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十五运会会歌《气势如虹》发布,展现运动员拼搏精神与大湾区活力)
10月9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五届运动会(以下简称“十五运会”)会歌《气势如虹》及MV正式发布。歌曲由中国音乐家协会副主席、深圳大学金钟音乐研究院院长何沐阳作词作曲,MV由歌手、演员王一博及粤港澳三地青年歌手共同演绎。
《气势如虹》的创作立足全运会首次由粤港澳三地承办这一背景,紧扣“体育精神与时代精神融合”的主题。“大湾区在全国一定是有引领和带动作用,并有巨大的发展的潜力,所以‘气势如虹’这个词一下子就从我的脑海里迸发出来。”何沐阳接受南方财经记者采访时表示,这届全运会不是一个简单的运动会,实际上某种意义上是一种“精神的引领”,也是为我们所有中国人重新打气。“气势如虹”既代表了体育精神,也代表了大湾区的一种姿态和决心。
何沐阳介绍,“气势如虹”是这个歌曲的“歌眼”,每一个运动健儿在运动场上奋力展现拼搏精神,就是一种“气势如虹”。在副歌中,“冲冲冲,看我气势如虹,让那梦想升空,跨越巅峰”这句歌词比较典型。“歌曲结束最后一句歌词‘笑看世界的海阔天空’,这里面的‘海阔天空’有向beyond那首《海阔天空》致敬的意思,但我更多想表现的是展望大湾区的未来。”何沐阳说。
歌曲开篇一句“迎着那澎湃的风,我立时代的潮起浪涌”,融汇自然盛景和时代气象,寓意体育健儿的奋进姿态。“年轻的激情是绷紧的弓”“热血破风”等歌词,进一步强化运动健儿蓄势待发、拼搏进取的群像;而“所有的心跟着我舞动”,则升华至全民参与、同心筑梦的情感维度。
随后,“让那梦想升空,跨越巅峰”“赢得荣耀向未来冲锋”的激昂歌词,将竞技目标上升为时代使命,呼应全运理念,传递的不仅是音符的跃动,还是体育精神与时代脉搏的同频共振。歌曲以“笑看世界的海阔天空”收束,既展现了运动健儿的凌云之志,又体现了粤港澳大湾区的创新活力,更彰显了新时代中国自信开放的大国气象。
何沐阳并非第一次接“国家订单”。北京奥运、上海世博、广州亚运,他的旋律曾一次次把大型赛事写进国民记忆。但这一次,“命题作文”格外特别,粤港澳大湾区首次作为东道主接旗全运会,歌里必须有“湾味”,还得让全国“秒懂”。
何沐阳表示,本次十五运会会歌的创作灵感正来源于珠江。“那天我在阳台看珠江,夜空有闪电,像一条红线把城市串起来,脑子里就蹦出‘气势如虹’四个字。” 何沐阳立刻查重,发现华语乐坛没人用过,“就是它了,天赐歌名。”
何沐阳把难题拆成三步:用珠江做意象,用粤剧做基因,用电子舞曲做引擎。他认为,歌曲不仅要包含岭南音乐、现代舞曲及粤剧元素,且十五运会作为全国的运动盛会,要“动”起来,要充分展现运动员的拼搏精神,以及大湾区活力与潜力。
在艺术表达上,《气势如虹》独具匠心。副歌部分连续四次、短促有力的“冲冲冲”极具冲击力,精准传递了体育竞技中不服输、向前冲的拼搏精神。此外,《气势如虹》还制作了粤语版本,不仅在调性上融入岭南音乐特性,还尝试加入粤剧老生唱段。歌曲桥段中“红日满天照大湾,万千气象金光灿灿”的设计,融入了经典粤剧《帝女花》的音乐元素,向岭南传统文化致敬。何沐阳表示,希望这一版粤语歌发布以后,能够影响整个大湾区,让更多的国人参与到全运会当中,享受运动的乐趣。
同期发布的《气势如虹》MV,通过丰富的视觉语言,将歌曲的内涵进一步升华。MV画面用运动员在赛场上挥洒汗水、奋力拼搏的精彩镜头,呼应歌词中“绷紧的弓”“汗水歌颂”等意象,展现体育竞技魅力。同时,MV镜头也掠过粤港澳三地城市地标、文化场景、壮丽山水,用粤港澳大湾区发展的蓬勃气象,体现歌词中“潮起浪涌”的意境,实现了体育精神、地域文化与时代风貌的融合。
“这首歌出来后,我们把整个目前的一线歌手基本筛了一遍,要跟歌词、歌曲风格比较契合,也要看歌手的档期等,最后就选定了王一博。”何沐阳表示,王一博身上有一种力量和倔强跟这首歌比较相符,这首歌某种意义上传递的就是运动的激情、澎湃的能量,他的形象非常贴合。
在何沐阳看来,《气势如虹》不仅是一首歌,更是一张“声音名片”。他表示, “希望10年后,人们在绿茵场、校园、街头巷尾再次听到《气势如虹》,依然能想起2025年那个奔跑的自己。”
南方财经联合报道组
文字记者:魏彤
视频记者:陈炯如
摄像:卢如钢
编辑:张雅婷 麦见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