中药材源头到终端产品和服务的完整链条,以及寄予厚望的地产业务。
资金困局:收支矛盾下的财务危机
2023年,在中国房地产市场整体大幅下滑,房企陆续暴雷的大环境下,新绿色药业决定将房地产开发品牌由“中瑞天悦”升级为“新绿色置业” ,旨在实现医药与地产品牌的协同,并宣告地产业务向“健康地产”转型。
由于“中瑞天悦”早期开发项目多位于三四线城市,缺乏市场知名度和影响力,提档升级后的新绿色置业并未获得品牌加持。
激进反而成了新绿色置业的新标签。据克而瑞四川的数据显示,2024年新绿色的销售金额为22.01亿元,尚无法覆盖其全年29.7亿元的拿地金额。
在房地产市场未见明显好转的当下,新绿色置业将面临较大的项目去化压力,虽然其高端项目J57半岛和新绿启境均未公开具体销售数据,但市场普遍存在观望情绪,尤其是在政策要求必须现房销售的情况下,公司需要更多资金来保证项目开发。
值得注意的是,新绿色置业多个项目均由其关联企业四川中科翔建设工程有限公司负责施工建设。据天眼查数据显示,该公司存在的40条司法诉讼信息中,大量与“劳动争议”、“劳务合同纠纷”、“提供劳务者受害责任纠纷”有关。
显然,四川中科翔建设公司在合规管理等方面存在诸多问题。
7月26日,该公司锦江区绿色悦澄57亩住宅项目因“基坑、边坡土方超挖且未采取有效措施,施工现场电缆线泡水,存在安全隐患” 被成都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通报。
上市求生:赴港IPO解资金之渴
房地产业务艰难,母公司新绿色药业的日子也并不好过。
据公开上市文件显示,新绿色药业2024年总收入同比增长9.1%达12.5亿元,但利润却下降14.3%至8910万元。同时,因应收账款周期延长及存货增加,经营活动现金流净额下降22%,财务健康状况令人担忧。
新绿色药业解释利润下滑的主要原因为,研发支出大幅增加了48.9%,以及市场竞争加剧和原材料成本上涨带来的压力。
面对资金压力,据传新绿色药业再次寄望资本市场融资,向港交所递交上市申请,这是其在连续两次冲击A股失败后再次启动IPO进程。
此次上市,新绿色药业的核心业务聚焦于中药配方颗粒、饮片及大健康产品的研发、生产和销售,地产板块未被纳入上市主体范围。
在房地产行业持续低迷背景下,新绿色药业逆势加仓,导致资金大量消耗,可能引发审核机构对其业务专注度和财务稳健性的担忧。同时,其主营业务因中药配方颗粒市场竞争加剧、原材料成本波动等因素,面临持续盈利能力和资产质量的质疑。
行业观察家分析认为,绿色药业经历多次IPO受挫,恐与地产板块拖累、主业增长乏力以及可能存在的合规性问题有关。这或许正是在新的IPO申请中剥离房地产业务的重要原因之一。
新绿色药业跨界地产的这步棋,风险极高。短期看,生存是第一要务,必须快速实现高端项目的销售回款,缓解现金流压力。中长期看,必须证明其“健康地产”并非营销噱头,而是能真正创造价值、形成协同效应的商业模式。
新绿色药业上市更像是一次豪赌。若再次失败,公司将面临巨大的资金压力和市场信心受挫等多重挑战。本就面临一定债务压力和市场风险的房地产板块可能将难以为继,最终成为弃子。
究竟成败如何,我们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