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单一产品严重依赖 成立三年的思格新能源二次急闯IPO)
2025年2月21日,思格新能源首次向港交所递交上市申请。但因未能在6个月内完成上市聆讯,其招股书于8月21日失效。18天后,恩格新能源再度更新财务数据并提交申请。
公开资料显示,思格新能源由前华为智能光伏业务总裁许映童于2022年5月创立,是一家专注于分布式光伏储能解决方案的创新企业,核心产品为可堆叠式光储一体机。
多位高管系华为前员工
思格新能源的核心团队具有深厚的华为背景。创始人许映童在华为任职近23年,曾担任华为智能光伏业务总裁,带领华为光伏逆变器业务做到全球出货量第一。此外,总裁张先淼在华为工作超过11年,曾担任华为商用光伏业务负责人。软件部负责人刘秦维、全球品牌总监杨顺霞等核心高管均出自华为体系。
这种强大的“华为基因”使得思格新能源在创立初期就获得了资本青睐。在成立后的19个月内,恩格新能源完成6轮融资,估值从2.2亿元飙升至43亿元,投资方包括高瓴创投、华登国际、钟鼎资本等知名机构。
不过这种光环同样存在着争议。根据《招股书》的披露,自恩格新能源成立至2023年10月,许映童在思格新能源的全部股权通过其岳母、配偶杨婷来代持,公司总裁张先森,也有类似安排。监管也对此发出过质疑,要求其披露完整代持链条,核查是否违反华为竞业禁止协议。
单一产品依赖 均价连续下降
思格新能源的营收结构存在显著的单一产品依赖风险,其核心产品为SigenStor 五合一光储充一体机—— 该设备集成了光伏逆变器、直流充电模块、储能变流器、储能电池及能源管理系统五大功能模块。据招股书披露,2023 年、2024 年前三季度及 2025 年前四个月,SigenStor 的销售额占公司总收入的比例均超过 90%。
为维持产品竞争力,思格新能源在 2024 年已对 SigenStor 实施降价,并向分销商提供了更高比例的整体销售返利;进入 2025 年,该产品在前四个月再次降价,恩格新能源给出的原因与 2024 年一致。
客户集中度方面,思格新能源的表现同样波动明显:2023 年,前五大客户贡献的营收占比曾高达 72.5%;2024 年这一比例大幅回落至 37.1%,但 2025 年前四个月又回升至 42.2%。
此外,随着SigenStor为代表的可堆叠光储一体机火爆后,其他企业也纷纷推出了类似产品,如艾罗能源、沃太能源、派能科技等。同时,也有一系列小厂商较早推出了可堆叠光储一体机,这些产品性价比优势十分突出。这种情况下,思格新能源也将面临更大的竞争压力。
成立三年 急闯IPO
思格新能源从成立到首次递交上市申请不足三年。财务数据显示,恩格新能源2023年营收为5830.2万元,年内亏损为3.73亿元,调整后亏损为2.49亿元。但到2024年,其营收飙涨近22倍至13.30亿元,实现扭亏为盈,年内利润为8384.5万元,经调整后净利润为1.50亿元。
2025年前4个月,思格新能源营收高达12.06亿元,同比增长561.32%,4个月营收达到2024年全年的91.36%,毛利率提升至50.9%,年内利润达1.87亿元,经调整后净利润为4.04亿元,经调整后利润率高达33.53%。
虽然短期来看,思格新能源的财务表现相对优异,但由于公司成立时间较短,而户用储能产品又是一个生命周期极长的产品,对于恩格新能源的考验才刚刚开始。这一点在思格新能源二次递交的招股书里已有体现,目前,其存货规模已升至19.03亿元,超过过去几年总和,流动负债攀升至33.14亿元。截至2025年1月底,恩格新能源账面现金有3.8亿元,而即期贷款已达3.57亿元。
此外,根据思格新能源与投资机构签订的上市对赌合约,若恩格新能源撤回IPO或上市遭到拒绝/退回,又或者并未在提交上市申请后的18个月内完成港股上市,则有可能触发相关赎回、撤资条款。
对于恩格新能源来说,此次上市无疑对其未来几年经营有着关键影响,能否成功IPO上市,值得市场继续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