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茶养,重塑现代人的身心归宿——从古老智慧到未来健康生活的解决方案)
在KPI主导的快节奏生活与信息过载的双重压力之下,现代人普遍面临身心消耗的困境:慢性疲劳、情绪焦虑与睡眠障碍等亚健康状态日益常见。面对这一趋势,零散的保健知识和同质化的健康产品,难以提供系统性的解决方案。
正是在这一背景下,一种根植于东方智慧、契合现代生活理念的健康体系——“茶养”应运而生。它是一套融贯身体、心理与精神三个维度的生命滋养系统。茶养以千年传统医学理论与茶道文化为基础,以现代科学为支撑,正逐步发展成为应对当代健康挑战的综合解决方案。
一、文化根基:从《茶经》智慧到现代转译
“茶养”理念深深植根于中华文明“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陆羽在《茶经》中提到“茶之为用,味至寒,为饮最宜精行俭德之人”,早已超越了饮茶解渴的物质层面,提升至修身养性的实践高度,更是精准概括了茶饮物质与精神的双重功用。
当然,“茶养”的理念提出与体系建设首先指向或者首要解决的是人的健康问题。顺应自然节律的饮茶方式——春饮花茶以疏肝,夏品绿茶以清热,秋酌乌龙以润燥,冬饮红茶以温阳——体现出“因时制宜”的健康智慧,与当代个性化健康需求不谋而合。
健康报警是当下人们很大的忌惮,比如肥胖。肥胖是指人体的脂肪堆积过多,以至导致“三高”,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终至导致血管硬化、缺血,因而发生许多心脑血管疾病,严重影响健康与生命。茶叶的减肥功效,在中国古代文献中称为“去腻”(《东坡杂记》)、“解油浓”(《老老恒言》)、"去人脂”(《本草拾遗》唐陈藏器撰)。此外,古今“本草”(有关中药文献古称本草,因中药“以草为本”)中常有“轻身”一句,即与减肥有关。因为茶也是药,唐宋至明清的本草中多有收载。尤其是唐政府修订的《新修本草》中,最早收载茶,其时为公元659年,比《茶经》还要早一百多年。当然,《茶经》中也提到“苦茶轻身换骨”(转引自梁陶弘景《杂录》)。
中国传统医学有其特有的药性理论,其基本部分即“性味”“归经”(经络、脏腑)与“有毒无毒”。在《茶经》中,有引“《本草·木部》:茗,苦茶:味,苦、微寒、无毒。主瘘疮,利小便,去痰渴热,令人少睡。”性,指寒、热、温、凉。茶性微寒,所以有清热泻火之功。味,指辛、酸、甘、咸、苦、淡。茶味甘、苦,兼有补泻之妙,无毒。至于与经络、脏腑的关系,茶自古就有“万病之药”之赞,例如“少睡”与“安眠”,属“心经”;“明目”,属“肝经”(肝开窍于目);“消食”,属“胃经”;“利水”,属“肾经”;“祛痰”属“肺经”等。
二、科学维度:可量化、可实践的健康体系
中医药文献中有关保健、抗老、益寿、健身的词汇,主要有两系列;因生命、生活均有“生”字,所以其支干词汇多从之而生。一般总称为“养生”,同类者如“摄生”、“卫生”、“保生”、“道生”。“养性”,则一般指精神(“心主神明”)方面的修养,但也可扩及整体养生系列。养生,是所有年龄段都必须讲究之事,对于老年人当然更加重要。因此,另有“寿老”、“养老”、“寿亲”、“寿世”一系。清代名医曹慈山有名著《老老恒言》。 古圣有言“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即“老老”之意。也就是讲究养生,而使老年人更加延年、益寿、常青、安乐也。
“茶养”体系的现代化建构,则建立在科学解构与传统智慧融合的基础之上,从茶养立言,遂分出养身、养心、养性三个不同维度。
1、 养身:成分科学引领精准健康管理
养身即益体。因肥胖、三高以及过度氧化、自由基超标,终于严重影响人的身体健康与生命。正如皮日休《茶经序》所述:陆羽“以前称茗饮者,必浑以烹之,与夫渝蔬而啜者无异也。”其意,茶系煮食与菜汤相类。是食品,故自古论茶多“救饥”、(《救荒本草》明 朱繍撰);“疗饥”(《本草纲目》明 李时珍撰)、“有力”(《千金要方》唐 孙思邈撰)的记载。在《茶经》中并总括味“此甘露也,何言茶茗”。
