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龙大美食平衡术:32亿债务下的转型挑战)
龙大美食的困境,归根结底是一场关于生存与未来的结构性博弈。能否有效降债以确保财务安全,并成功激活预制菜的第二增长曲线,将直接决定其命运:是完成从“屠夫”到“厨师”的华丽转身,还是在猪周期的残酷下半场,被高杠杆的泥潭所吞噬。
生猪价格持续低位徘徊,预制菜业务收入下降近两成,在“一体两翼”战略推进过程中,龙大美食正经历一段艰难转型期。
2025年半年报显示,龙大美食实现营业收入49.75亿元,同比微降1.38%;归母净利润为3516.87万元,同比下滑39.52%。
业绩承压背后,公司核心业务正面临多重挑战:作为收入支柱的屠宰业务贡献了总收入的八成以上,但毛利率仅为3.51%;而被视为增长新引擎的预制菜业务,收入同比减少19.5%。
自2021年提出“一体两翼”战略以来,龙大美食一直希望通过发力预制菜实现业务转型。然而,当前这一战略正同时承受行业周期波动与市场竞争加剧的双重压力。
财务表现:营收利润双降,短期债务压力凸显
2025年上半年,龙大美食业绩延续了近年来的下滑趋势,营收规模呈现持续收缩态势。回溯过往,公司的营业收入已连续四年走下坡路,从2021年195.09亿元的高位一路滑落至2024年的109.9亿元,累计降幅超过40%。
这一持续性收入萎缩,不仅反映出公司主营业务面临的市场竞争加剧、需求疲软等外部压力,也暗示其自身产品结构、销售渠道或品牌竞争力可能存在的深层次问题,整体增长动能明显不足。
同时公司盈利能力加速下滑。2025年上半年,龙大美食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的归母净利润仅为3227.96万元,同比大幅下滑42.15%。若将观察周期拉长,其盈利状况更是令人堪忧:在过去四年间,公司扣非净利润累计亏损金额已超过18亿元。
主营业务利润创造能力持续恶化,不仅难以支撑业绩增长,甚至长期处于失血状态,企业的内生增长质量和可持续性面临严峻考验。
营利双降,短期偿债风险加剧。截至2025年上半年末,公司有息负债总额约32.19亿元,其中短期债务占比高达57.72%,而账上货币资金仅约为9.73亿元,资金缺口十分明显。这一结构性矛盾直接导致其流动比率低至0.87,远低于1的安全线,公司在短期内可变现资产难以覆盖即将到期的债务,流动性压力显著,存在一定的资金链紧张风险。
从现金流维度观察,尽管公司2024年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转正至3.93亿元,较2023年的-5.89亿元有所改善,显示主业现金回收能力略有恢复,但这一规模相对于其超过30亿元的有息负债总额而言,仍显得杯水车薪。经营现金流的改善程度不足以有效缓解沉重的债务负担,未来若营收与利润不能实现根本性好转,债务偿付对再融资或资产处置的依赖度将进一步提高,财务稳健性受到严峻挑战。
业务结构:屠宰业务低毛利,预制菜增长失速
龙大美食业务结构呈现典型的"一体两翼"格局,以食品业务为主体,以屠宰和养殖为支撑板块。
2025年上半年,屠宰业务作为公司营收的绝对支柱,贡献了总收入的81.8%,但其盈利短板暴露无遗:毛利率仅3.51%,虽较去年同期微升0.71个百分点,仍处于行业低位。
这一低毛利困境并非短期现象,而是长期受生猪价格波动拖累。过去四年间,公司鲜冻肉毛利率从未突破2.5%,2023年甚至因猪价暴跌跌至-2.21%,导致该板块长期处于微利或亏损状态。尽管公司通过缩减低效产能、提升单厂利用率试图改善盈利,但屠宰业务对整体利润的贡献始终乏力,传统业务模式在猪周期冲击下的脆弱性。
被视为第二增长曲线的预制菜业务,同样面临严峻挑战。2025年上半年,该板块收入同比下滑19.5%至7.83亿元,连续两年失速,2024年已下滑14.98%。尽管13.72%的毛利率显著高于屠宰业务,且公司通过产品结构优化使毛利率提升1.24个百分点,但收入规模的收缩直接制约了其对整体业绩的拉动作用。
