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贵阳:算力心脏的崛起)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倪雨晴 实习生苏梓丹、李金亮
从边缘到中心
在中国西南腹地,有一座城市,过去在外界眼中常常与“偏远”“欠发达”“神秘”这样的标签绑定。
但今天,它的身份,早已焕然一新,这就是贵州的贵阳。
它不仅是山水环抱的生态之城,也是国家大数据战略的核心区域,更是“东数西算”工程中最重要的算力枢纽之一。这里,正在悄悄改写中国算力的地理版图。
十几年前,贵州并不在经济舞台的聚光灯下。经济体量有限,交通区位也算不上出众。外界对贵州的印象,更多停留在喀斯特地貌、山多路远。
然而,正是这片被群山环抱的土地,如今吸引了苹果、华为、腾讯、阿里等科技巨头,把核心算力基地安放在这里。
苹果的“云上贵州”数据中心落地贵安新区;华为在这里建成了全球最大的云数据中心;腾讯的七星湖数据中心,成为国内首座洞库式数据中心;阿里、网易、三大运营商以及多家能源央企,也在此扎根。
截至目前,贵州重点数据中心已突破47个,其中贵安新区就有19个,密度在全国八大算力枢纽中稳居前列。包括贵安在内的贵阳,已经成为全球超大型数据中心最集中的地区之一。
数字经济的份额,也从无到有、从弱到强。2024年,贵州数字经济占GDP的比重达到34%,连续六年增速位居全国第一。
贵阳为什么能?
那么问题来了:论经济基础,贵阳比不上东部沿海;论交通枢纽,它也不是京津沪那样的核心节点。为什么偏偏是贵阳,在数据中心赛道上脱颖而出?
答案浓缩为三个词——天时、地利、人和。
天时是踩准了算力时代的节奏。算力,已经成为这个时代最核心的战略资源。从AI大模型训练到智能制造,几乎所有数字化应用都需要强大的算力支撑。
2015年,贵州获批建设全国首个国家级大数据综合试验区。2022年,“东数西算”工程正式启动,贵州被纳入八大算力枢纽,承接全国近三成非实时算力。
作为贵州省会的贵阳,迎来了“天时”——时代需求与国家政策的双重风口,不仅是赶上了这一波浪潮,更是站到了浪潮的前沿。
如果说“天时”决定了赛道,那“地利”就是贵阳能跑快、跑久的底气。数据中心,本质上就是一个庞大的“机房”,成千上万台服务器24小时高速运转。它最怕的三件事是:怕热、怕电贵、怕天灾。
怕热? 贵州全省年均温度在15℃左右,贵安新区夏季最高温也仅23℃。天然的“冷气房”,让数据中心可以大幅减少空调制冷,降低能耗。
怕电费贵? 贵阳水电资源丰富,瀑布与河流密布,清洁能源充足。电价仅为东部地区的六成。以华为贵安云数据中心为例,每年光电费就能省下十几亿元。
怕天灾? 贵州位于扬子稳定地块,几乎没有地震,远离台风、海啸等极端灾害。再加上独特的喀斯特溶洞地貌,可以把山洞改造成“天然保险柜”。腾讯的七星湖数据中心,就建在山体洞库中,利用恒温恒湿环境,实现极限PUE值低于1.1,能效水平达到国际领先。
这种自然禀赋,是其他地方想学都学不来的。贵州的山水,成了算力的守护者。
条件再好,也需要人去推动。贵州能成为今天的“算力心脏”,还得益于“人和”。当初,企业对西部数据中心心存顾虑:远离东部市场、交通不便、能否保障?贵州的做法是,政府带头人亲自带队外出招商,一次次与产业链面对面沟通。最终结果是双向奔赴,贵州省、贵阳市主动走出去,让世界看到了西部的可能。
西南的算力心脏
今年中国算力大会发布的《2025综合算力指数》显示,贵州跻身全国前十。从“数据仓库”到“数据高地”,贵州不仅是存储数据,更在“计算”上实现了跨越式发展。
其中,十年间,贵阳的数据中心版图不断扩张,规模与质量齐头并进。
截至目前,贵安新区已汇聚26个大型及以上数据中心,算力规模突破 90 EFLOPS(FP16);智能算力占比超过98%,国产化智算能力位居全国前列。
华为、腾讯、苹果、阿里、中国移动等数据中心聚集,形成了完整的“算力走廊”,贵阳成了名副其实的“西部算力粮仓”。
贵阳的算力故事,不只是冰冷的机柜和服务器,也是山水之城与科技的对话。想象一下:一边是洞库深处,数以万计的服务器嗡嗡作响;另一边,是山间常年恒定的凉风,替它们降温。
一边是水电机组源源不断地输送清洁能源;另一边,是灯火通明的机房,将算力输送到全国各地。
算力,已经成为数字经济的新“水电”。而贵阳,正在用自己的方式,把一片西南山地,变成中国数字化的坚实底座。
未来,随着AI、物联网发展,算力需求将持续爆发。贵阳不仅是国家的算力基地,也有机会成为全球算力网络的重要节点。
从被认为“偏远”的省份,到今天的“算力心脏”,贵州和贵阳,用十年的时间,走出了一条独特的数字经济道路。这座山水之城,正在以算力为笔,写下自己的传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