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丹江口:守护“一库好水”,算好生态经济两本账︱活力中国调研行)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吴文汐 十堰报道
十堰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核心水源区,担负着确保“一库碧水永续北送”的使命。自2014年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全面通水以来,有着“亚洲第一大人工湖”之称的丹江口水库,累计向北方调水超690亿立方米,惠及沿线26个大中城市1亿多人口。
近年来,丹江口着力守护“一库好水”,以“空、天、地、水”科技手段筑牢水质安全屏障。在做好“水文章”的同时,依托水资源优势大力发展“水经济”,目前相关产业产值已占当地GDP四成。
8月29日,2025“活力中国调研行”采访团走进丹江口,实地探访这座因水而兴的城市,如何在践行护水使命中因地制宜探索特色产业发展,成为湖北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协同并进的生动样本。
因水而兴、肩负使命,守水护水成为了丹江口人的“头等大事”。
丹江口库区面积1050平方公里,岸线长达2313公里。因面积大、沿线长,没办法像小型水库一样封闭管理,同时,水库消落区面积大,影响水质因素多,依靠传统手段无法准确处置突发状况。为了不让污水进入河库,近年来,丹江口库区实现“空、天、地、水”全方位护水。
8月29日,记者来到丹江口市水质安全保障中心,现场大屏上,清晰显示着库区供水、水情、水质等信息。高空卫星、无人机、200多个环库岸线的高清摄像头织成“天眼”,把污水偷排、非法垂钓、危化品车辆运输等“风吹草动”看得清清楚楚;地下雨污管网内的监测仪实时保持“警惕”,一旦出现跑冒滴漏,管道机器人可以精准探查、及时修补;对水库水质断面及入库支流沟渠水质实时监测,出现异常自动预警。
工作人员展示了库区近期拍摄的卫星检测画面,画面中能够看到水面上有一艘异常停靠的白色小船,在监控到异常后已及时进行了处理。“指挥中心整合了水上执法队伍、陆地巡护队伍和生态环境警察大队力量,通过统一协调调度,督促相关责任单位对智能监控系统发现、群众投诉以及上级交办的问题线索限时处理。如果问题没有在规定时间内处理完毕,线索将自动移交隔壁的纪检监察大厅,由纪委派驻纪检监察组督办。”上述工作人员介绍。
科技手段的加持显著提升了丹江口库区守护水质的效率。根据生态环境部的监测数据,2024年,丹江口库区57条入库支沟平均水质达到Ⅱ类及以上标准;丹江口水库水质稳定保持在Ⅱ类及以上标准,Ⅰ类天数超75%,全域水质达到历史最好水平。
依托天然的水资源优势,丹江口在做好“水文章”的基础上发展“水经济”相关产业。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丹江口市水经济相关产业实现产值180亿元,占当地GDP的四成。
“好山好水生好鱼”,以库区独有的“丹江鲌”区域公用品牌为核心,丹江口构建起集种苗繁育、智慧养殖、精深加工、冷链物流于一体的全产业链现代生态渔业体系。截至2024年底,该市设施渔业养殖规模达34万立方米,年产量达3.63万吨,产值突破21.46亿元。
同时,当地孕育出的武当蜜桔是国家地理标志产品,经过多年的发展,柑桔产业也已成为该市农业的支柱产业之一,也是农民增收的重要渠道。
优质的水源和充足的蜜桔产量吸引了一些企业与当地结缘,一轻食品(丹江口)有限公司便是其中之一。
2022年,公司决定在丹江口建设加工基地,用当地的水、蜜桔、茶叶“就地取材”生产饮料。在2024年,公司与丹江口市签约,以不低于每斤0.8元的价格兜底收购丹江口市柑桔15万吨,解决水源地桔农销售后顾之忧,助力桔农增收。
走进一轻食品(丹江口)产业园区榨汁生产车间,一瓶瓶HPP柑橘汁经过分拣清洗、榨汁取汁、杀菌冷却等工序制作下线,工人们忙着装箱打包,智能化的机械手将产品搬运至运输车辆。
“我们主打的产品HPP柑桔汁就是使用丹江口当地的蜜桔,目前,丹江口近30万亩的桔田年产量大概在30万吨左右,我们公司基本能消耗当地1/3的蜜桔。”一轻食品(丹江口)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杨晓东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蜜桔是丹江口的特产也是天然的优势,未来,公司还会考虑桔皮、桔渣、桔油的应用,深耕蜜桔全产业链。
不仅如此,公司还带动了当地农户的就业与增收。“目前,生产基地能够提供100多个全职就业岗位,产业链上下游一共能提供2万多个岗位,同时,我们还带动了当地2.8万户桔农和5000多户茶农的种植。”杨晓东提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