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大国重器传来好消息!江门中微子实验(JUNO)正式启动运行取数)
大湾区经济网江门讯(编辑 赵刚)据央视新闻报道,2025年8月26日,位于广东省江门市的江门中微子实验(JUNO)成功完成2万吨液体闪烁体灌注,正式启动运行取数。这一由中国主导、多国合作建设的大科学装置,成为国际上首个投入运行的超大规模和超高精度中微子专用探测设施,标志着我国在粒子物理基础研究领域迈出关键一步,为破解中微子质量排序等重大科学难题提供了全新实验平台。
位于水池内(尚未灌水)的中心探测器(外部图)
深埋地下700米的实验大厅内,直径35.4米的有机玻璃球静静矗立,内部装满2万吨特制液体闪烁体——这种具有超高洁净度、透明度和极低放射性本底的核心探测介质,将与遍布球壁的两万只20英寸及两万五千只3英寸光电倍增管协同工作,捕捉中微子与物质相互作用产生的微弱闪光。作为实验的"眼睛",这些设备能以前所未有的精度测量53公里外台山、阳江核电站产生的中微子能谱,其探测性能全面达到或超越设计预期。
中心探测器内部的有机玻璃球及光电倍增管
这项工程的推进堪称精密制造与工程管理的典范。2024年12月探测器主体建成后,项目团队先在45天内完成6万余吨超纯水灌注,将内外有机玻璃球液位差控制在厘米量级,流量偏差不超过0.5%,为结构安全筑牢根基;随后历经半年精细操作,将2万吨液体闪烁体精准注入球内并完成纯水置换,全过程满足超高洁净度等特殊要求。"毫米级控制精度背后,是中国科研团队在流体力学、材料科学等多领域的技术突破。"项目负责人表示。
回溯建设历程,江门中微子实验的构想始于2008年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的提议。2013年,该项目先后获得中科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A类)和广东省人民政府支持;2015年启动隧道与地下实验室建设,2021年完成实验室主体工程并转入探测器安装阶段。十余年间,科研团队攻克了有机玻璃球成型、光电倍增管国产化、超低本底环境控制等一系列技术难关,最终实现探测器从设计到运行的全链条自主可控。
作为国际大科学计划的典范,实验汇聚了来自17个国家和地区、74个科研机构的近700名科研人员共同参与。"这是全球中微子研究领域的重要里程碑。"江门中微子合作组发言人王贻芳指出,该装置对中微子质量顺序的测定不受地球物质效应干扰,将显著提高3个中微子振荡参数的测量精度,为解答"中微子为何如此轻""宇宙正反物质不对称"等基础问题提供关键数据。
中心探测器内部的有机玻璃球及光电倍增管
按照规划,江门中微子实验设计寿命为30年。未来,装置还将升级为世界最灵敏的无中微子双贝塔衰变实验,探索中微子绝对质量及是否为马约拉纳粒子等前沿方向,有望在粒子物理、天体物理与宇宙学交叉领域取得颠覆性发现。此次正式运行,不仅标志着我国在大科学装置建设领域跻身国际前列,更为人类探索物质微观结构与宇宙演化奥秘打开了全新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