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财经 - 公司新闻 - 正文

长虹美菱营利双增、经营性净现金流大跌50%!关联交易高企难题待解

来源:新刊财经 2025-08-26 13:19:06
关注证券之星官方微博:

(原标题:长虹美菱营利双增、经营性净现金流大跌50%!关联交易高企难题待解)


长虹美菱所面临的问题不止经营性现金流下滑,或更与其商业模式中的“关联依赖”密切相关。这种依赖在短期内可带来订单稳定、渠道可控等便利,但从长远看,可能限制企业直面市场竞争、提升独立竞争力的空间。

近日,长虹美菱股份有限公司(000521.SZ,以下简称“长虹美菱”)发布了2025年半年度报告。内容显示,公司实现营业收入180.72亿元,同比增长20.80%;归母净利润4.71亿元,同比微增0.26%;经营性净现金流13.61亿元,同比下降50.24%。


数据来源:长虹美菱2025半年报

该营收增长表现与当前政策对家电市场的推动密切相关,2025年以来,“以旧换新”政策持续释放红利,重塑行业增长逻辑。据商务部数据,全国已有超6600万人参与家电以旧换新,累计更新产品超过1.09亿台,带动销售额达2.9万亿元,约4亿人次享受补贴优惠。奥维云网统计显示,上半年全国家电(不含3C)零售额达4537亿元,同比增长9.2%。该政策不仅降低了消费者的换购成本,也加速了老旧家电淘汰,为节能环保型产品创造了新的市场空间。

尽管在政策推动下长虹美菱营收实现整体增长,但各类产品间涨跌不一。分业务看,空调与洗衣机收入分别为115.75亿元和10.40亿元,同比分别增长36.18%和32.70%;而冰柜、冰箱以及小家电与厨卫业务收入分别为45.45亿元和6.99亿元,分别同比下降4.10%和6.14%。而且公司整体毛利率为10.16%,较上年同期下降0.36个百分点,反映出成本压力及产品结构变化对盈利能力的制约。


数据来源:长虹美菱2025半年报


关联交易高企

资料显示,长虹美菱公司前身可追溯至1983年成立的合肥第二轻工机械厂,1992年改制为美菱股份,1993年10月18日在深圳证券交易所上市。2005年,公司与四川长虹电器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四川长虹”)完成战略重组,成为长虹系白色家电板块的核心上市平台。目前长虹美菱的最大股东为四川长虹,直接持有24.12%的股份,后者的一致行动人长虹(香港)贸易有限公司,即第二大股东,则持有2.63%的股份。

这一股权结构使得长虹美菱与长虹系企业之间形成了紧密而备受关注的商业往来。公司不仅从长虹系企业采购原材料、零部件及相关服务,产成品也依托长虹旗下渠道进行销售,尤其在冰箱、空调等核心业务上,逐步构建出高度闭环的“体内循环”体系。

数据显示,2024年公司前五名供应商中,关联方采购额占年度采购总额的13.73%;前五大客户中,关联方销售额占比达27.96%,远高于家电行业头部企业如美的集团和格力电器(2.83%)。


数据来源:长虹美菱2024年报

然而,这种“依赖”非但未能充分体现“协同效应”,当企业核心交易集中于“内部”而非完全市场竞争环境时,其业绩成色难免受到质疑。


坏账计提高企,财务周转效率下滑

该商业模式的不确定性也直接影响了公司流动性。存货和应收账款周转天数呈“U”型变化:存货周转天数从2020年的44.49天下降至2023年的32.20天,此后逐年回升,2025年上半年达到41.40天;应收账款周转天数从2020年的72.77天降至2022年的53.83天,随后持续上升,2025年上半年增至74.91天。


数据来源:同花顺iFind

反映在财务报表上,信用减值损失出现显著波动。2022年公司计提信用减值损失1.64亿元,同比下降683.68%;2025年上半年该科目为-0.68亿元,同比下降680.86%。公司称这一变化主要源于应收账款坏账计提政策的调整。


数据来源:同花顺iFind

值得注意的是,2024年长虹美菱对关联方往来款项计提坏账准备1.30亿元,占全部计提比例的26.74%。


图片来源:长虹美菱2024年报

部分应收账款甚至引发诉讼纠纷。据年报披露,其联营企业智易家与天津鹏盛物流有限公司存在货款纠纷,涉案金额0.96亿元;子公司美菱集团与国美电器有限公司发生货款纠纷,涉案0.11亿元;其他相关诉讼涉案金额合计约1.65亿元。

尽管关联交易在短期内推动业务增长,使销量表现较为亮眼,但这一模式也隐藏资金链风险。因与关联方交易账期较长,大量资金被占用,导致资金周转效率下降、现金流健康度受损,进而增加资金调配与运营压力,对国内市场的拓展形成制约。

此外,为维持与关联方的合作,公司在业务决策与资源配置中或需兼顾对方利益,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其作为独立市场主体的自主性与灵活性。总体而言,依赖关联交易的增长模式虽可短期提升业务规模,但从长远看,可能影响公司独立发展并削弱可持续增长潜力。


机构与高管持续减持,股东结构分化加大

从资本市场表现来看,近一年机构投资者退出数量显著增加。截至2025年6月30日,持有长虹美菱的机构数量由2024年的166家减少至16家,机构持股比例也由49.67%降至39.88%。


图片来源:同花顺iFind

十大股东之一的香港中央结算有限公司近年来持续减持。需说明的是,该公司并非普通投资机构,而是代表通过陆股通投资A股市场的境外投资者统一持股的通道机构。数据显示,自2024年以来,该机构累计减持0.57亿股,持股比例下降4.94%;截至2025年6月30日,其持股量降至0.15亿股,占比1.48%。


图片来源:同花顺iFind

长虹美菱所面临的问题不止经营性现金流下滑,或更与其商业模式中的“关联依赖”密切相关。这种依赖在短期内可带来订单稳定、渠道可控等便利,但从长远看,可能限制企业直面市场竞争、提升独立竞争力的空间。

未来,公司能否凭借产品与品牌本身留住用户,而非依靠内部交易维持报表增长,仍存较大不确定性。或许,目前正摆在长虹美菱面前的是一道战略选择题:是继续依托“长虹系”维持增长,还是逐步建立市场化的采购、销售与创新机制,打造具备自我造血能力的品牌实体?资本市场似乎已做出判断,而公司的应对策略将决定其能否穿越行业周期,成为一家值得长期信赖的上市公司。

作者 | 魏思

编辑 | 吴雪

1

2

3

NEWS

NEWS TODAY

微信
扫描二维码
关注
证券之星微信
APP下载
好投资评级:
好价格评级:
证券之星估值分析提示美的集团行业内竞争力的护城河优秀,盈利能力良好,营收成长性一般,综合基本面各维度看,股价合理。 更多>>
下载证券之星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与证券之星立场无关。证券之星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证券之星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jubao@stockstar.com,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如该文标记为算法生成,算法公示请见 网信算备310104345710301240019号。
网站导航 | 公司简介 | 法律声明 | 诚聘英才 | 征稿启事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举报专区
欢迎访问证券之星!请点此与我们联系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