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两分钱中标!迈瑞医疗多次“内卷式”超低价竞标引发行业震动)
此次迈瑞以不足千元价格中标,在跌破行业认知底线的同时,似乎在采取价格战的方式挤压中小设备厂商的生存空间,尽管此举可能加速行业集中度提升,但显然与国家医保局7月24日倡导的反内卷政策导向存在背离。此外,医疗设备行业的商业模式或迎来重构,传统以设备销售为核心的盈利模式正面临挑战,后续耗材供应与技术服务或将成为行业盈利的关键增长点。
作为中国医疗器械行业的龙头,迈瑞医疗(300760.SZ)近年来一直是资本市场关注的焦点。凭借在生命信息与支持、体外诊断、医学影像三大领域的领先地位,迈瑞医疗曾以稳健的业绩增长和较高的毛利率成为行业标杆。
然而,截至2025年9月2日收盘,迈瑞医疗股价报收242.16元/股,在牛市氛围渐浓的市场环境中,年内累计跌幅达6.33%。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同期医疗器械板块整体涨幅高达22.38%,二级市场资金流向的显著背离,折射出投资者对这家行业龙头的价值重估,究竟是哪些深层因素导致其逆势走弱?
创始人频繁减持,上市七年首现中报下滑
首先便来源于管理层自身的减持行为。7月3日至4日,迈瑞医疗股东Ever Union(H.K.)Limited(以下简称"Ever Union")通过大宗交易平台完成500万股减持,交易价格区间为213.47元/股至213.59元/股,对应套现金额约10.67亿元。
据天眼查信息披露,Ever Union唯一董事成明和系迈瑞医疗创始团队核心成员,拥有上海交通大学生物医学工程专业本硕学历,现为中国香港籍并担任公司副董事长职务。值得关注的是,上述减持并非孤立事件。根据wind数据统计,自2020年9月首次实施减持以来,Ever Union已累计完成6轮股权减持操作,合计减持规模达1788.17万股。
创始人及高管作为公司运营的核心信息持有者,其减持行为易被市场解读为对公司前景的悲观预期,这种信号传递效应可能引发投资者跟风抛售,导致股价短期承压。此外,若减持行为伴随业绩下滑或行业周期调整,市场更易将高管动作与公司基本面恶化相关联,或对公司融资能力、客户信任度及供应链稳定性产生连锁冲击。
事实上,迈瑞医疗近期的业绩表现并不乐观。8月28日晚间,迈瑞医疗发布的2025年中期报告显示,2025年上半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167.43亿元,同比下降18.45%;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50.69亿元,同比下降32.96%。同时,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为39.22亿元,同比大幅下降53.83%。值得一提的是,此次为迈瑞医疗自2018年上市以来首次出现中报业绩负增长,凸显出公司当前所面临的阶段性经营挑战。
图片来源于:迈瑞医疗2025年半年报
"招标延期"解释或存疑,董秘日薪2.94万冠绝A股
针对2025年上半年的业绩低迷,迈瑞医疗解释称,尽管国内市场自去年12月起医疗设备月度招标数据呈现持续改善态势,但在当前激烈的竞争格局下,从公开招标至收入确认的周期显著延长。因此,2025年上半年国内收入实际反映的是去年招标量下滑时期的经营状况,同时受到去年上下半年收入基数分布不均衡的叠加影响。
值得关注的是,在2024年度财务报告中,迈瑞医疗也将国内业务下滑归因于地方财政压力加剧、医疗专项债规模缩减及招标流程延误等外部因素,并预计2025年将迎来业绩拐点。然而,在2025年中期报告中,这一预期拐点被继续推迟至第三季度。
第三季度能否成为迈瑞医疗业绩的转折点仍有待市场验证,但这种疑似反复调整预期的行为,不仅削弱了管理层战略判断的可信度,更暴露出其对市场环境变化的适应性不足。若地方财政紧张与招标延误确为短期因素,为何在政策端明确加大医疗新基建投入、专项债发行节奏逐步恢复的背景下,迈瑞医疗仍无法给出确定性更强的复苏路径?