行业竞争加剧及消费疲软的双重压力考验着龙大美食的运营能力:预制菜行业平均利润率约为7%-10%,而龙大美食该板块净利率仅4%-5%,低于行业均值,显然公司在价格战或成本控制上并不具优势。
业务失衡的深层矛盾在于过度依赖B端渠道的单一模式。公司预制菜客户结构中,大B端占比50%、中小B端占40%,而C端仅10%。这种高度集中的渠道布局,使其在餐饮行业因消费疲软缩减采购时极易受到冲击。
尽管公司试图通过直播带货、开发C端新品拓展零售渠道,但C端收入占比仍较低,难以抵消B端需求萎缩的影响。更关键的是,预制菜行业入局门槛低,竞争者包括专业企业、上游农产品加工企业及连锁餐饮等多方势力,龙大美食虽具备供应链优势,但品牌溢价和渠道灵活性不足。
战略转型:“一体两翼”遇阻,项目延期收缩
面对结构性挑战,龙大美食正尝试战略调整。在屠宰端,公司从单纯追求屠宰量转向"精加工深化",通过产品结构调整提升利润空间;在预制菜端,则加速B端定制化与C端爆品双线发力,并依托山东、上海、四川三大研发中心推动产品创新。
该战略在推行初期取得一定成效,预制菜收入从2021年的10.75亿元增长至2023年的19亿元,公司成功培育出肥肠类、培根类、酥肉类等5-6款年销售过亿的大单品,初步显示出业务结构调整的潜力。
然而,随着2023年以来生猪价格持续波动、餐饮消费复苏不及预期,公司战略推进面临阻力。为控制资金压力、规避行业周期风险,龙大美食近期主动收缩上游布局,不仅放弃收购控股股东蓝润发展旗下的五仓农牧,更将两大生猪养殖募投项目第二次延期至2026年8月。
在行业低谷期龙大美食对重资产、长周期业务相对保守,其试图通过掌控上游养殖以稳定成本的战略设想,在当前阶段实施难度较大。
面对增长瓶颈,龙大美食积极优化产品结构与资源投放。公司指出,预制菜业务收入下降除受行业分类标准调整影响外,也是其主动收缩低毛利预制食材规模的结果。资源正逐步向高毛利、高复购的C端及定制化B端产品集中,如肥肠、小酥肉等具有一定市场认知度的品类,以期提升整体盈利质量。
整体来看,龙大美食的“一体两翼”战略在行业下行与消费疲软的双重冲击下进展放缓。公司虽在预制菜领域初步建立起大单品矩阵,但短期仍难以摆脱对屠宰业务的收入依赖,而养殖环节的延期布局也使其全产业链协同效应尚未充分释放。
行业环境:猪周期延长,预制菜竞争白热化
龙大美食所处的行业环境正经历深刻变革,双重压力分别来自上游生猪产业的周期异动与下游预制菜赛道的竞争激化。
生猪行业方面,传统的猪周期,通常下行期为2-3年。因非洲猪瘟后规模养殖企业主导产能调节,其波动规律已被打破:大型养殖集团凭借资金优势在行情低迷时仍维持出栏以摊薄固定成本,导致供给调节功能减弱,产能去化进程缓慢。本轮下行周期自2022年起已持续超一年,且因前期产能恢复过猛而显著延长。
政策层面加速干预,2025年9月农业农村部要求大型养殖集团年底前减产100万头,并对未达标主体实施停补贴、停信贷等惩戒措施,但行业整体仍面临能繁母猪存栏高于常态水平、产能去化时间拉长的困境。
与此同时,需求端持续疲软:居民消费结构变化及禽肉替代效应挤压猪肉需求,尽管上半年猪肉产量同比微增,但价格长期低位运行,直接冲击以屠宰业务为营收主力的龙大美食的盈利空间。
预制菜行业则从高速增长期步入“白热化竞争”阶段,企业普遍面临增速放缓与利润收缩的双重挑战。2023年行业市场规模达5165亿元,预计2025年将超7720亿元,但年复合增长率已从早期高位回落至20%左右。
竞争加剧的背后是政策规范趋严:2024年市场监管总局明确预制菜定义,要求“不添加防腐剂”且必须冷链运输,2025年新版《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进一步严格限用范围,此举虽抬升行业门槛,却也迫使企业增加技改投入。
