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头部企业掀融资热潮 无人物流配送大规模商业化近了?)
8月21日,L4级自动驾驶企业白犀牛智达(北京)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白犀牛”)宣布完成B+轮融资。本轮融资中,老股东顺丰、线性资本继续跟进,以骏资本、三六零基金、华泰紫金等作为新股东加入。至此,白犀牛的B轮融资总额累计近5亿人民币。值得一提的是,本次是顺丰继2024年8月首次注资后,一年内第三次向白犀牛投资。
白犀牛创始人兼CEO朱磊介绍,本轮资金将重点投向车规级无人车产品研发、AI技术的持续迭代和商业场景的拓展等三大领域,加速白犀牛在末端物流领域的“规模化落地”。
白犀牛成立于2019年,成立初期从商超配送起步,与永辉、盒马等头部零售企业达成合作。2023年起,公司转战快递物流场景,聚焦于网点到驿站配送的商业化落地,目前其活跃车辆约千台规模。此外,白犀牛计划将场景从“快递末端配送”拓展到城市无人配送等更广泛的场景。按既定目标,2026年,白犀牛的活跃车辆将达到5000台。
天眼查信息显示,自2019年成立以来,白犀牛共经历了7轮融资,其中种子轮和天使轮融资方均为辰韬资本。在2021年中进行的近千万美元Pre-A轮融资中,线性资本参与进来,并在此后的每一轮融资中不断追加投资。白犀牛目前已披露的融资金额(种子轮、天使轮及A轮均未披露)总数超6亿元。
“白犀牛在L4级自动驾驶领域的技术优势集中体现在场景化工程能力与数据闭环效率。其核心壁垒在于多传感器融合算法对复杂城市路况(如人流密集区、非机动车混行)的精准感知,以及车路云协同系统与顺丰等物流巨头的业务深度耦合。”天使投资人、资深人工智能专家郭涛表示,通过自研高精地图引擎与动态路径规划算法,白犀牛无人车已实现日均万单级配送量,单公里运营成本较传统模式降低40%,技术可靠性获顺丰三次加注验证。此外,线性资本等机构持续跟投,反映其算法迭代速度(如雨雪天气适应性)及仿真测试平台效率处于行业前列,形成“技术落地-数据反哺-场景扩展”的正向循环。
经济观察报梳理发现,2025年,物流配送自动驾驶领域的融资呈现头部企业密集获投、资本持续加码的特点。除白犀牛外,新石器在2025年2月完成10亿元C+轮融资,为年内物流无人车领域最大单笔融资;九识智能在2025年4月完成1亿美元B3轮融资,B轮总融资近3亿美元,投资方包括美团、深创投等;卡尔动力于2025年5月完成A+轮融资近3亿元,投资方包括鄂尔多斯国投、深创投等。
国际注册创新管理师、鹿客岛科技创始人兼CEO卢克林表示:“2025年的热钱只追两条赛道:城配无人车和干线无人重卡。”因为这两条赛道的场景封闭、政策友好、客户可算账。在城配赛道,美团、顺丰等物流巨头把“人车比”作为核心KPI,无人车单日成本只要低于司机日薪200元,就能跑通;干线重卡则因为油价高、司机缺口大,鄂尔多斯、唐山等能源基地愿意用财政补贴换效率。“资本现在只看谁能先跑出1万辆车,形成网络效应。”卢克林称。
不过,从事无人物流车配送的企业当前普遍承受着规模上量难、盈利难的压力,多家头部企业都在想办法缩短盈利周期。例如,九识智能通过订阅制,客户按需租赁车辆,降低初期投入;中通智驾平台提供数据增值服务,通过分析配送数据优化仓储选址,提升客户销售额;白犀牛通过硬件+FSD模式,探索可持续盈利路径。
从市场竞争的角度来看,目前无人物流配送行业还存在着竞争主体多元、技术路线分化等特点。竞争主体方面,大多数科技公司都是技术驱动型,如新石器、白犀牛、九识智能凭借L4级自动驾驶技术快速抢占市场,通过高性价比车型和场景定制化方案形成壁垒。物流与快递巨头则各行其道,京东物流发布自研无人轻卡“京东物流VAN”,顺丰通过投资白犀牛实现日均数百台无人车运营,中通则与新石器合作覆盖180城。
另外,还有一些传统车企与跨界巨头参与到竞争中来。上汽通用五菱通过自研无人牵引车服务制造业和物流业,比亚迪与Momenta合作开发干线物流方案,德赛西威、Momenta等凭借汽车电子技术积累切入赛道。
技术路线方面,包括港口、矿区、厂区等在内的封闭场景仍是无人物流车商业落地的主要方向,驭势科技在香港机场市占率达到91.7%;易咖智车滑板底盘方案支持快速适配,服务汽车、化工行业头部客户。
相较之下,开放道虽然在逐步实现突破,但尚未大规模开放。在末端配送场景下,九识智能E6车型与白犀牛R5竞争社区、校园场景,价格战推动裸车价持续下探。干线物流在政策限制下仍处于试点阶段,头部企业通过V2X通信和多模态感知技术探索合规路径。
有业内分析人士指出,未来无人物流配送行业的竞争将聚焦技术泛化能力(跨场景适配)、成本控制(单车毛利转正)和政策协同(路权开放与标准统一)。那些具备全栈自研能力、绑定核心物流渠道的企业有望突围,而那些过度依赖单一场景或供应链的企业将面临淘汰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