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人形机器人核心零部件取得突破 这些公司产业化进度如何?)
大湾区经济网讯(编辑 徐丽丽)随着政策支持加码与技术创新突破,中国人形机器人产业迎来发展关键期。2025年被业内称为"量产元年",MIR睿工业预测,2025至2030年全球人形机器人将以83%的复合增长率高速扩容,2030年产量有望达到23万台。国内企业在减速器、电机、控制器等核心零部件领域持续突破,为产业规模化发展奠定基础。
在精密减速器领域,绿的谐波微型谐波减速机已实现技术突破,Size3等型号产品设计紧凑、轻量化,成为人形机器人灵巧手的核心选择,相关头部客户已进入小批量试生产阶段。双环传动旗下环动科技专注RV减速器研发,针对人形机器人肩、肘、腕关节开展正向设计,解决轻量化、高精度需求,目前正申报科创板IPO,其产品已供应埃斯顿、汇川技术等头部自动化企业。
电机与执行器方面,步科股份推出第四代无框力矩电机,在布线、温升控制等方面实现优化,主要应用于人形机器人20多个大关节,电机数量与机器人自由度呈一一对应关系。禾川科技线性关节执行器已进入送样阶段,适用于腕、肘、膝、踝等关节驱动;汇川技术2025年启动人形机器人业务,布局驱动模组、执行器等核心部件研发。
控制器作为机器人"小脑",汇川技术、禾川科技等企业加速布局。禾川科技线性关节执行器已实现小批量出货,汇川技术则聚焦工业场景驱动系统开发,目前尚未形成销售规模。
尽管取得积极进展,国内核心零部件与国际先进水平仍存在差距。以线性关节执行器为例,国内产品负载能力约50公斤,而日本、德国等国际头部品牌高端产品可达100公斤以上;高精度灵巧手等核心部件单价高达万元级,成本控制与规模化生产仍是主要挑战。行业标准缺位也制约产业协同发展。
政策层面持续为产业赋能,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首次将具身智能纳入未来产业重点发展方向。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近期出台专项措施,通过揭榜挂帅、重大专项配套等机制,支持企业开展机器人关键零部件攻关,聚力解决"卡脖子"技术难题。
业内专家表示,人形机器人核心零部件国产化是制造强国建设的重要支撑。随着企业创新能力提升与政策支持加码,预计2025年将实现关键技术突破,加速迈向量产阶段,为全球机器人产业贡献中国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