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财经 - 产业观察 - 正文

背面供电,巨头争霸

关注证券之星官方微博:

(原标题:背面供电,巨头争霸)

公众号记得加星标,第一时间看推送不会错过。

来源 :内容来自工商时报 。

英特尔近期揭露18A制程将引入背面供电(BSPDN, Backside Power Delivery Network),将电源从电晶体后方输送,台积电也将于明年下半年A16制程导入。半导体大厂为何竞相抢进「背面供电」关键战场? 我们整理这项跨世代技术,为读者解析何为背面供电、台积电、英特尔、三星、imec等大厂的布局。

什么是背面供电?

背面供电(BSPDN, Backside Power Delivery Network)被视为延续摩尔定律的重要突破,同时也被半导体业界视为一项黑科技,不仅能改善散热、降低IR压降,更能提升芯片密度。

事实上,传统芯片设计里,电源线与讯号线都集中在晶圆「正面」。不过,随着先进制程跨进2纳米甚至埃米级,相关问题因此浮上台面,也提升了背面供电的必要性。

传统芯片设计的问题:

  • 散热瓶颈:电路层数增加,热量更难导出。

  • IR压降(IR Drop):电流经过冗长电路会产生电压降,严重可能导致运算错误或效能下降。

  • 设计密度受限:大量元件、电源、讯号线都集中在芯片正面,也因此芯片难以再缩小。


为何半导体界需要背面供电?

随着摩尔定律接近物理极限,传统「缩小电晶体」的方法逐渐失效。为了持续提升效能,业界转向先进封装与新型电源架构。背面供电将「供电网路(PDN)」移到晶圆背面,透过矽穿孔(TSV / nTSV)或埋入式电源轨(BPR, Buried Power Rail)把电源直接送到芯片正面电晶体。

简单来说,背面供电就是一条「芯片专属的高速电力专线」,确保芯片在高速运算时稳定供电。

背面供电的重要性


  • 减少压降:供电更直接、损耗更低。在高速AI运算与伺服器应用中,稳定供电比单纯缩小晶体管更重要。

  • 提升效能:电源与讯号分离,减少干扰。

  • 释放空间:更多布局空间留给讯号线与逻辑电路,提升设计密度,推动埃米级制程继续前进。

  • 良率更高:相较于单纯正面导线,背面供电的布线结构更具效率。

  • 应对散热挑战:运算密度越高,散热越困难,因此必须透过重新规划供电路径来分担热源。

  • 延续摩尔定律:在传统缩小已趋极限后,背面供电成为「曲线救国」的关键技术。

国际大厂的背面供电战略

目前全球有三种解决方案,分别为imec的Buried Power Rail、Intel的PowerVia、台积电的Super Power Rail、三星背面供电网路(BSPDN)。代工大厂皆开始透过设计技术协同优化(DTCO)有效地安排互连,有望提早实现系统级晶圆。

1. imec

比利时半导体研究中心imec可说是背面供电的领跑者。 2022年,imec携手Arm,在VLSI Symposium发表背面供电技术。采用BPR + nTSV架构,分离电源与讯号,不占用标准单元空间,也不影响电晶体效能,成为后续台积电、英特尔、三星的重要技术参考。

2.英特尔(Intel)

英特尔于2024年发表的18A制程导入背面供电。据了解,英特尔18A制程预计2025年下半年量产。不同于台积电,英特尔并未采用BPR,而是直接用nTSV把电源送到前端,强调供电与讯号完全分离,降低耗能与干扰。

3. 三星(Samsung)

2024年6月,三星美国加州圣荷西举行的「三星晶圆代工论坛」(SFF)上,揭晓最新晶圆代工方案,将首次采背面供电技术的SF2Z制程,预计于2027年量产。

4. 台积电(TSMC)埋入式电源轨的王牌

台积电以SPR(Super Power Rail,超级电轨)架构进军背面供电。利用BPR + TSV将电源导至正面电晶体,能释放更多逻辑电路空间。预期导入2纳米与后续埃米级制程,是台积电维持领先的关键黑科技。

当传统缩小晶体管遇到瓶颈,背面供电成为「延长摩尔定律」的重要推手。它不只是提升效能,更是AI、HPC、5G、车用芯片能否进入下一世代的关键。

从imec的技术突破、到英特尔的抢先量产、台积电的超级电轨,背面供电已成为半导体新一轮「埃米级战争」的必争之地。

在这场竞赛中,谁能率先将技术成熟化并商用,谁就能在下一个十年,掌握半导体产业的话语权。

*免责声明:本文由作者原创。文章内容系作者个人观点,半导体行业观察转载仅为了传达一种不同的观点,不代表半导体行业观察对该观点赞同或支持,如果有任何异议,欢迎联系半导体行业观察。

今天是《半导体行业观察》为您分享的第4145期内容,欢迎关注。

加星标第一时间看推送,小号防走丢

求推荐

微信
扫描二维码
关注
证券之星微信
APP下载
下载证券之星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与证券之星立场无关。证券之星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证券之星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jubao@stockstar.com,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如该文标记为算法生成,算法公示请见 网信算备310104345710301240019号。
网站导航 | 公司简介 | 法律声明 | 诚聘英才 | 征稿启事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举报专区
欢迎访问证券之星!请点此与我们联系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