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降本99.5%后,禾赛进入新周期)
作者 | 宋婉心
编辑 | 黄绎达
继去年全年首次盈利后,禾赛科技再次交出了远超预期的二季报。
数据显示,禾赛二季度实现营收7.1亿元,同比增长53.9%,单季营收实现连续5个季度同比增长。盈利方面,公司在该季度实现净利润4410万元,远超GAAP层面转正目标。
8月14日盘后公布业绩后,第二个交易日禾赛股价大幅上涨9.73%。较去年11月底股价低点,公司股价更是翻了五倍之多。
值得注意的是,禾赛于去年四季度首次实现GAAP口径下盈利,当季盈利0.15亿元,今年一季度转亏后,此次二季度再次扭亏为盈,且提出了今年全年GAAP盈利的目标。
作为激光雷达头部企业,禾赛实现了全球首家盈利的成绩。这背后,激光雷达和自动驾驶产业链经历了漫长的磨合期,而如今当红的机器人产业,又为激光雷达添了一把火。
具体来看,2025年第二季度,禾赛激光雷达总交付量为35.21万台,同比暴增306.9%。其中,ADAS产品交付量为303,564台,同比增长275.8%。
上半年,禾赛激光雷达总交付量为54.79万台,同比增长276.2%,而且上半年交付总量已经超过2024全年。其中,ADAS交付量为44.97万台,同比增长237.5%。
传统意义上的“车载激光雷达”主要指主激光雷达,是智能辅助驾驶系统的核心感知设备。主激光雷达的市场占有率上,盖世汽车研究院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主雷达装机量共861767颗,其中禾赛科技装机量为284399颗,市场份额为33%,稳居第一,这也与今年一季度的排名一致。
降本99.5%
回顾车载激光雷达的发展历程,可以说与自动驾驶产业度过了漫长的磨合期。成本及规模化相互掣肘的问题,此前让激光雷达厂商困在“鸡生蛋还是蛋生鸡”的窘境中。
激光雷达初期成本非常高。在2010年代,早期无人驾驶汽车常用的64线激光雷达,成本高达约70万元人民币,如激光雷达鼻祖Velodyne推出的64线激光雷达,一颗重达13公斤,售价约56万元人民币。
因此在往后十年的时间中,大部分车企用不起,L4级别的自动驾驶也进展缓慢,导致激光雷达的规模无法铺开,也就无法摊薄成本,相应的,成本重担也拖累了自动驾驶的进程。
这一恶性循环被打破,一头需要技术,另一头则是规模,两者交替前进,将激光雷达的价格一点点打了下来。
固态激光雷达的技术突破是成本缓慢下降的开始,直至2021年,单颗激光雷达成本来到了1万元人民币左右的水平。
而同样是从2021年开始,新能源车市场快速增长,乘用车的智驾场景逐渐替代自动驾驶,成为激光雷达主要的落地场景。这大幅度推动了激光雷达规模的铺开。
不过,如果按照智驾系统占整车成本5%来粗略计算,彼时一台20万元及以上的中高配新能源车,成本预算才刚够让激光雷达上车。因此,很长一段时间里,激光雷达都只是中高级车型的配置。
“芯片化”则是激光雷达极致降本的最后一步——成功将成本降至一千多元人民币。
禾赛CEO李一帆一早就确立了芯片化的方向,他曾表示:“硬件降本来自设计,而非规模。禾赛更想成为一家芯片公司。”
2020年,禾赛发布了其首个芯片化的工业激光雷达XT32,而2021年的AT128是首个大规模量产上车的芯片化激光雷达。
据启明创投信息,关于AT128的故事是,当时理想希望禾赛在成本和体积不变的情况下,将64线产品升级为128线,这对激光雷达的内部优化提出了极高的要求。
禾赛给出解决方案,将分立式元器件集成到几颗芯片上,不仅解决体积和成本难题,也带来性能的大幅提升。
这款激光雷达便是2021年发布AT128,AT128标准版除了搭载在理想各车型上,此后也搭载在小米汽车、长安汽车、上汽集团旗下的飞凡汽车等品牌上。
AT128是禾赛激光雷达的一个分水岭。成本上,相较早期机械式激光雷达,AT128已经实现了99.5%的降本,在市场上,李一帆也发现从AT128开始,激光雷达从功能件变成了安全件。
按照禾赛在招股书中披露的数据,其自研芯片让发射端驱动电路成本降低了70%,接收端模拟电路成本降低了约80%。
