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招行女将王颖接棒招商信诺人寿董事长,直面“大健康”转型考验)
出品 | 子弹财经
作者 | 邢莉
编辑 | 蛋总
美编 | 倩倩
审核 | 颂文
近日,背靠“零售之王”招商银行的“银行系”寿险公司——招商信诺人寿保险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招商信诺人寿)迎来高层重大人事变动。
作为招商银行旗下的寿险公司,招商信诺人寿成立于2003年,总部位于深圳,是招商银行与美国信诺保险集团共同出资创立的寿险公司,兼具银行的渠道优势与国际保险集团的专业背景。
最新偿付能力报告显示,2025年上半年招商信诺人寿总资产达2348.16亿元,同比增长18.98%。
但今年上半年,该公司保险业务收入整体为256.5亿元,较去年同期减少了10.32亿元,同比下滑3.87%,是国内10家“银行系”险企中上半年唯一一家保险业务收入缩水的公司。
在此背景下,出身招商银行内部的女将王颖即将出任招商信诺人寿新任董事长,她将如何带领这家老牌寿险公司重返保费增长轨道,成为业界关注的焦点。
1、女将王颖拟任“新掌门”
空悬一月余,招商信诺人寿迎来新一任董事长。
9月17日,招商信诺人寿在官网披露了2025年第三次临时股东会决议,审议了《关于王颖女士接替王小青先生担任招商信诺董事长及董事会相关专业委员会委员的议案》,该议案由代表公司100%表决权比例的股东一致通过。
(图 / 招商信诺人寿官网)
按照流程,待监管核准其任职资格之后,王颖将正式执掌招商信诺人寿。
此次人事变动的起因,源于今年8月招商银行副行长王小青的职务调整。
「子弹财经」注意到,8月4日,招商银行发布公告称,王小青因工作原因,向公司董事会提请辞去副行长职务。
随着王小青核心职务的卸任,其原来在招商银行任职而兼任的招行系旗下基金、保险、保险资管的董事长职务也同步调整。目前,王小青已在招商局金融控股有限公司出任总经理一职。
官网显示,王颖是招商银行目前唯一的女性副行长,也是金融圈的一员“老将”。
王颖拥有南京大学政治经济学硕士学位,自1997年加入招商银行以来,深耕28年。历任招商银行北京分行行长助理、副行长,天津分行行长,深圳分行行长,总行行长助理等职。
自2023年11月起,王颖任招商银行副行长,分管零售业务等重要板块。
如今,王颖即将接任招商信诺人寿董事长。从过往招商银行高管兼任招商信诺董事长的惯例来看,王颖或将继续以招行副行长身份兼任,这将有助于进一步强化招商信诺人寿与招商银行之间的协同效应。
截至目前,招商信诺人寿核心管理层为:总经理常颖,副总经理刘隽;三位总经理助理分别为刘雯菁、张鹏、顾育匡,黄洋任董事会秘书,刘迎、陈瑞及付玉艳分别负责审计、合规及精算管理。
2、近年盈利承压,保险责任准备金逐年攀升
回溯招商信诺人寿的发展历程,其股东背景始终是其核心优势之一。
官网显示,招商信诺人寿成立于2003年,是经原中国保监会批准在深圳市成立的一家中外合资人寿保险公司。
最初由美国信诺保险集团旗下美国信诺北美人寿保险公司(以下简称:信诺北美),与招商局金融集团有限公司下属子公司深圳市鼎尊投资咨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深圳鼎尊)合资成立,两家各持股50%。
成立之后,招商信诺人寿股东几经变动。
2013年,深圳鼎尊将其持有的合50%股权转让给招商银行。2021年,信诺北美将其所持有50%股权转让给同为美国信诺保险集团旗下的信诺健康人寿保险公司。
变更后,招商银行与信诺健康人寿各持有该公司50%股权。
(图 / 联合资信评级报告)
招商银行是一家股份制商业银行,被业内称之为“零售之王”。而美国信诺保险集团则是美国前五大保险公司,为全球范围内超30个国家和地区提供保险业务服务,具有很强的全球医疗资源渠道网络。
背靠两家实力雄厚的股东,招商信诺人寿今年上半年保费收入却出现了下滑的迹象。
招商信诺人寿二季度偿付能力报告显示,2025年上半年,公司净利润为2.86亿元,较上年同期2.16亿元增长32.41%。
但这一增长主要得益于成本控制和投资端的改善,而非保费规模的扩张。今年上半年,招商信诺人寿保险业务收入为256.5亿元,较去年同期减少了10.32亿元,同比降幅为3.87%。
「子弹财经」就其保费下滑的具体原因致函招商信诺人寿方面,但截至发稿前未获回复。
拉长时间线来看,招商信诺人寿近年业绩呈现出“保费高增、利润承压”的困境。
从保费数据来看,自2022年开始公司保费收入连续三年大幅攀升,2022年至2024年,其保险业务收入分别达265.19亿元、346.46亿元及414.83亿元,同比增速为21.7%、31.2%及19.9%,增长势头强劲。