尽管迈瑞医疗在财务报告中未详细披露招标周期拉长的具体构成情况,但从应收账款的账龄结构中或可窥见一二。数据显示,无论是2024年末还是2025年上半年,迈瑞医疗处于信用期内的应收账款占比均稳定在总应收的67%左右。若招标流程真如管理层所述出现结构性迟滞,理论上应观察到应收账款账龄向信用期外迁移的趋势,或至少出现信用期内占比的阶段性波动。但实际情况却是迈瑞医疗信用期内应收账款占比稳定且较高,销售回款环节并未受到明显冲击。
图片来源于:迈瑞医疗2024年年报,2025年半年报
进一步而言,若招标周期拉长确系市场竞争环境变化所致,迈瑞医疗本应积极采取应对措施,如优化内部业务流程、强化与客户的沟通协调机制等,以最大限度减轻对收入确认进程的影响。而其将收入下滑简单归结于招标周期拉长,却未提及自身在应对竞争环境变化、保障收入确认及时性方面所采取的措施及效果。
值得关注的是,2024年迈瑞医疗高管薪酬虽较2023年整体下降500余万元,但总额仍高达1.39亿元。其中,董事长李西廷与总经理吴昊的年薪分别达2493.9万元和2112万元,高级副总经理李在文、李新胜以及常务副总经理郭艳美,年薪均超千万,紧随其后。值得一提的是,董事会秘书李文楣以738.76万元的年薪脱颖而出,荣登A股董秘薪酬榜首位。按2024年251个工作日计算,李文楣日薪高达2.94万元,远超行业平均水平。
图片来源于:wind
然而,与高管们的高额薪酬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迈瑞医疗普通员工的境遇并不乐观。据迈瑞医疗公告显示,2022年员工持股计划第三批股份的锁定期将于2025年5月25日届满,但因未达成公司层面的业绩考核目标,该批股份将全部无法解锁,并由员工持股计划管理委员会收回处理。
以2025年5月26日迈瑞医疗收盘价228.31元/股计算,若这部分股份得以成功解锁,员工将获得约1.5亿元的收益。这意味着,迈瑞医疗普通员工为2024年迈瑞医疗业绩不达标买单1.5个亿。此外,小红书等社交平台上还充斥着疑似迈瑞医疗员工对公司离职制度、企业文化及薪酬体系等方面的不满言论,一定程度上凸显了公司内部管理层面存在的问题与挑战。
图片来源于:小红书
内卷进行时:中标设备近乎无偿转让
在盈利能力维度,2025年上半年,迈瑞医疗销售毛利率为61.21%,在Wind三级行业医疗保健设备与用品领域的十家可比公司中,排名略高于中位值。然而,从趋势来看,近年来该指标呈现出缓慢下降态势,相较于2023年底的65.80%,已下滑4.59个百分点。
图片来源于:wind
针对毛利率的减少,迈瑞医疗方面透露,一方面是因为去年对惠泰医疗实施收购,今年惠泰医疗实现并表,使得盈利在一定程度上被摊薄;另一方面,为应对国内市场下行环境,公司对相关产品的出厂价格进行了合理调整,以此保障经销商能够维持合理的利润空间。
但从近期迈瑞医疗的招标动态观察,其以价换量的市场策略似乎也正侵蚀利润空间。8月18日,中国政府采购网披露的一则中标公告显示,在山东大学齐鲁医院(青岛)血细胞流水线采购项目二次招标中,迈瑞医疗的CAL7000型号血细胞流水线设备以940元的超低价中标。
需特别指出的是,血细胞分析设备作为专业医疗检测设备,其市场价格通常以万元甚至十万元为计量单位。而在两年前的2022年12月,上述医院采购的迈瑞血细胞分析流水线(型号CAL8000)成交价高达10800元。而在同类设备领域,2024年7月,山东大学齐鲁医院总院采购的BD流式细胞仪(型号BD FACSLyric)单价更是达到69.5万元。
此次迈瑞以不足千元价格中标,在跌破行业认知底线的同时,似乎在采取价格战的方式挤压中小设备厂商的生存空间,尽管此举可能加速行业集中度提升,但显然与国家医保局7月24日倡导的反内卷政策导向存在背离。此外,医疗设备行业的商业模式或迎来重构,传统以设备销售为核心的盈利模式正面临挑战,后续耗材供应与技术服务或将成为行业盈利的关键增长点。
值得注意的是,这也并非迈瑞医疗首次以超低价中标。2025年7月4日,福建省九仙产业投资发展集团有限公司发布的中标成交结果公告显示,迈瑞医疗的全自动血凝分析仪、全自动糖化血红蛋白分析仪及全自动模块式血液体液分析仪分别以3分和2分钱的极端低价中标。相较于940元的中标价格,此次定价已近乎无偿转让,其激进程度引发行业高度关注。
从商业逻辑分析,这种定价策略本质上通过前期设备市场的"价格屠夫"策略快速占领市场份额,进而构建耗材供应的垄断性话语权。其商业本质已从产品竞争转向生态控制,在一定程度上已构成对市场资源配置机制的扭曲,破坏公平竞争秩序。
图片来源于:莆田市公共资源交易中心
回顾迈瑞医疗的发展路径,其早期通过高频次、大规模的并购策略迅速构建起显著的规模优势。这一战略在扩张初期成效斐然,不仅推动公司实现年均超20%的复合增长率,更助力市值一度攀升至5600亿元的历史峰值,成功确立其在医疗器械领域的龙头地位。然而,这种以并购为主导的扩张模式亦暴露出结构性矛盾。并购作为典型的"拿来主义"手段,虽能快速扩充产品线与市场份额,但难以形成核心技术壁垒,而自主创新才是掌握行业话语权的关键所在。
近年来迈瑞医疗虽保持研发费用占营收比重常年稳定在10%左右,但2025年的创新转化效率亟待提升。根据天眼查数据,截至2025年9月2日,迈瑞医疗2025年专利申请量仅为12件,较2023年底的630件呈现断崖式下跌。
图片来源于:天眼查
与此同时,并购战略累积的财务风险逐步显现。截至2025年6月30日,迈瑞医疗商誉规模已达115.06亿元,若收购标的经营业绩未达预期,将触发大规模商誉减值,直接侵蚀公司利润空间。
未来,迈瑞医疗能否摆脱对规模扩张的路径依赖,真正转向以技术创新为核心的发展模式,不仅关乎企业自身的兴衰,更将成为观察中国医疗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风向标。这场关乎未来的转型之战,或许才刚刚拉开序幕。
作者 | 王昊宇
编辑 | 吴雪
1
2
3
NEWS
NEWS TODA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