在技术与规模两侧的推动下,激光雷达市场如今进入了规模化的新周期。
盖世汽车数据显示,今年6月,激光雷达在新能源乘用车中的渗透率已达到17%,且已连续三个月保持在16%以上。这一数据标志着该技术已正式跨越“早期采用者”与“早期大众”之间的鸿沟,进入主流市场阶段。
机器人打开想象力
禾赛在二级市场上受到追捧,还离不开机器人产业的前景。
在机器人领域,禾赛收获了大量订单。二季度禾赛的机器人激光雷达交付量为4.85万台,同比大幅增长743.6%,今年上半年的交付量为9.83万台,同比增长693%。七倍的增长完全体现了终端机器人火爆对产业链的带动。
目前激光雷达应用最广泛的主要是割草机器人。在CES2025上,禾赛与MOVA共同展出了全新割草机器人MOVA600/1000,其搭载了一颗JT16激光雷达。数据显示,MOVA600/1000不足半年出货量已破十万台,已登顶德法亚马逊。
从技术层面而言,消费级激光雷达的门槛要求没有车规级高,所以做机器人的激光雷达属于降维打击。
开源证券指出,技术外溢带动了机器人激光雷达成本下降,割草机器人等领域的激光雷达渗透率仍有不小的空间提升,继续看好下游行业增长红利带动公司出货高增。
禾赛机器人感知业务副总裁刘兴伟曾公布一组数字,根据公开数据测算,到2029年,全球使用激光雷达的机器人数量预计会达到500万台,如果每个机器人使用2000元的激光雷达,那就是100亿的市场规模。
资本市场偏爱机器人领域的业务拓展,除了打开了市场空间之外,技术上的降维打击将利于利润表现,也是重要原因之一。
从财报来看,在费用端,今年二季度,销售费用率、管理费用率、研发费用率分别为6%、9%、28.2%,同比分别下降6.2个百分点、5.4个百分点和15.1个百分点。
可以看到,规模效应下三方面费率均显著下降,尤其是研发支出同比保持持平、下游渗透率驱动收入增长的背景下,研发费用率因此出现大幅度下降,同时研发强度却没有下降。当期间费用和毛利进入交汇点,综合影响下,公司二季度的归母净利润环比Q1实现转正,而且这是禾赛在目前所有报告期内第二次实现单季度盈利。
开源证券报告显示,随着主业龙头地位确立,以及资本开支减少,出货量高增背景下费用率仍有较大改善空间,利润率有望持续提升。
整体来看,禾赛的业绩增长呈现出清晰的“双轮驱动”结构。其中,ADAS业务是毋庸置疑的基石业务,公司绝大多数的收入与毛利润都由其贡献;机器人目前的高增速中包含了一定的低基数因素,且同期收入占比不高,短期内对整体业绩的贡献有限,但是机器人用激光雷达正处于爆发的前夜,公司相关业务在未来的增长可期,已然是一股强劲的边际增长力量。
行业需求方面,随着智能驾驶进入加速发展期,相关需求快速释放,激光雷达正从高端车型选配向安全标配过渡;与此同时,机器人目前的主要应用场景,如割草机器人、泳池机器人、移动机器人等细分领域,正处于或即将进入景气周期,对机器人用激光雷达的需求也都将保持长期景气。因此,基于禾赛的龙头行业地位与上述行业的景气度,公司预计2025全年营收同比增长在44%~69%区间。
估值方面,由于禾赛在今年Q2业绩再度转正,所以在财报披露的次日,即8月15日,刚刚完成了一次估值切换,所以目前超过200倍的PE-TTM,一方面是由于业绩刚回正,分母低位放大了估值,另一方面则是投资者对激光雷达龙头的坚定看好。
从股价走势来看,自2024年11月中旬开始至今,禾赛股价强劲反弹,期间股价最高涨幅超过500%,投资者正是看到了激光雷达在ADAS和机器人这两个重点应用场景中巨大的发展潜力,从而选择了提前押注。但是,也能看到,随着股价的暴涨,估值迅速抬升,当安全边际弱化后,股价的波动也随之加大。
展望未来,公司ADAS产品增长稳健,公司机器人激光雷达短期内对公司的核心价值,则主要在于提升整体毛利率和拉高估值的天花板。近期,禾赛港股上市进程,或将成为股价上涨的一大短期催化剂。所以,公司的长期预期向好,亦不乏事件驱动的短期投资机会,但估值消化需要后续业绩的持续兑现,故而要警惕长期高估值下的回调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