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18亿投资“一日游”,江苏国泰紧急叫停)
《投资者网》吕子禾
8月22日晚,江苏国泰(002091.SZ)公告称,公司拟动用超18亿元自有资金开展证券投资,其中15亿元计划通过设立子公司专门运作;然而仅隔48小时,8月24日晚公司便紧急终止该计划,转而推出“质量回报双提升”专项计划,将现金分红比例提高至40%。
这一“过山车式”的决策调整,让投资者倍感疑惑。为何这家公司能拿出超18亿元闲置资金尝试证券投资?从宣布“炒股”到紧急终止,短短两天内究竟发生了什么,让公司推翻此前决策?
钱从哪里来
作为2006年就在深交所上市的老牌企业,江苏国泰如今以供应链服务和化工新能源为核心业务,但从投资者关注的资金实力来看,其财务报表中的“现金储备”更值得关注。根据2025年半年度报告,截至6月末,公司货币资金达125.71亿元,交易性金融资产97.35亿元,两项合计超220亿元,这一规模为其后续宣布18亿元证券投资计划提供了坚实基础。
而支撑这份“资金底气”的,一方面是公司多年积累的经营成果,另一方面是相对稳健的财务结构。报告期末资产负债率为49.11%,较上年末下降2.3个百分点,流动比率2.08、速动比率1.86,短期偿债能力处于合理区间,无需过度担忧流动性风险。
从盈利端看,公司上半年实现营业收入185.97亿元,同比增长5.48%;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5.45亿元,同比增长10.85%,表面看似稳健,但细究盈利质量可见隐忧。
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扣除非经常性损益的净利润仅5.24亿元,同比增速仅2.05%,显著低于净利润增速,差距主要来自非经常性损益,其中政府补助1.57亿元、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及处置损益907.47万元,合计贡献2.08亿元,这意味着主业对利润的
不过,从现金流管理来看,公司对闲置资金的运作早已有所布局,半年报显示,报告期内委托理财发生额达134.48亿元,未到期余额96.67亿元,且此前参与的单一资产管理计划(致新1号、致新2号)已清算完成,累计获得税前收益超2780万元,这也解释了为何公司会考虑进一步扩大证券投资规模。
值得注意的是,公司现金流充裕的背后,也存在主业扩张放缓的因素。化工新能源板块中,公司曾计划投资15.4亿元建设“年产40万吨锂离子电池电解液项目”,但最终因“相关宗地未能按期交付及行业环境变化”终止。
供应链服务板块虽实现营收175.91亿元,同比增长6.46%,但国内销售同比下降13.51%,海外市场虽占比82.78%,却面临贸易摩擦、关税政策不确定性等风险,主业短期难有大规模资本开支,导致大量资金暂时闲置,这才为证券投资计划的提出埋下伏笔。
“一日游”投资计划
8月22日晚,江苏国泰发布公告:公司拟使用不超过18.306亿元闲置自有资金开展证券投资,其中已使用3.306亿元,新增15亿元额度将由全资子公司紫金科技出资,设立“张家港市鼎瑞投资有限公司”专门运作,投资范围涵盖新股申购、股票、债券等标的。
与此同时,公司还计划动用不超过120亿元闲置自有资金进行委托理财,单笔期限不超36个月。“理财+炒股”合计超138亿元的规模,超过公司当时的总市值,这一“超市值”投资计划很快引发质疑。
从公告细节看,公司对证券投资的规划并非临时起意,明确了“闲置自有资金”的使用前提,且提及“共享额度”“外币投资”等细节,试图传递“谨慎运作”的信号。但市场很快发现,公司过往证券投资表现并不理想:2023年、2024年、2025年证券投资计入权益的累计公允价值变动分别为-6045.51万元、-6927.04万元、 7195.60 万元。
在此背景下,江苏国泰为何不将资金用于回购股份或提高分红?主业是否已无扩张空间?这些疑问,成为投资者关注的主要问题,也为两天后的决策反转埋下伏笔。
8月24日晚,距离证券投资计划公告仅48小时,江苏国泰突然发布终止公告,理由简洁明确:“基于聚焦主业、谨慎投资及提高分红回报的考虑,根据实际情况作出的更加审慎的决定”。
更关键的是,公司同步推出《未来三年(2025年-2027年)股东分红回报规划》,承诺未来三年每年现金分红比例不低于当年可分配利润的40%,年均现金分红不低于年均归母净利润的40%,直接回应了投资者对“资金用途”的关切。
从市场反应来看,这一调整获得认可。8月25日公司股价涨停,报收8.36元/股。据业内人士分析,终止计划是为了“避免资源分散,集中精力发展核心业务”,而这48小时的决策反转,也成为资本市场近期最受关注的“短期战略纠偏”案例。
决策反转背后
江苏国泰最初提出证券投资计划,本质是闲置资金寻找短期出口的尝试。从财务数据看,公司虽现金流充裕,但主业增长面临瓶颈:化工新能源板块受行业产能过剩影响,上半年营收9.75亿元,同比下降7.36%,终止电解液项目后暂无新的大额投资方向。
供应链服务板块虽为营收主力,但国内销售下滑、海外市场风险加剧,短期难有大规模资本开支,导致超200亿元的现金及金融资产暂时“无处可去”,而此前委托理财和资产管理计划的盈利经验,让公司产生了“扩大证券投资规模”的想法。
但终止计划的决策,更像是对“主业优先”战略的回归。2025年半年度报告显示,公司其实已在主业布局上投入资源:供应链服务领域,缅甸、柬埔寨等海外生产基地持续建设,全球供应链整合稳步推进;化工新能源领域,自贡华荣、张家港超威新能项目部分产线进入试生产,波兰华荣产销量逐步提升,马来西亚项目也在推进中。
若此时将15亿元投入证券投资,不仅可能分散主业发展精力,还需承担市场波动风险。尤其在过往投资亏损的背景下,一旦新增投资再次失利,既会影响公司利润,也可能打击投资者信心,这是管理层不愿承担的风险。
外部政策环境与市场反馈则成为决策反转的“催化剂”。2025年1月,中央金融办、证监会等六部门联合印发《关于推动中长期资金入市工作的实施方案》,虽鼓励中长期资金入市,但更强调“引导上市公司聚焦主业、提升质量”。
4月以来,多项政策向新能源汽车、储能等实体产业倾斜,对上市公司“脱实向虚”的行为监管趋严。在此背景下,江苏国泰若坚持推进证券投资计划,可能面临监管问询压力。
同时,8月22日公告发布后,投资者对“资金用途”的质疑声持续发酵,作为上市公司,维护投资者信心、稳定市场预期至关重要,而终止投资计划+提高分红的组合拳,正是回应关切的最优选择。
此外,同期市场案例也为公司提供了参考。利欧股份8月8日宣布30亿元证券投资计划后,同样遭遇“不务正业”的质疑,这让江苏国泰更快意识到,在当前市场环境下,上市公司大额资金“炒股”易引发负面解读。综合这些因素,终止证券投资计划、回归主业并提高分红,成为公司短期内平衡“资金利用”与“市场信心”的理性选择。(思维财经出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