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舒服,vivo为MR写下的第一性原理)
文源 | 源媒汇
作者 | 柯基
赛道已经足够拥挤,也足够喧嚣。
混合现实(MR),正吸引着全球最顶级的玩家入场。
问题在于,市场的热度并未转化为用户的拥抱。一个“反人性”的体验门槛,即沉重、眩晕、内容匮乏,活脱脱像一道窄门,将绝大多数普通人挡在了门外。
8月21日,vivo选择从这道窄门挤了进去。
在其成立三十周年的节点,vivo Vision混合现实头显探索版发布。这家以“用户导向”著称的公司,没有高喊颠覆行业的宏大口号,而是将目光聚焦在了最基础、也最被行业忽视的地方:
人的感受。
这不仅是一款新产品的亮相,更是一次深刻的战略亮牌。在一个“技术炫技”远大于“体验关怀”的行业初期,vivo试图用它在手机红海中被反复验证过的方法论,发起一场关于“体验”的长期竞赛。
01
从398克开始的战争
舒服。
一个几乎快要被科技圈遗忘的词,尤其是在混合现实这个赛道上,简直像个不合时宜的冷笑话。
动辄一斤多的重量,对鼻梁的无情压迫,佩戴不久后几乎必然到来的闷热与眩晕…这些物理层面的“劝退”账单,像一道冰冷且坚固的墙,将MR技术描绘的所谓美好未来,与绝大多数人的真实世界,彻底隔离开来。
数据倒是很漂亮。IDC的数据预测,2025年全球智能头显市场出货量预计将达到1280万台,中国市场的增速更是高达107%。
在一片繁荣景象之下。一个根本性的问题始终悬而未决:如果一个设备,你根本无法舒舒服服地戴上超过半小时,那么,再强大的算力、再高清的屏幕、再丰富的内容,价值又在哪里?这笔账,谁来算?
这正是vivo Vision切入市场的第一个,也是最核心的锚点,一种近乎偏执的用户导向。
vivo认定,如果不能让用户“轻松”地佩戴,那么一切沉浸式体验、一切宏大的元宇宙叙事,都无从谈起。这成为他们为MR产品写下的第一性原理。
于是,一个惊人的数字出现了:398克。
为了实现这个比苹果Vision Pro(约600克)轻了近三分之一的重量,vivo几乎动用了其在消费电子领域积累的所有能力。这背后,是世界级的供应链整合、工业设计,以及在手机上被反复锤炼的结构堆叠优化能力。
他们甚至不吝啬地选用了航空级铝合金等轻质但昂贵的材料。
但这还不够。
“轻”只是舒适的起点。真正的舒适,是一个复杂的、关于“人”的系统工程。为此,vivo专门设立了人因实验室。
这不是一个简单的测试部门。据了解,实验室与国内顶尖大学深度合作,基于庞大的国人头模数据库,用专业的面部扫描仪和血液仪,去实时监测分析佩戴时面部的压力分布。
这场投入巨大的“笨功夫”,最终物化成了一套极度精细化的配件:4款为不同国人脸型轮廓定制的遮光罩,和8款不同特性的泡棉。
这意味着,vivo提供的不是一个“一刀切”的产品,而是一套可以个性化适配的“舒适系统”。
这种对细节的偏执,同样延伸到了交互层面。
没有复杂的手柄。眼动就是光标,手势就是遥控器。1.5的高精度眼动追踪,配合支持26个自由度的手指级追踪,实现了几乎零学习成本的直觉操控。
一个眼神,一次捏合,操作完成。
vivo Vision搭载了第二代骁龙XR2+平台,配备了双目8K超高清的Micro-OLED屏幕,并将全链路(Photon-to-Photon)延时压缩到了人体几乎无感的13ms。
硬件的堆料并不罕见,难的是对体验的统一性追求。从398克的重量,到13ms的延时,再到可定制的泡棉,vivo试图在传递一个清晰的信号:
在畅想遥远的元宇宙之前,请先解决好用户鼻梁上的根本问题。这,或许才是MR走出极客圈子,迈向大众市场的第一步。
02
硬件生态的“赋能”
如果说,极致的产品主义是vivo为MR这把剑磨出的锋刃,那么,它深不见底的手机业务基本盘,就是其挥舞此剑时最坚实的后盾。
从短期来看,vivo入局MR的首要任务,是解决一个非常现实的问题:用户为什么需要它?