需求端分化显著:B端市场受餐饮连锁化驱动但客户压价严重,C端市场虽增速更快却面临消费者认知障碍。近期罗永浩质疑西贝预制菜事件的舆论风波,进一步加剧行业标准化与消费者期待之间的鸿沟,多数用户仍将预制菜与“简便但难吃”划等号,导致C端转化率偏低。
市场参与者数量激增进一步加剧了行业内卷。当前预制菜相关企业总数超2.8万家,仅2024年新增注册1.3万家,形成专业预制菜企业、上游农牧企业、冷冻食品企业及餐饮零售商四类主体错位竞争格局。
然而,2025年上半年头部企业业绩集体“踩刹车”:味知香净利润同比下滑24.5%,千味央厨净利润下降39.7%,安井食品出现上市以来首次中期净利下滑,行业毛利率从2018年的20.07%降至2024年的13.79%。
行业竞争和成本压力加剧恶性循环:原材料价格上涨压缩利润,B端大客户因自身经营压力向上游转嫁成本,C端则需通过促销“以价换量”,企业陷入增收不增利困境。
破局之道:结构性困局与战略卡点
面对消费市场持续低迷与行业竞争加剧的双重挑战,龙大美食正以"双轮驱动"为核心实施多维度策略调整。
在渠道重构方面,公司着力破解过度依赖B端大客户的结构性风险,通过"线上+新零售"组合拳加速向C端消费市场渗透。
2025年上半年交出亮眼成绩单:线上销售额同比劲增44.98%,其中直播电商赛道表现尤为突出:轻卤肥肠新品上市仅一个半月即突破千万元销售额,在"与辉同行-山东行"专场直播中单场GMV高达420万元;"鲜食记爆汁鲜肉肠"更是在头部主播"与辉同行"和"辛选"平台连续两月蝉联同类产品销量冠军。这种"爆款产品+流量平台"的精准营销模式,不仅验证了C端渠道的战略价值,更为后续市场拓展积累了宝贵经验。
在产品矩阵革新层面,龙大美食正以研发创新构筑竞争护城河。2025年上半年研发费用同比大幅增长37.36%,形成"研发一批、储备一批、上市一批"的阶梯式产品开发体系。
针对B端餐饮客户,公司依托全产业链品质优势,推出黑猪系列高端食材与精细化分割牛肉产品,满足连锁餐饮对食材标准化与风味差异化的双重需求;面向C端家庭消费市场,则创新开发"粽香糯米肠""我是奶酪肠"等场景化产品,通过"传统美食现代化"与"西式风味本土化"的双重路径,成功打开年轻消费群体市场。这种差异化产品策略既保持了B端基本盘稳定性,又培育出新的增长极,推动营收结构持续优化。
为增强抗风险能力,龙大美食同步推进业务布局的战略性优化。公司将2025年生猪出栏量精准控制在40万头左右,使自养生猪出栏量与屠宰量的比例稳定在1:10的安全区间。这一科学配比既确保了核心原料的部分自给,又避免过度养殖带来的资金沉淀,通过动态调节养殖规模有效对冲生猪价格周期性波动风险。
在屠宰产能利用率提升至行业领先水平的同时,公司重点强化对上游优质猪源的掌控力,这种"适度养殖+精准采购"的供应链管理模式,为下游渠道拓展和产品创新提供了坚实的成本优势与品质保障。
值得关注的是,截至2025年6月末公司货币资金9.73亿元与短期债务占比回落至57.72%,虽较前期有所改善,但仍面临较大的流动性管理压力。
华泰证券最新研报维持2025-2027年归母净利润1.46/2.12/2.65亿元的谨慎预期,这一目标的实现将高度依赖于行业复苏进程与公司转型的实际成效。
归根结底,龙大美食的困境是结构性难题。公司能否在2026年前把短债率降到40%以下、把预制菜收入占比拉到30%以上,将决定其是完成‘由屠转餐’的惊险一跃,还是在猪周期后半场被高杠杆反噬。
截至9月25日午盘,龙大美食的总市值徘徊于59亿元左右,较财报发布前进一步收缩,动态市盈率高达83.77倍,投资者仍在等待其“降债”与“增收”两大战略目标出现实质性突破的信号。
对投资者而言,既要盯紧每季度经营现金流能否持续>3亿元,也要盯紧毛利率能否稳住10%红线;这两个指标一旦有一个失守,‘平衡术’就可能变成‘走钢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