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财经 - 滚动新闻 - 正文

专访诺贝尔奖得主马里奥·卡佩奇:中国政府对科研支持力度更大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媒体 2025-10-22 19:41:04
关注证券之星官方微博:

(原标题:专访诺贝尔奖得主马里奥·卡佩奇:中国政府对科研支持力度更大)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 闫硕 北京报道

细胞和基因技术正成为生物医药科技创新重要一极,持续为人类健康开辟新的可能性。但科研之路并非坦途,尤其对于细胞和基因技术这类前沿研究,其发展常受政策导向、融资环境、伦理规范等多重因素制约。

近日,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专访了2007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基因打靶技术奠基人、美国犹他州医学院教授马里奥·卡佩奇。这位“从流浪儿到诺奖得主”的传奇科学家,围绕基因研究本质、科研实践路径、全球科研环境等话题分享了深刻见解,同时对中国在基因治疗领域的领先成就给予高度评价。

在卡佩奇看来,基因是一切生物研究的基石。无论是疾病机制探索还是健康规律研究,都以基因为核心出发点。但他同时强调,基因并非唯一决定因素,环境的作用同样关键。比如生物的感官系统负责与环境进行信号交流,而我们对这些环境信号的感知与处理,其底层机制也由基因调控。这种“基因-环境”的相互作用,构成了生物研究的重要逻辑框架。

“永远不要低估你能为未来作出的贡献。”在谈及科学探索的意义时,卡佩奇如此鼓励科研工作者。他指出,重大科学贡献的意义,正在于突破不可能——比如改变基因。“以前人们认为这是天方夜谭,但事实证明这是可能的,而且操作起来相当容易。我们正不断探索,但要确保这种探索朝着正确的方向前进:要致力于改善世界,而非让它变得更糟。”

中国政府对科研的支持力度更大

近年来,基因技术快速发展,正从实验室迈向应用,而中国在这一领域的表现尤为亮眼。

“中国在基因领域有很多项成就都是领先于全世界的”,卡佩奇特别提及,中国政府对科学研究的支持力度,与当前美国因政策导向导致的科学热潮降温形成鲜明对比,这种支持为科研创新提供了坚实基础。

尤其在融资领域,中国有更大优势。卡佩奇表示:“纵观人类历史,每一次发展都是由一次跃迁带来的,而这背后都有一种技术的发展。但目前而言,技术研究成本正逐渐增加。所以,尽管科研工作者有更多选择,但成本的上升导致研究愈发艰难。如何能筹集更多资金,促进相关实验项目的进行,是需要各国政府思考的。在美国科学热潮降温的背景下,科研人员必须与时俱进拓展融资方式。而在中国,融资相关的问题更少。”

但未来美国的这种情况可能会有所好转。因为研究者所做的就是提供一些信息,而信息本身并没有好坏之分,如何能正确利用这些信息是未来要做的事情。“我们提供的信息只是一个客观的存在。对我个人而言,当然希望这些信息能够推动人类社会发展,而非造成一些破坏、动荡。”卡佩奇说。

据《2025年中国细胞与基因治疗(CGT)产业发展及监管政策解读蓝皮书》,目前我国有14款CGT产品获得国家药监局上市批准,包括7款CAR-T产品、3款小核酸产品、2款基因治疗、1款干细胞、1款溶瘤病毒。其中有9款在近三年上市。

直面变化、拥抱失败

谈及研究中遇到的困难,卡佩奇指出,科学研究是一个不断持续的过程,中间可能并不存在所谓的放弃。单纯做研究已经不太现实,真正的研究者既要能迸发创意,更要能将想法落到实处。很多人都有很好的想法,但无法开展相关事业,科学技术正是想法与现实之间的桥梁。

他以自己正在推进的焦虑症研究为例,坦言实验常因数据、技术发展等因素难以推进,“比如衡量焦虑程度的测试,需要反复做多次实验才能获取有效样本”,但这正是科研的常态。

面对这种常态,研究者需要学会与变化和失败共处。“有些人害怕变化,但科学家非常喜欢变化,甚至直面变化。”卡佩奇表示,科研中失败的次数远多于成功,关键是要让失败与成功在心中处于同等重要的位置,失败能让我们学到更多,犯错不是罪过,改过来就好。

这种包容的态度也体现在他对论文发表的认知上:“我发表的每一篇论文,并非百分之百肯定结果正确,但90%的可能性就值得分享,即便有错误,后续修正即可。”

值得一提的是,卡佩奇认为,数据在整个科研界的作用相对来说是被夸大的。“有时候我们会认为实验结果的数据要比基础的高十倍,才能说明研究是有代表性的,而事实上可能翻一番我们就认为这个实验可以继续进行。我更倾向于做完实验看到数据,就能基本判断实验能否成功,不会通过复杂数据分析来验证数据可靠性。”

基因技术有望惠及更多人群

在卡佩奇看来,做动物实验,伦理是逃不过的一个话题。研究者必须直面伦理问题,自己先做出判断。“比如研究骨折治疗时,把老鼠骨头掰断再研究,其实是一个非常好的办法,但这不符合伦理,我也不会这么做。不同的人对伦理的想法不一样,可能一位屠夫轻而易举就能把一只鸡的头砍掉,但我们不会。”

药品价格是技术落地后的另一重考验。卡佩奇以基因测序为例,从最初测一小段基因需上百万美元,到如今测整个人类基因组仅需100美元,成本下降的核心驱动力是需求上升。“如果药品价格太高,很少有家庭能负担,便无法真正惠及患者。”他相信市场竞争的力量,认为只要药物重要、需求大,价格在市场竞争中自然会下降,让更多患者受益。

面对全球老龄化、慢病高发的现状,基因技术未来10-20年又将为普通家庭的健康带来哪些实际改变?卡佩奇表示,在不远的将来,我们将会对衰老以及如何舒适地老去有更多了解,我们将带着目标生活。我们不只是想长寿,还希望年老时仍能有所作为。目前研究人员在这个领域已经投入了大量精力。这个愿景一定会实现,而且很快就会实现。

从市场规模看,根据BCC发布的《2024年全球细胞与基因治疗市场报告》,细胞与基因治疗市场在2022年的估值为58亿美元,预计到2028年将增长至233.3亿美元,年复合增长率(CAGR)达到26.4%。

中商产业研究院研报显示,2023年中国CGT市场规模达到约33.81亿元,较上年增长113.64%。预计2024年中国CGT市场规模将增至88.48亿元,2025年增至186.31亿元。

微信
扫描二维码
关注
证券之星微信
APP下载
下载证券之星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与证券之星立场无关。证券之星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证券之星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jubao@stockstar.com,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如该文标记为算法生成,算法公示请见 网信算备310104345710301240019号。
网站导航 | 公司简介 | 法律声明 | 诚聘英才 | 征稿启事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举报专区
欢迎访问证券之星!请点此与我们联系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