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青岛银行 | 城商行差异化生存之道)
深耕区域经济
作者 | 胜马财经 陆马
编辑 | 欧阳文
面对银行业净息差持续收窄的挑战,青岛银行凭借精细化管理和特色化经营,实现了净利润双位数增长,资产质量达到上市以来最佳水平。
近日,青岛银行交出了一份颇具看点的2025年中期成绩单。在商业银行整体营收、净利润增速普遍乏力,净息差持续探底的背景下,这家立足青岛、深耕山东的城商行却实现了净利润16.05%的同比增长。截至2025年6月末,青岛银行资产总额突破7400亿元大关,达到7430.28亿元,较上年末增长7.69%。
业绩逆势增长、规模稳步扩张
2025年上半年,商业银行面临息差持续收窄的挑战,资产质量波动和营收净利下滑成为行业普遍现象,在这样的市场环境中,青岛银行的业绩表现令人瞩目。
中报数据显示,青岛银行实现营业收入76.62亿元,同比增长7.50%;实现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净利润30.65亿元,同比增长16.05%。横向对比同业,青岛银行的表现同样出色,在已披露业绩的29家上市银行中,2025年上半年营收、净利润平均增速分别为2.92%和4.63%,青岛银行这两项指标分别高于行业平均水平4.58和11.42个百分点。
规模增长方面,青岛银行上半年维持了较高的扩表强度。截至2025年6月末,该行客户贷款总额3684.06亿元,比上年末增加277.16亿元,增长8.14%;客户存款总额4661.40亿元,比上年末增加341.16亿元,增长7.90%。其中,个人存款占比进一步提升至50.95%,负债结构持续优化。
更值得关注的是,青岛银行资产质量达到了上市以来最佳水平。截至6月末,该行不良贷款率为1.12%,比上年末下降0.02个百分点;拨备覆盖率252.80%,比上年末提高11.48个百分点,风险抵补能力持续夯实。
净息差表现优异、特色业务亮眼
在银行业净息差普遍承压的背景下,青岛银行的表现显得格外突出。2025年上半年,该行净息差仍维持1.72% 的行业优秀水平,仅比去年末小幅下降1BP。拉长时间来看,青岛银行通过精细化管理实现“以质补价”,体现出更强的盈利韧性。数据显示,从2021年至2025年上半年,青岛银行净息差累计仅下降7BP,显著小于城商行54BP平均降幅。
这种优势主要来源于两方面:资产端,青岛银行对公贷款平均收益率为4.44%,排在城商行前列;负债端,计息负债平均成本率同比下降0.34个百分点至1.91%。
作为山东半岛经济圈的核心城商行,青岛银行充分利用蓝色海洋和区域产业优势,在服务当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同时,构筑起具有差异化竞争优势的护城河。
科技金融领域,青岛银行实施“总行+专营机构+特色支行”科技金融专营机制。截至2025年6月末,该行科技金融贷款余额312.25亿元,较上年末增幅20.85%;科技金融客群2258户,较上年末增长311户,增幅15.97%。
绿色金融方面,青岛银行打造“绿金青银”特色品牌。截至上半年,绿色贷款余额516.09亿元,增幅38.18%,超过全行贷款平均增速;蓝色金融作为青岛银行的特色品牌,该行采取“融资+融智”模式。报告期末,蓝色贷款余额192.26亿元,较上年末增幅14.56%。
综合化成效显著、数字化转型加速
青岛银行深化集团多牌照协同的综合化经营优势,强化在金融市场、托管、投行、理财、融资租赁等方面的业务联动。
青银理财作为拥有稀缺的理财子公司牌照,近年来凭借完整、创新的理财产品体系,实现管理规模和客户数量稳健增长。截至6月末,青银理财存续产品规模为1894.80亿元,客户总数达315.38万户;青银金租则聚焦服务实体主责、“融资+融物”主业和稳健转型主线。截至6月末,青银金租制造业类业务余额占比达到33.82%,较上年末提高6.90个百分点。
银行数字化转型已成为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自新三年战略规划实施以来,青岛银行积极拥抱金融科技浪潮,将数字化转型作为一把手工程顶层谋划、统筹推进。
2023年,青岛银行启动新一代云原生分布式核心系统建设,并于2025年2月顺利完成一期投产。这一方面显著提升金融产品的敏捷创新与快速迭代能力,另一方面打通全行数据链路,强化了数据资产化治理水平。在国际业务方面,该行通过智能审核与自动入账等技术手段,将企业跨境收款时间大幅压缩至10分钟以内,有效提高了结算时效。
根据已披露中报,总的来看,通过深耕区域经济、打造特色业务、强化风险控制,青岛银行在银行业整体面临挑战的背景下,实现了规模、效益、质量的协同发展。青岛银行管理层表示,将继续坚持以客户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努力提升服务能力和管理水平。随着市场环境的变化,青岛银行将密切关注行业动态,积极调整策略,确保在变化中寻求新的增长点。
END
关注我们,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胜马财经诚意原创,未经授权禁止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