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蔡崇信All-in峰会访谈:运营NBA球队、阿里巴巴战略与中美AI竞争)
9月上旬,知名播客All-in举办的All-in Summit 峰会邀请阿里巴巴董事长蔡崇信(Joe Tsai)与All-in的三位主播——白宫AI与Crypto负责人David Sacks、投资人Chamath Palihapitiya、投资人Jason Calacanis(下称J Cal)——进行了一次对话。在对话中,蔡崇信分享了他投资NBA和WNBA球队的感悟、与马云的创业历程,以及当下阿里巴巴当下在AI背景下的战略方向与思考。
自9月初至10月8日港股收盘,阿里巴巴(BABA.US,89988.HK)港股股价涨幅已超过50%,目前市值约3.025万亿港元,市场分析,其背后的主要原因是阿里巴巴在AI和云领域的清晰战略,以及“真金白银的投入”。
9月24日,阿里巴巴CEO吴泳铭表示,为了实现全面超越人类的超级人工智能ASI,阿里巴巴正在积极推进三年3800亿的AI基础设施建设计划,并将会持续追加更大的投入。根据远期规划,为了迎接ASI时代的到来,对比2022年这个GenAI的元年,2032年阿里云全球数据中心的能耗规模将提升10倍。当日,阿里巴巴港股股价涨幅达9.58%。
蔡崇信在此次分享中也着重谈及了AI的商业模式和竞争,“(AI)最大影响是我们把AI融入所有面向消费者的应用,比如电商、地图、外卖,用户体验大幅提升”。而阿里巴巴未来聚焦的量大方面仍是电商和云计算,业务自然涉及AI元素。
蔡崇信认为,AI的竞争并非“赢家通吃”。
“AI商业模式还没定型,不像电商有网络效应和赢家通吃。”蔡崇信说,“我认为AI不是赢家通吃的领域——我的‘赢’是指谁能更快应用AI,而不是谁有最强的模型。”
以下为「明亮公司」编译的访谈正文(有删节):
蔡崇信(左二)(来源:All-in Podcast)
……(开场寒暄介绍蔡崇信是NBA球队布鲁克林篮网队和WNBA球队纽约自由人队的投资人,蔡崇信说,运营球队一点都不容易)
蔡崇信:因为篮球,任何职业队既是生意也是机构,既要让球迷满意,又像教会和政府的关系,几乎像运营新闻机构。
Chamath:也许我们可以从WNBA谈起,再转到商业和篮球。我觉得Caitlin Clark本赛季报销,WNBA因此受到很多关注和争议。联盟是否做得够多来保护她这位联盟封面?这几乎成了社会讨论的缩影。你怎么看?
The Indiana Fever 球队队员Caitlin Clark
蔡崇信:Clark确实对WNBA产生了巨大影响,所有指标都上涨了。相比她刚进联盟时,收视率、门票、赞助等几乎都翻了四倍。
Chamath:太不可思议了。
蔡崇信:她对联盟的经济影响非常巨大,无可否认。她是一名控球后卫,个子较小,大家曾质疑她能否适应联盟的身体对抗,但她证明了自己。虽然有些人喜欢把她和Angelries的竞争说成种族问题,但我认为我们应该关注她带来的技能。现在有很多优秀的大学球员,比如今年最佳新秀候选Sonia Sitrong,她刚打破三分命中率纪录。联盟有很多天才,我觉得这是各种好事的汇聚。
Chamath:NBA呢?你们做了很多事。
蔡崇信:在Clark加入前,ESPN的主流球迷几乎不看女子篮球,但现在主流体育迷开始关注了。
J Cal:我有个观察,你我都是老派篮球迷,八九十年代看尤因和巴克利,那时比赛更激烈,WNBA也更强硬。勒布朗每次上篮被犯规就表现得很夸张。你怎么看勒布朗?或者NBA整体?WNBA球员更强硬,比赛更好看。
蔡崇信:NBA产品很好。我认为没必要比较男女联赛谁更激烈,两者都很有身体对抗和运动能力。NBA有竞赛委员会,每年都会调整规则和裁判标准让比赛更好。我被邀请加入委员会时,觉得自己和Jason Kidd、Chris Paul、Coach K相比懂得很少。但我发现其实这更像是“产品委员会”,因为规则调整直接影响比赛呈现,比如三分线的变化就是产品决策。
J Cal:你觉得现在比赛投40个三分算好产品吗?
蔡崇信:我觉得挺好,因为有18种方式可以投出40个三分。
Chamath:说说阿里巴巴吧,你和马云的故事已经变成经典了。你当时怎么加入的?你当时的心态和风险是什么?
蔡崇信:我被马云的个性吸引。大家看到的是他的公众魅力,但我看到的是他能给人信心。我第一次去他家时,里面有十几位刚毕业的年轻人,马云像老师一样比他们年长十岁,他能清晰表达愿景,这是我愿意加入的原因。他本身是老师,沟通和识别人才都很强,老师愿意看到学生比自己成功,企业也是这样,要容纳比自己聪明的人。
Chamath:大约2010年代初,中国进入爆发期,创业者如井喷,后来从蚂蚁金服开始情况有变。你能讲讲这些变化吗?外资也大幅减少。
蔡崇信:阿里巴巴成立26年,前15年是完全自由市场增长,业务都是有机发展。后来电商竞争极端激烈,大家都想做电商,因为流量变现最直接。现在有五六家强劲对手,包括字节跳动,他们也做电商。极端竞争后,政府认为行业失控,竞争过度,平台有垄断行为,于是加强监管,有些规定其实很好,比如保护隐私和反垄断。现在监管环境更可预测,红线明确,反而运营环境更好。
J Cal:地缘政治层面,美国一直把中国当成生存威胁,认为双方无法共同繁荣。你怎么看?
