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从“睡城”到创新之城:北京城市副中心的要素配置试验)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王峰 北京报道 9月6日,中国人民大学6000余名研究生新生在通州校区举行开学典礼,宣告中国人民大学通州校区全面正式投用。
在此之前,北京市通州区只有三所本科院校,在学研究生总数不足2000人。
不久之后,清华大学通州金融发展与人才培养基地、北京服装学院通州校区、北京卫生职业学院新院区等高校都将在通州投用,成为北京城市副中心创新要素涌现的鲜活案例。
在整个“十四五”期间,北京城市副中心每年保持千亿投资强度,有力推动技术、土地、人力资源、数据、资本等要素集聚落地。
日前,国务院正式批复全国部分地区要素市场化配置综合改革试点实施方案(下称“实施方案“),北京城市副中心是10个试点之一。
在加大力度集聚要素、探索有效配置要素上,北京城市副中心在一些领域中已经走在前列。比如,其是国家绿色发展示范区,还位于北京数据基础制度先行区内。
实施方案中,北京城市副中心又提出诸多特色化、前沿性改革举措,比如研究探索建立国有企业研发准备金制度,拓宽境外职业资格认可范围,以养老为重点深化服务业领域改革等。
“通州以前是一座‘睡城’,因为房价便宜,与国贸相距最近不到20公里,成为很多在北京市区工作的人居住的地方。”家住通州的杨宣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每天早上,通州居民前往市区的人流格外大,因为本地产业和就业相对少一些。”
杨宣的家靠近东六环,他的通勤路线是乘坐地铁八通线进出。轻轨驶出通州城区后,与京通快速路合流。“地铁里的人看着高速上的人堵得可怜,高速上的人看着地铁里的人挤得可怜。”
如今,杨宣家附近的地块即将动工,这里以前是同仁堂制药厂通州分厂,据报道将建设同仁堂集团总部,成为继华夏银行总部、北投集团总部等之后,又一家入驻北京城市副中心的国企总部。
近年来,创新要素集聚落地北京城市副中心,带动了重点行业、新兴产业、总部经济的发展。
清华大学通州金融发展与人才培养基地目前进入装饰装修阶段,其中的标志性建筑、近零能耗的千人报告厅,预计本月底实现外立面亮相。
据报道,项目建成后将成为国际化高端金融人才培养基地、金融政策和科技研究平台、国际化金融学术与金融科技交流平台。
与此相呼应,2022年—2024年,金融业增加值占通州区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连续三年保持10%左右,仅2024年就引进了阳光数智等23个金融及关联项目。
2024年,小米汽车、中芯京城带动通州区汽车制造、集成电路产业实现快速增长,规上工业总产值增速居北京全市首位。新能源汽车与交通设备产业成为通州区最大的细分工业产业。数字经济规上核心产业收入超600亿元,增速居全市前列。
值得注意的是,10个要素市场化配置综合改革试点都注重强化新业态新领域和服务业要素保障,聚焦的新业态新领域既考虑了未来战略需求,也考虑了当前产业基础。
9月18日,北京市市长殷勇到通州区调研时说,经过十余年建设发展,城市副中心城市框架已有序拉开、基本成型,进入了展示成效、提升功能的新发展阶段。
如今,杨宣的公司搬到了紧邻通州区的河北香河机器人产业园。“公司是在‘北京研发、津冀生产制造’的产业协同政策吸引下落地河北的,现在我每天上班从进城变成了出城,一路畅通。”
不过,通州区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指出,目前还存在副中心综合承载力、经济内生动力、城市吸引力、示范带动力还不够强的问题,发展能级和核心竞争力还需持续提升。
当北京城市副中心建设站上新的节点,要素配置势必需要从政策倾斜型转变为市场配置型。那么,新的创新要素从哪里来?
