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气势如虹》词曲人何沐阳:代表大湾区决心,希望亿万人传唱起来)
10月9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五届运动会会歌《气势如虹》及MV正式发布。歌曲由中国音乐家协会副主席、深圳大学金钟音乐研究院院长何沐阳作词作曲,MV由歌手、演员王一博及粤港澳三地青年歌手共同演绎。
日前,南方财经记者采访何沐阳,了解歌曲背后的创作背景和灵感来源。何沐阳介绍,这届全运会某种意义上是一种“精神的引领”,每一个运动健儿在运动场上奋力展现拼搏精神,就是一种“气势如虹”。
《气势如虹》的创作立足全运会首次由粤港澳三地承办这一背景,紧扣“体育精神与时代精神融合”的主题,还融入岭南音乐特性。
何沐阳提到,大湾区在全国有引领和带动作用,并有巨大的发展潜力,“气势如虹”既代表了体育精神,也代表大湾区的一种姿态和决心。其中,歌词“笑看世界的海阔天空”致敬了Beyond经典歌曲《海阔天空》,也寓意大湾区未来的广阔前景。
中国音乐家协会副主席、深圳大学金钟音乐研究院院长何沐阳
南方财经:这首全运主题歌《气势如虹》的创作缘起是什么?创作时有哪些思路?
何沐阳: 6月25日,我接到了广东省音协主席金旭庚的创作邀请,大概花了一个星期去构思。我分析了本届全运会的几个关键要素,它是在大湾区举办,要有运动会的激情,还要体现时代精神。
这届全运会一定要有大湾区印记在里面。例如,珠江作为一条母亲河,某种意义上也像一条彩虹一样,把大湾区紧密联系在一起;包括开幕式在广州举办,小蛮腰这样的地标也浮现在我脑海。而且大湾区在经济和现代文化的发展上是有引领作用和带动作用的,并且有巨大的发展潜力,所以“气势如虹”这个词一下子从脑海里就迸发出来了。
其实全运会不光是一个简单的运动会,实际上某种意义上是一种精神的引领,也是为所有的中国人打气。所以气势如虹,实际上从某种意义上,既代表了体育的精神,也代表了大湾区的一种姿态和决心。
南方财经:这首歌在音乐风格上有哪些特点?
何沐阳:歌曲整体定位是一首节奏明快的舞曲,并且要有非常大的气势,所以前奏、间奏相当于万人合唱的场面。虽然是一个舞曲节奏,但没有纯粹按照舞曲写,主歌部分是比较舒展的旋律,副歌才进入比较紧凑的舞曲标准写法,多了一点中国味道或者岭南风味在里面。
这样主歌、副歌形成了强烈对比,这也是这首歌很有意思的地方。这首歌从旋律构架上,我觉得它就是一个非常经典的体系,我相信它会成为一个经典。
最有挑战性的就是在音乐制作环节,考虑到这首歌要比较动感和激情,所以我用的舞曲节奏,融合了电子音乐元素。同时,我加入了岭南音乐的特色,融入了民乐元素等。
南方财经:歌词中有哪些特别的意象或点睛之笔?
何沐阳:每一个运动健儿在运动场上奋力展现拼搏精神的时候,就是一种“气势如虹”。在副歌中,“冲冲冲,看我气势如虹,让那梦想升空,跨越巅峰”这句歌词就比较典型,这也是整首歌的点睛之句。
结尾句“笑看世界的海阔天空”有向beyond那首《海阔天空》致敬的意思,但我更多想表现的是展望大湾区未来的海阔天空,包括每一个运动健儿他展示拼搏的体育精神之后,也是一种海阔天空。
南方财经:这首歌由王一博演唱,谈谈和他的合作感受?
何沐阳:王一博身上有股倔强与力量感,与这首歌的气质非常契合。这首歌传递的是一种运动的激情,还有一种澎湃的能量。我觉得他的演唱、他的形象是非常贴合的。
对于他的演唱,其实当时我有一些担心,本来最初想过两三个人一起合唱,各方面原因最后定他一个人来唱,我当时自己还专门到上海去监制。当他认真地唱起来以后,我的心就放下来了。他录制时非常投入,他的声音也把力量感激发出来了。
这首歌目前呈现出来了青春气息,也有正向的能量在里面。所以我觉得这首歌也可能有望成为他的一个破圈之作。
南方财经:粤语版的制作有何特别之处?
何沐阳: 《气势如虹》还制作了粤语版本,这首歌的旋律本就带有岭南音乐元素,相信粤语版出来肯定会非常有特点。粤语歌曾经很长时间影响了很多国人,希望这一版粤语歌曲出来后能够更好地影响整个大湾区,让更多的国人都参与到这个运动当中来,享受运动的乐趣。
南方财经:你希望这首歌达到怎样的传播效果?
何沐阳:我觉得一首歌曲有一个很重要的指标,就是传唱度。有艺术性的歌曲有很多,但是能够传唱尤其是传唱得家喻户晓的歌曲,还是有一定的难度。
这首歌是全民运动的一首歌曲,我希望亿万人都传唱起来,让大众以后在各种场合,尤其是运动场合都能用上这首歌曲。
其实音乐本身就是记忆的一部分。我们在十五运会上唱响了这首歌曲,希望它流传出去后,在我们面临滚滚到来的AI时代,能够成为国人在未来大变革时代下共存的一个记忆。
南方财经联合报道组
文字记者:魏彤
视频记者:陈炯如
摄像:卢如钢
编辑:张雅婷 麦见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