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财经 - 国内经济 - 正文

我们需要一场气候防灾的全民教育

来源:经济观察报 媒体 2025-08-31 16:27:15
关注证券之星官方微博:

(原标题:我们需要一场气候防灾的全民教育)

宋馥李/文 2025年“七下八上”防汛关键期已落下帷幕。

今年的汛期,全国多地经历了强降雨、洪涝等自然灾害的考验:降雨点强面弱、台风登陆频繁、洪水散发并发、汛情区域分化,主要江河有330条河流发生超警戒水位以上的洪水,22条河流发生有实测资料以来的最大洪水。

如此异常的降雨和洪水,给今年的防汛工作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几次重大气象灾害事故,均发生在北方地区,尤其是被认为通常“不可能”发生洪灾的干旱地区。

8月16日,内蒙古巴彦淖尔市乌拉特后旗东乌盖沟上游突发山洪,造成13名野外露营人员失联,最终12人遇难,1人获救。

8月7日至8日,甘肃兰州市榆中县等地遭遇连续强降雨,引发山洪灾害,造成15人死亡,28人失联,受灾群众转移安置达1万余人。

7月28日,北京市密云区遭受强降雨,造成因灾死亡37人,其中包括太师屯镇养老照料中心31人。

气候变化已进入我们的生活,以极端天气的方式提示这一全球性巨变。根据世界气象组织发布的新闻公报,气候变暖使大气、海洋、冰圈和生物圈发生了广泛而快速的变化,极端气候事件发生频率明显增多。

从事自然灾害研究的中国农业大学副教授孔锋在一项研究中指出,2013年——2022年的10年间,87%的气象灾害与气候变化有关。中国作为全球“气候脆弱区”之一,70%以上的城市、50%以上的人口分布在气象、地震、地质、海洋等自然灾害严重的地区。近60年来,高温日数和暴雨日数增加,北方和西南干旱化趋势加强,登陆台风强度增大。

此次北京市密云区的强降雨持续时间长达7天,局地最大降水量达573.5毫米,连续发生极端强对流天气,连续两次出现3小时累计降雨量超过180毫米的极端情况,因而破坏性极大。诚如灾后一位老人受访时所言,活了60多岁,头一次见到这么大的雨。

可见,气候变化带来的极端天气和气象灾害,已经在冲破人们的惯性认知,没有什么天气在某地是不可能发生的。

笔者从小生活的内蒙古,大部分地处干旱、半干旱地区。而根据统计,1961年——2023年,内蒙古年平均气温呈显著上升趋势,平均每10年上升0.36℃,高温日数明显增加。局部洪涝、冰雹、暴雪等气象灾害明显多发、频发。

此次发生山洪的内蒙古乌拉特后旗与蒙古国接壤,平均年降水量仅127.3毫米,是十分典型的干旱地区。正是常年的干旱少雨,让当地的防汛意识较为淡薄,当“百年一遇”的短时强降雨来临,山洪在短时间内形成并肆虐,便导致了悲剧的发生。

可见,当“百年不遇”演变为“数十年一遇”或“经常遇”,我们的灾害防御体系就需要做出积极应变和调整。目前,中国防灾减灾工作的应急机制已经建立,但灾害的监测预警系统、灾害应急救援队伍的建设仍处于分散状态,部门分割、地方分割、城乡分割、灾种分割影响着防灾减灾资源的合理配置。

对地方政府而言,最好的防灾当然是提前预警,唯有构建“预警——劝导——救援”的完整链条,才能减少公众伤亡,减轻灾害损失。一方面,气象预警信息应进一步下沉,通过短信、新闻媒介、农村广播等多种渠道,确保偏远地区的村民也能及时收到预警。另一方面,要加强公众应对极端天气的安全意识,具备基本的防灾减灾技能。

上述内蒙古的山洪灾害,就突出反映了游客在规划露营时,只关注了风景是否优美,忽略了对气象预报、地质灾害预警的查询,如果游客具备这方面的常识,在露营地选择时就会避开高风险的沟底区域。

这暴露了我们在气象灾害公众安全教育方面的缺失。无论是政府的应急管理部门还是普通公民,当极端天气日益多发频发,很多“不可能”的天气变得“很可能”时,我们迫切需要一场气候防灾的全民教育。

面对全球气候急剧变化的未来,增强防灾意识,掌握自救常识,我们别无选择,只能适应。


微信
扫描二维码
关注
证券之星微信
APP下载
下载证券之星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与证券之星立场无关。证券之星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证券之星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jubao@stockstar.com,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如该文标记为算法生成,算法公示请见 网信算备310104345710301240019号。
网站导航 | 公司简介 | 法律声明 | 诚聘英才 | 征稿启事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举报专区
欢迎访问证券之星!请点此与我们联系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