“北京是国际科技创新中心,也是全国人才建设高地,是科创金融改革试验区。” 北京市发展改革委主任杨秀玲在9月11日国务院政策例行吹风会上说,“我们要充分用好这些政策,激发技术、人力资源和资本要素作用。”
国际化,是北京城市副中心激发要素作用的鲜明特点。
20世纪90年代,韩国提出“技术开放准备金”概念,规定企业按收入总额的3%—5%缴纳研发准备金,在提留期的3年内用于技术开发、技术培训等。
这个制度被引入国内。北京城市副中心实施方案指出,研究探索建立国有企业研发准备金制度,对用于研发投入的国有资本免于增值保值考核,完善容错免责机制。
“从科研的角度来说,投入是最基础的,可以说科技发展到这个阶段,科研是奢侈品,没有经济基础是很难取得科研成果的。” 中国科学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研究员周城雄说。
周城雄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体制的刚性和稳定性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国有企业创新和变革的能力。而实施方案提出的国有资本免于增值保值考核的突破,击中了国企改革的痛点。“解决这些问题需要改革体制,加强市场化改革和深化国有企业改革。”
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是在突破“0到1”创新之后,实现“1到100”发展的关键举措。当前,各地都在发力建设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平台。比如,全国高校区域技术转移转化中心(北京)已经在海淀区、房山区启动建设。
北京城市副中心主打国际化特色,实施方案提出,加快推进国际先进技术应用;支持建设国际化技术转移平台,吸引一批国际一流的技术转移机构落地。
作为全国人才建设高地,北京正在发力吸引全球人才。
实施方案提出,拓宽境外职业资格认可范围,探索纳入科技、建筑等领域更多境外职业资格,允许具有境外国际通行职业资格的专业人才按相关规定取得工作许可后提供专业服务。
2025年服贸会期间,《北京市国际职业资格认可目录(2025年版)》发布,北京市认可的国际职业资格目录总量由149项增至163项。
PMI中国区总裁王梦妍表示,北京城市副中心实施方案中的人力资源要素改革聚焦“引才”与“激发活力”,在用人方与国际人才之间搭建起“双向桥梁”。一方面,为企业尤其是高科技企业和重大项目提供更丰富的人才资源,助力提升国际化管理水平;另一方面,也为持国际专业资格的人才拓宽了发展平台。
据介绍,迄今中国大陆地区PMI认证持证人数已超过65万,占全球总量三分之一以上。
王梦妍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PMI乐见政策持续拓宽境外职业资格认可范围并探索更多领域互认。未来,我们将更积极地扮演‘双向赋能’角色,推动国际国内人才与知识体系的深度融合。”
北京城市副中心也瞄准了资本要素全球化流动的趋势。实施方案提出,推动更高水平金融开放合作,并提出了加快全球财富管理中心建设等多条具体举措。
作为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桥头堡,区域协同发展是北京城市副中心试点的另一大亮点。
“我们将更加突出制度建设和机制完善,做好试点政策的衔接和配套,主动落实区域协同发展战略,注重和周边区域的协同联动,进一步放大试点探索效应,以副中心试点的新成效为京津冀协同发展注入新的强大动力。” 杨秀玲在9月11日吹风会上说。
在10个试点的实施方案中,只有北京城市副中心、苏南重点城市2个试点明确要求“以养老为重点深化服务业领域改革”。
就在与北京城市副中心仅一河之隔的河北燕郊,建设有养老居所约8000套、养老床位约16000张的超大规模养老社区。
北京市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刘伯正9月15日表示,京津冀三地共建医联体达到115个,临床检验结果互认医疗机构达到1300多家,异地就医的直接结算基本全覆盖。“河北福嫂”进北京、进天津,占北京家政市场的38%。
养老服务,也是各种要素综合配置保障的改革切入点。
据报道,北京卫生职业学院新校区落地通州区,预计将于明年9月投入使用。该学院将新增智慧健康养老服务与管理和护理(老年护理方向)专业,为养老服务行业供给更多高素质专业人才。
2025年4月,通州区完成全国首单住宅类不动产信托财产转移登记。在该项目中,委托人为70岁通州区居民田女士,受益人为委托人自闭症独子,受托人为国投泰康信托公司。
在现阶段,信托计划为受益人提供居住场所,保障其基本生活;未来阶段,当田女士无法继续照顾受益人时,房产将变现为资金,用于支付受益人进入专业照护机构的终身费用。
北京市通州区区长助理林巍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专访时说,养老规划、财富传承等需求覆盖绝大多数家庭。不动产信托以房产为媒介,既规避现金资产门槛限制,又能实现财产定向分配,其普惠性正体现在对共性需求的广泛响应上。
北京市市长殷勇9月18日到通州区调研时说,要抓好通州区与北三县一体化高质量发展示范区建设,推动协同发展走深走实。抓好要素市场化配置综合改革试点任务落实,确保试点政策落地见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