传统医学中对茶效相对笼统的表述通过现代成分科学的飞速发展而变得具象起来。茶叶中的生物活性成分为其健康价值提供物质基础,例如茶多酚(尤其是EGCG)具有抗氧化特性,有助清除自由基、延缓衰老;例如茶氨酸(L-Theanine)可通过调节α脑波缓解焦虑,并与咖啡碱形成“协同效应”,在维持清醒的同时避免神经过度兴奋。基于成分研究的深化,“茶养”能够针对抗氧化、提神、助眠等不同健康需求,实现更加精准的身体调理。
2. 养心:以茶为媒的情绪调节机制
中医的脏腑理论:“心主神明”,即将大脑的精神与聪明归于心。当然,另有“心主血脉”,那才是血液循环之心。这种情况,在医学史上是世界性的,即在中古以前,人类对心的认识兼有循环及神级中枢的功能。因此,历代茶书中有“荡昏寐”《茶经》唐 陆羽撰),“益思”(《茶谱》五代,蜀 毛文锡撰)、“清心神”(《随息居饮食谱》清 王孟英撰)诸论断。
沏茶的过程本身可视为一种日常的正念训练。从煮水、温杯到出汤、品饮,这一系列动作要求参与者全神贯注于当下,有效缓解多任务状态带来的心理压力。研究表明,每日坚持10分钟左右的茶仪式,可显著改善焦虑情绪(《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24),这表明“茶养”在情绪健康管理方面具有实际应用价值。
3. 养性:文化认同与社交方式重塑
“养性”虽有与“养生”相通之处,但更多的偏重于修身而使自我意识,行为完善。主要着眼于与他人以及全社会的平安和谐相处。即先从自身而后这到与友人以致全社会的和谐。《茶经》载:“当吉庆之时,亲族集会歌舞于山上,山多茶树。”
“养性”亦是一种文化实践和社交载体。茶器美学、茶席礼仪以及以茶会友的习俗,为现代人提供了情感联结与文化认同的新途径。无论是在商务场合还是家庭聚会中,茶席氛围促进人与人之间的深度交流,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数字化时代现实交互的不足。
三、场景创新:从饮茶到生活方式的融合
“茶养”的商业潜力在于借助数字化和人工智能的加持、催化,其与多元生活场景的深度融合,突破传统茶饮的小众局限,逐渐发展为覆盖多人群的健康解决方案:
1、针对职场高压人群:
添加GABA的晚安熟普成为一种天然助眠选择,2024年部分品牌此类产品销售额增长显著;
2、面向健身群体:
高儿茶素冷萃茶液凭借无添加糖和促进代谢的特点,成为运动营养市场的新兴品类;
3、服务创意工作者:
抹茶拿铁凭借茶氨酸带来的“冷静专注”效果,受到一线城市从业者青睐;
4、家庭消费场景:
“亲子茶席”作为文化体验活动,带动家用茶具销量增长,拓展了家庭健康消费新场景。
四、产业前景:健康消费的价值重塑
“茶养”正在重新定义健康消费的标准,推动市场从单一功能或口感导向,迈向“文化-科学-场景”三维融合的价值模型。据头豹研究院数据,2024年中国“茶养”相关市场规模已达680亿元,预计2028年有望突破1500亿元,年复合增长率超过20%。
从产业链视角看,上游的品种育种(如高茶氨酸茶树)、中游产品研发(功能性茶饮、便捷茶制品)以及下游体验服务(茶养空间、课程培训)已初步形成产业生态闭环。“茶养”不再局限于产品销售,更致力于提供一套融入日常的健康生活方法论。
五、结语:以茶为介,迈向整体健康未来
“茶养”的兴起,折射出现代人对“整体健康”的追求——既需要科学有效的身体调理,也渴望文化滋养与心灵安顿。在健康消费不断升级的背景下,茶养不仅实现了传统茶文化的现代转化,也为健康产业开辟了新的价值空间。
未来,“茶养”有望成为健康消费市场的重要趋势,推动行业从产品导向迈向解决方案导向,重新定义何为真正意义上的“健康生活”。
(作者:郭杰,中华文化促进会副主席/万里茶道协作体执行主席/曾任中国红牛饮料副董事长等职;林亁良,浙江中医药大学教授/中国茶疗第一人/著有《中国茶疗》《茶寿与茶疗》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