但净利润表现却远不及保费收入。
2020年招商信诺人寿净利润达16.3亿元,为近年来最高点,此后却急转直下,2021年至2023年,其净利润分别为11.82亿元、7.33亿元及4.25亿元。
究其原因,招商信诺人寿营业支出中保险责任准备金一项的快速增长,挤压了利润空间。
保险责任准备金,是指保险公司为了承担未到期责任和处理未决赔款而从保险费收入中提存的一种资金准备。这是保险公司负债的一种,准备金计提越多当期利润被挤压越严重。
2022年至2024年,招商信诺人寿分别提取保险责任准备金219.57亿元、311.29亿元及381.58亿元,呈逐年上升趋势。
「子弹财经」注意到,2023年招商信诺人寿营业利润亏损5.26亿元。当年,招商信诺人寿保险责任准备金311.29亿元,较上年增加91.72亿元,同比增长41.77%。但受退税政策影响当年实现净利润4.25亿元。
2024年,招商信诺人寿盈利回暖。当年实现营业利润4.97亿元,净利润5.59亿元。不过,与2020年的高光时刻的净利润表现相比仍相差10.71亿元。
3、银保渠道一把“双刃剑“,新三年围绕大健康转型
「子弹财经」注意到,2024年招商信诺人寿的营业支出中,保险责任准备金381.58亿元,较上年增速明显下滑。但退保金为16.97亿元、赔付支出为40.86亿元,均为近五年来最高点。
退保金、赔付支出大涨背后,作为“银行系”险企的招商信诺人寿对银保渠道依赖度颇高。
联合资信在今年7月出具的评级报告中显示,2022年-2024年,招商信诺人寿银保业务占比分别为77.30%、82.78%及83.84%,呈逐年上升趋势。
2024年,保费收入居前5的保险产品中,招商信诺招盈九号年金保险(分红型)、招商信诺和瑞五号终身寿险(分红型)、招商信诺和瑞六号终身寿险、招商信诺招盈八号年金保险(分红型)4款产品均为银行渠道销售,仅有招商信诺和瑞一号终身寿险除了银保,还通过直销、代销等渠道销售。
除银保渠道外,招商信诺人寿的其他渠道占比相对有限。
公司的其他兼业代理渠道主要为与银行信用卡中心合作的间接电销业务。不过,受监管政策收紧及渠道端信用卡业务发展战略调整影响,2024年公司陆续暂停了和信用卡中心合作的电销模式,其他兼业代理渠道保费收入规模及占比均明显下降。
数据显示,2025年第一季度,招商信诺人寿银保渠道规模保费收入139.06亿元,占比提升至88.92%,创近年来新高。
通常来说,银保渠道的核心优势是获客效率高、触达范围广,能借助银行的信任背书与线下网点资源,快速实现保费规模扩张。但银保渠道的客户、网点、流量掌握在银行手中,险企需支付高额手续费。
“银保渠道销售多偏向短期储蓄型产品,这类产品往往是中短存续期产品,还需要承担较大的佣金支出和高额的渠道手续费,面临着较大的到期付给压力。”一位保险行业资深从业人士向「子弹财经」分析称。
联合资信在评级报告中指出,2024年招商信诺人寿退保金有所增长,主要为分红险及两全险退保支出;赔付支出以满期给付和赔款支出为主,受2019年销售的五年期业务集中到期影响明显增长。
近年,招商信诺人寿开启转型之路,重心开始转向分红险与健康险。
2025年,招商信诺人寿发布新三年战略规划,围绕大健康转型,业务目标和资源支持将全面倾向健康类业务,健康管理服务体系的打造成为重中之重。
招商信诺人寿总经理助理顾育匡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公司持续增加在健康险产品的开发投入亦有成效,不到半年就已经完成22款健康险产品开发,超过去年全年健康险产品总数。
他透露,当前公司健康险占在售产品61%,保费占比持续提升。
(图 / 摄图网,基于VRF协议)
不过「子弹财经」注意到,在转型过程中招商信诺人寿仍将面临多重挑战和压力。
由于主动调整产品结构,招商信诺人寿保费收入承压。
联合资信评级报告显示,2025年一季度,招商信诺人寿继续坚持“大健康”差异化经营路径,营销策略侧重分红险及一年期健康险。但2025年1月-3月,招商信诺人寿实现规模保费156.39亿元,受非分红业务收缩调整影响规模同比有所回落,同比下降11.55%。
此外,该公司业务结构进一步向分红险集中,在行业整体向分红险业务转型的背景下,面临的市场竞争环境将较为激烈,需关注产品转型战略的有效性及可能带来的不利影响。
整体来看,招商信诺人寿正处于业绩调整与战略转型的关键时期。未来,招商信诺能否在新任董事长王颖的带领下,从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杀出重围,实现业绩与战略目标的双重突破?「子弹财经」将持续关注。
*文中题图来自:摄图网,基于VRF协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