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成都小米SU7碰撞起火致驾驶员身亡,路人救援受阻车门未开,股价应声跌超7%)
10月13日凌晨,成都天府大道一辆小米SU7碰撞起火,驾驶员身亡,因隐藏式门把手阻碍救援引发热议,受此影响小米股价一度跌超7%。
一辆小米SU7在行驶中与前方车辆发生碰撞后冲入对向车道,随即起火燃烧。事故导致驾驶员不幸遇难,而现场多名热心路人试图破窗救援却因车门无法打开而未能成功。这一场景被视频记录并在网络传播,使半隐藏式门把手的设计安全性成为舆论焦点。
据成都警方通报,事故发生于凌晨3时18分,31岁邓姓男子驾驶的小型轿车在天府大道南段与李姓男子驾驶的车辆发生碰撞,随后越过绿化带起火。经初步检测,邓某涉嫌酒后驾驶。目前事故详情仍在调查中。
网络流传的视频显示,事故发生后,多名路人迅速上前施救。有人徒手砸窗,有人取来灭火器,但车门始终紧闭,车窗也未能及时破开。尽管消防人员最终扑灭大火,车辆已烧得仅剩骨架。值得注意的是,涉事车辆疑似小米SU7 Ultra车型,该车型采用的半隐藏式门把手设计在紧急情况下未能正常启用,直接影响了救援效率。
这起事故迅速波及资本市场。周一开盘后,小米集团股价应声下跌,盘中一度重挫逾7%,显示市场对事件的高度敏感。截至发稿,小米汽车官方尚未就此作出正式回应。
事实上,新能源汽车普遍采用的电子门锁与隐藏式门把手设计已非首次引发安全争议。技术分析表明,当车辆发生严重碰撞时,高压系统可能触发断电保护,导致电子门锁失灵。若此时机械备份装置未能及时启动,或因车身变形造成卡阻,便会形成“救援困局”。
去年山西运城问界M7追尾事故,以及今年4月小米SU7的高速碰撞事件,都曾出现类似的门把手无法弹出问题。业内技术人员指出,真正的安全隐患并非隐藏式设计本身,而在于电子门锁系统缺乏充分的安全冗余。
针对这一安全隐患,国家相关部门已于今年9月24日发布《汽车门把手系统安全技术要求》强制性国家标准征求意见稿,对隐藏式门把手在事故后的功能可靠性、布置位置及操作空间等提出明确要求。这一标准的制定,预示着新能源汽车门把手设计将迎来更严格的安全规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