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乐山商行33亿骗贷案十年拉锯战,区域银行如何挣脱风控阴影?)
对于乐山商行及同类银行,与其追求短期规模,不如深耕风控合规与资产质量这门“内功”,这直接决定着它们能走多远。
一桩发生在十多年前的巨额骗贷案,将乐山商业银行推至风口浪尖。
9月28日,针对此前媒体曝光的33亿元骗贷案,四川乐山市商业银行相关负责人对媒体回应称,对该案的问责工作尚未结束,银行将继续通过多种法律途径追讨贷款损失。
对乐山商行而言,历史的风控漏洞与当下的资本压力,是其高速前行时必须正视的重大问题。
十年骗贷案,风控体系现巨大漏洞
这起发生于2013年至2014年间的骗贷案,近期因乐山商行相关负责人对媒体的回应而重回公众视野。
案件细节令人震惊:乐山市商业银行金融市场部时任总经理杨涛、总经理助理李轩接受金融中介人员贿赂,严重违规批放贷款38亿元。
骗贷手法并不高明:金融中介贡婷婷、殷学明等人通过冒充担保方银行领导身份、伪造银行公章和行长印章、提供虚假贷款资料等手段,成功从乐山商行骗取贷款33亿元。
涉案人员已受到法律严惩。2024年4月,两名涉案高管因犯违法发放贷款罪和受贿罪,分别被判处有期徒刑十五年和六年。金融中介贡婷婷等人也于2024年10月以骗取贷款罪、行贿罪被判刑。
然而,案件的资金追回工作远未结束。在33亿元被骗贷款中,大部分追偿资金仍在诉讼程序中。截至2022年9月,38亿元涉案资金中约有30.4亿元处于逾期未还状态。
业绩高增长,难掩资产质量隐忧
颇具戏剧性的是,尽管背负历史遗留的巨额骗贷案,乐山商行近期业绩却表现亮眼。
2025年上半年,该行累计实现净利润5.97亿元,相比上年同期的2.79亿元大幅提升114%,盈利能力显著增强。
资产规模也持续扩张,截至2025年6月末,乐山商行合并口径下资产总额达到2155.23亿元,负债总额为1984.26亿元。
营收结构呈现多元化发展态势。2025年上半年,乐山商行实现营业收入28.52亿元,利息净收入作为核心收入来源贡献25.06亿元,手续费及佣金净收入达到1.39亿元,投资收益为2.08亿元。
在风险抵御能力方面,乐山商行各项资本充足率指标均符合监管要求。截至2025年6月末,该行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达到9.81%,一级资本充足率为10.92%,资本充足率达到13.82%。
光环背后,多重风险暗流涌动
乐山商行表面光鲜的业绩增长背后,潜藏着不容忽视的多重风险。
资产质量隐患尤为突出。早在2023年末,该行展期贷款规模高达40.9亿元,占总贷款的4.08%,其中仅有6.44亿元被列为不良贷款。
同时还有32.6亿元关注贷款,占总贷款的3.25%。大量展期贷款未及时计入不良,以及较高的关注类贷款占比,都为资产质量埋下了隐患。
资本充足率持续下滑引发关注。与2024年末相比,2025年6月末该行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从10.40%滑落至9.81%,资本充足率从14.65%降至13.82%。
这一变化反映银行在业务扩张、风险加权资产变动等方面面临新挑战。
合规管理漏洞频现。2024年至2025年,国家计算机病毒应急处理中心多次通报乐山银行App存在隐私不合规行为,包括涉嫌调用非必要权限,收集信息超正常业务范围等。
尽管乐山银行表示已修订完善相关条款,但多次违规反映出其在用户隐私保护和合规管理上存在系统性问题。
国资控股与上市征程,股权结构深度调整
乐山商业银行成立于1998年1月4日,该行前身为1985年成立的乐山市城市信用社,1992年9月组建乐山市城市信用合作社中心社,1997年改制为乐山城市合作银行,1998年5月正式更现名。
2024年7月1日,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官网信息显示,四川金融监管局于6月28日作出批复,同意乐山商行变更注册资本。变更后,该行注册资本将由此前的37.5亿元增至48.3亿元。
这次增资是乐山商行国有化进程中的重要一步。回顾四年前的2020年,该行曾向部分原有股东及新股东募集股本11.91亿元,注册资本由25.59亿元变更为37.50亿元。
更为深刻的变化发生在股权性质上。过去一年间,有三家曾在乐山商行十大股东之列的民营股东"清仓"了所持股份,合计占该行全部股份的16.33%。这些股份很可能已转至国资麾下。
截至2023年末,乐山商行的国家持股比例为13.64%,国家法人持股比例为48.15%,同比上升了17.39个百分点。乐山商行党委书记、董事长刘群在2024年新春贺词中确认,2023年,乐山商行升格"市管"国企,国有股权跃升至62%,国有控制力进一步增强。
与此同时,乐山商行的上市计划也在稳步推进。据联合资信2023年7月出具的信用评级报告披露,乐山商行将启动港股上市辅导工作,且启动上市辅导工作相关事项已通过乐山商行董事会决议。2024年4月,乐山商行已被纳入四川省2023年上市后备企业资源库拟入库企业名单。
区域银行困局,扩张与风控如何平衡
乐山商行的案例绝非孤例,它折中国区域性银行普遍面临的发展困境。
公司治理机制不完善是区域性银行风险频发的重要根源。部分银行不同程度地存在"内部人控制"问题,董事会、监事会、经营管理层的职责边界和制衡机制尚未完全落实。
业务结构单一导致风险高度集中。乐山商行2024年利息净收入占营业收入的比例高达85.8%,这种对传统信贷业务的过度依赖,使其在利率市场化改革加速的背景下异常脆弱。
金融科技冲击下的转型压力。随着银行业数字化转型加速,区域性银行在科技投入、人才储备方面的劣势日益凸显,传统业务模式面临严峻挑战。
跨区域经营的管理能力跟不上业务扩张速度。乐山商行在川内10个市州设立分行,控股3家村镇银行,但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体系建设未能同步跟上。
十多年前那场轰动一时的巨额骗贷案,至今仍在问责与追讨中延续其阴影。乐山商行历史遗留的风控漏洞、资产质量的隐忧与资本充足率的下滑,共同成为其必须直面的现实挑战。
对于乐山商行及同类银行,与其追求短期规模,不如深耕风控合规与资产质量这门“内功”,这直接决定着它们能走多远。
声明:个人观点,仅供参考。受限于数据与认知局限,无法保证内容的绝对准确客观,如有异议请联系文轩。
电邮 :Mr.Wenxuan@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