蔡崇信:我并不认同这种观点。我能理解美国人看到中国过去20年制造业和科技崛起后产生的担忧,担心经济和技术实力会转为军事力量,成为安全问题。但其实,这两大经济体应该竞争,但也有很多全球难题需要合作。特朗普说他阻止了七场战争,中国并没有发起战争,过去几十年都很和平。中国更关注经济发展和民众福祉。竞争中难免摩擦,中国觉得美国在遏制中国经济崛起。
Chamath:谈到民众福祉(welfare of citizens),你提到字节跳动,据说他们收入已超Meta,是巨头。
蔡崇信:他们没上市,我不太清楚财务数据。
Chamath:TikTok在中国和海外完全不同,国内内容监管更严格,更关注公民福祉。美国TikTok现在也有STEM板块。中国很重视公民利益,我们能学些什么?我们应该多做哪些中国在做的事?
蔡崇信:首先是教育,中国人口受教育程度很高,每个家长都希望孩子考大学进名校,甚至送到常春藤或斯坦福。美国有教师工会等结构性问题,中国没有这些障碍。
J Cal:David,你怎么看美中共赢?我们会永远冲突吗?还是有合作空间?
David:Mearsheimer(米尔斯海默,政治学家、芝加哥大学教授)教授说,美中在高科技、安全、经济等领域竞争,因为中国变得富有和强大,而美国不容忍平等竞争者,我们要做世界最强国。权力是零和游戏,历史上美国总想保持第一。世界是无政府状态,国家优先考虑生存,实力差距决定安全。20年前中国还不强,美国没把它当威胁,现在中国强了,华盛顿更鹰派。美国必须赢得AI竞赛,不希望中国主导AI或芯片。如果我是中国人也会希望中国最强,这没什么敌意,但我希望美国最强,特别是在AI领域。
蔡崇信:我可以回应吗?作为爱国的美国人,你希望美国赢。但AI没有所谓胜负,这是漫长马拉松。每周都有新模型领先,下一周又被超越。AI商业模式还没定型,不像电商有网络效应和赢家通吃。
我认为AI不是赢家通吃的领域——我的“赢”是指谁能更快应用AI,而不是谁有最强的模型。美国应该多投入在技术应用和普及上,而不是只砸钱做大模型。
中国这边,有几点:一是拥抱开源;二是很多公司包括我们发布了更小的模型,不是万亿参数,而是 1.7B、4B、8B,适配移动与笔记本电脑。这更利于加速落地。调查显示去年只有8%的中国企业在用 AI,如今接近一半,应用很快。AI像空气,任何国家都不该对此“独占”,在医疗、生物等方面有大量合作空间。
Chamath:大家关心AI对业务实际影响,你们自研模型还是用现成的,对公司运营有何变化?是否影响招聘、效率、岗位结构?
蔡崇信:AI显著提升了运营效率,因此我们不一定需要雇佣那么多人。我一直在尝试用AI写季度财报,甚至在分析师电话会上用AI,或许最终能让财务部都被AI替代。最大影响是我们把AI融入所有面向消费者的应用,比如电商、地图、外卖,用户体验大幅提升,带来更多用户,收入也上升。
Chamath:员工数量和工作吸引力有变化吗?
蔡崇信:我们没有因AI裁员,但我常问工程师现在有多少代码是AI写的,不同部门答案不同,平均大约30%。
Chamath:阿里巴巴业务遍布全球,如何打造文化和管理庞大团队?
蔡崇信:我回归公司后,第一件事就是强调我们只有两大核心业务:电商和云计算,其中包含AI要素,让团队聚焦执行。
Chamath:预测下赛季吧。
蔡崇信:预测整个联盟还是只说篮网?
蔡崇信:我们处于重建期。
J Cal:你有很多选秀权。
蔡崇信:我们今年有五个首轮签,2026年还有一个,希望能选到好球员。你可以猜我们赛季策略,我们队伍很年轻。
J Cal:上一场和Dara(Uber CEO)讨论中国对自动驾驶的态度,既在测试,也关注社会稳定和司机就业。中国工人怎么看自动驾驶?……你怎么看政府和民众对自动驾驶和就业影响的态度?
蔡崇信:政府完全支持,几周前刚发布AI+政策,目标2030年AI——比如Agents、AI设备之类的——渗透率达90%。官方态度非常明确。
Chamath:全力支持(Just All-in)。
蔡崇信:全力支持。几乎没人讨论AI取代就业,只有零星案例。但总体上就业焦虑较强,中国每年有一千万大学毕业生,16-24岁失业率达(包括毕业生)约18%。经济基础设施很好,但近几年房地产低迷,房价跌了30%,财富效应很负面,还在持续。
David:中国有对AGI(通用人工智能)的担忧吗?担心失控超级智能?
蔡崇信:政府官员不太讨论,因为他们认为自己能更好地控制AI,也许比美国社会更有把握,但还是有些隐忧。Dennis预测五到十年(实现AGI),我觉得至少还要二十年,因为“通用”意味着AI能在全新场景下应用原则。
Chamath:谢谢你Joe。
蔡崇信:非常感谢大家。
作者:MD
出品:明亮公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