vivo执行副总裁胡柏山给出的答案,并非高深的“元宇宙”或“空间计算”,而是一个极其朴素的场景:大屏影音娱乐。在他看来,对于居住空间有限的现代家庭而言,MR是比百寸电视更优的沉浸式大屏解决方案。
“你看一个电影,中间总得起来上个厕所,喝口水……如果是VR就要取下来,MR则把VR和AR的优势结合,解决了体验的持续性问题。”胡柏山的这番话,揭示了vivo Vision产品定义的原点——从用户最高频、最刚需的场景切入。
基于这个原点,vivo庞大的手机帝国,便成为了最强大的“赋能”机器。
先看内容,Trendforce数据显示,2024年全球VR/MR设备出货量预计为960万台。但庞大的硬件出货量,并未催生出足够丰富的内容生态。
vivo的解法,堪称一次“降维打击”:它直接将数以亿计的手机用户,转化为了MR设备潜在的内容创作者。
市场调研机构Canalys发布的数据显示,2024年,中国大陆智能手机出货量达2.85亿台,同比增长4%。其中,vivo反超苹果,以17%的份额成为中国市场第一,出货量4930万台,同比增长11%。
这样一来,通过硬件联动,让vivo X100 Ultra等旗舰手机成为空间内容的创作工具,这步棋的精妙之处在于,它将“内容生态建设”这个沉重的负担,巧妙地分摊给了数以亿计的存量用户。
用户用最熟悉的设备,为一台全新的设备,源源不断地生产着最原生的、带着情感温度的内容。这不仅解决了“鸡生蛋还是蛋生鸡”的平台困局,更是用最低的成本,构建了最独特的护城河。
除了内容,行业观察家普遍认为,任何消费电子产品的普及,都必须经历一个从“大哥大”到“诺基亚”的大众化过程。
作为一家深耕大众消费电子市场、覆盖全球60+国家和地区超5亿用户头部厂商,vivo的入局,恰恰为这个过程带来了最大的可能性。
从这个角度看,vivo扮演的,可能不仅是一个“参与者”,更是一个行业“引爆者”的角色。它的入局,是以其在手机行业验证过的世界级工业设计和体验标准,为尚处草莽阶段的MR行业树立了新的标杆。
这种策略,实际上是在扮演“链主”的角色。通过定义核心部件和用户体验,vivo不仅能提升自身产品的议价能力,更有望将一部分硬件利润,转化为生态系统构建中的长期价值——这是所有平台型公司梦寐以求的商业模式。
这不是一次性的战役,而是一场需要持续投入的阵地战。
03
终局猜想:以MR为跳板的十年长征
当所有人的目光都聚焦在这款惊艳的头显上时,一个更深层的问题是:vivo再出发的终局,真的只是MR吗?
答案可能是否定的。
“从MR到家用机器人,是下一个10年vivo认定的、正确的事。”胡柏山这句话,揭示了vivo在这盘大棋上的真正野心。
MR头显,无论在当下多么重要,它都更像是一个“过程”,一个至关重要的“战略跳板”。
其真正的目标,是星辰大海——一个规模近万亿元的家用机器人市场。
这并非天马行空的幻想,而是基于对未来社会趋势的冷静判断。据预测,到2035年,中国60岁以上的老龄人口将突破4亿。而同时,中国家庭人均每日家务劳动时长,接近3小时。
这些冰冷的数字背后,是真实存在的、巨大的、未被满足的家庭场景需求。
家用机器人,被认为是回应这些需求的终极解决方案之一。但这条路,太长,也太难。它极其考验一家企业的战略定力。
从更为宏大系统的叙事逻辑来看,从PC互联网的二维平面,到移动互联网的随身屏幕,再到下一个时代,人与信息的交互,必然会走向三维的、与物理世界深度融合的空间计算。这是一个所有科技巨头都无法忽视的终极战场。
vivo的选择是“渐进突围、沿途下蛋”。
从长远看,vivo的目标是家庭机器人。
MR在这其中扮演的角色,正是机器人的“眼睛”和“大脑”。
vivo认为,不做好MR,家庭机器人就无法征服家庭这个复杂的“非结构化场景”。MR技术,将帮助机器人跨越环境理解、自然交互和复杂任务处理这三大核心鸿沟。
这背后,是vivo “能力圈”的自然延伸。vivo将自己在手机领域积累的、关于影像和AI大模型的深厚技术,先“迁移”到MR上进行验证和迭代,再最终“延伸”至机器人,让每一份研发投入的价值都得到最大化。
“站在未来长期的角度来看,基于vivo在影像、AI等MR关键技术领域的积累,MR可以作为机器人的眼睛和大脑,来满足家庭机器人的场景发展,我们现在开发的状态已经花了五年时间。”胡柏山坦言。
至此,vivo的战略图景终于完整:手机是“随身大脑”,MR是“数字分身”,机器人则是“物理替身”。
三者协同,构成一个服务于人的完整智能体系。
从一款398克的头显开始,vivo开启的,是一场以十年为单位的漫长征途。这不仅是对一个新市场的探索,更是对自身能力圈边界的一次极限挑战,这场长跑竞赛的结果尚无人知晓,但其展现的耐心与远见,已然值得整个行业深思。
部分图片引用网络 如有侵权请告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