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21书评︱“挨骂也要涨价”:马孔多创始人讲述十年突围)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王峰 北京报道 马孔多,是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加西亚·马尔克斯的魔幻现实主义代表作《百年孤独》中所有故事发生的地方,是一个从无到有、被拓荒者命名的地方,艾国永很爱这本书。
于是,2015年艾国永创业时,马孔多成为公司的名字,后来成为品牌的名字。
艾国永曾是一家传统媒体的体育版主编,创业后他选择了一条与此相关的赛道——跑步。这是一个站在风口的大市场,艾媒咨询数据显示,2023年,中国运动鞋服市场规模达4926亿元,预计到2025年增至5989亿元。
但在这个大赛道里,马孔多还是一个刚刚站稳脚跟的小公司,2019年营收404万元,即便到2023年,营收激增60倍,营收也为2亿多。
近日,艾国永出版了新书《创业三十六记》,用36篇文章记述了他创业十年的酸甜苦辣。以下是艾国永的讲述。
创业10年来,我经历了五次转型。
从媒体主编,到体育公关,这是第一次转型。体育公关是最开始渡过无聊之河的小木筏。马孔多创立后,很快接到一场天津宝坻的路亚比赛的媒体推广项目,首单20万元,盈利12万元,没想到公关活动挺赚钱,但交付了两个客户之后,没有出现第三个客户。
第二次转型,是从体育公关到跑步赛事。马孔多一共办过12场赛事,主要是2000人左右的中型马拉松赛事,虽然规模不大,但可谓千头万绪:与政府沟通;履行公安、消防、食品、卫生等报批程序;赛事报名、招商、交通、住宿、搭建、赛事执行等工作。
马拉松赛事的营收,主要来自三部分,一部分是政府的扶持资金;一部分是选手报名费;一部分是商业赞助,能不能拉到赞助,对于创业公司来说就得靠天吃饭了。
艾国永 著
武汉出版社
2025年8月
2016年3月,马孔多与北京市延庆区签订了一份“3+2”的5年合同。前3年,政府提供扶持资金,马孔多每年为延庆区举办3场马拉松赛事,后2年双方协商是否续约。但是赛事的商业天花板不高。马孔多虽然可以活下来了,但如果想要长大,转变赛道是必然之举。
从跑步赛事到跑步装备,是马孔多的第三次转型。2019年5月,马孔多毅然转型,跑步装备将成为马孔多唯一的主营业务。
当时,马孔多的账上有100多万元,但上半年销售额只有90万元,其中还有20万元是母校的友情订单。每个月十几万、二十来万元的流水,除掉成本,赚到的钱,发工资都不够。当全年只剩11月和12月两个月时,450万元的年度保底任务完成了不到50%。靠网贷和抵押房子,才给员工正常发放了工资。
在最危急的时刻,马孔多押宝了一款微创新的短裤,这年“双11”的销售流水是168万元,2000件短裤预售一空,实现惊天逆转,也打赢了救命之战。
第四次转型是从跑步装备到跑步品牌。这二者之间有区别吗?当然有,而且很大。做装备,贴牌就可以;做品牌,必须讲究原创。
早期的马孔多,走的是以大品牌同样的材料、同样的工艺,只卖大品牌四分之一,甚至五分之一的价格。但从2022年下半年开始,马孔多走上了产品之路:专业、科技、原创。
在马孔多的营销体系、销售体系没有完整搭建起来之前,原创,是马孔多渡过涨价的急流险滩的关键力量。
第五次转型发生于2024年,是从低价格段到中价格段的转型。价格从上往下打易,从下往上打难,一个朋友听说我们连续涨价,从100—300元价格段上移到200—700元价格段之后,大呼“凶险”。
这是懂行人说的话。在这个过程中,我们流失了一些顾客。但随着产品和技术的不断升级,很快,凭借“专业、科技、原创”的产品理念,我们新涌入了大量顾客。
这次的价格转型,引来了一些质疑声。我很理解,他们原来是马孔多的铁粉,现在因为马孔多价格提升买不起,由此产生不满。这种情况下,为什么还要提价?
当时,企业在快速增长,但有两个突出的问题摆在了我的面前:一是有营收,无利润,营收看着挺不错,2023年达到2个多亿,利润却都在库存上,长此以往,企业没有发展的资金、没有抵御风险的资金、没有改善员工福利的资金;二是受困于产品的价格带,100元左右售价的产品,让研发极其受限,稍微好点儿的工艺、稍微好点儿的材料、稍微好点儿的品类,我们花不起、用不起、做不起。
商业的核心,是利润,没有利润,就没有一切,一个没有利润的公司是没有前途的,甚至是没有当下的。真正的核心是创新,那些颠覆性创新的大公司,一般企业很难模仿,马孔多的解题思路会宽泛一些,那就是,一是做出好的产品,二是保持适度的利润。
创业这些年来,磨难是从前,焦虑是现在,实现愿景才是未来。从办公关活动,到办路跑比赛,到创立跑步品牌,这一路前行,不管是行为上,还是精神上,都真正抵达了太多的未至之境。这符合我的人生规划,在有限的人生里,更多地“尝鲜”,更多地感受这人世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