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南海农商行IPO再中止,七年长跑何时休)
《投资者网》叶观复
近日,广东南海农村商业银行(以下简称“南海农商行”)的IPO进程再度按下暂停键。根据深交所发行上市审核信息公开网站最新披露,该行审核状态已由“已受理”变更为“中止”,原因为财务资料已过有效期,需补充提交经审计的2025年上半年财务数据。
这已是南海农商行2025年内第二次因财务资料问题导致审核中止。此前3月,该行首次申报材料中的2024年年报过期后,曾短暂中止;直至6月30日,补充更新财务资料后,IPO审核状态才恢复为“已受理”。
与此同时,最新披露的经营数据显示,南海农商行上半年营收、净利双双下滑,实现营业收入32.8亿元,同比下降8.2%;净利润13.9亿元,同比下滑14.2%。
在这场IPO排队银行纷纷撤回申请的“寒潮”中,南海农商行与东莞银行成为广东省内仅存的两家仍在坚守IPO的城农商行。南海农商行的上市长跑,究竟何时能迎来终点?
IPO再度按下“暂停键”
南海农商行的上市之路始于2018年,至今已历时七年之久。
2019年5月,南海农商行首次向证监会提交IPO申请,并在次月获得了受理。 然而,这条上市之路却充满了曲折。
财务资料过期成为最大拦路虎。自2024年3月以来,南海农商行已连续四次因为“财务资料过期”而导致IPO审核被中止。
第一次在2024年3月,因2023年年报超期,审核中止;补交材料后恢复。
第二次在2024年9月,因未及时更新半年报数据再度中止;延后数周才恢复。
第三次在2025年3月,因2024年年报再次过期被暂停;直至6月30日完成更新,审核才恢复为“已受理”。
而第四次,仅时隔数月,南海农商行2025年上半年财报“踩线”失效,审核流程再度冻结。这反映出该行在申报节奏把控、审计协调与材料准备上的滞后。
根据《深圳证券交易所股票发行上市审核规则》,财务报告有效期通常为6个月,特殊情况下可延长1个月。这意味着企业完全有时间窗口提前准备,而南海农商行屡次“压线”甚至“逾期”,显然未能做到前瞻性规划。这种被动应对的模式,影响了审核的节奏。
对于南海农商行而言,IPO不仅是融资手段,更是一场市场化的改革。然而,七年长跑仍困于“财务过期”这一技术性门槛,不禁让人发问:这场上市之旅,究竟是主动进取,还是被动拖延?
营收净利双降,资本充足率承压
最新披露的业绩数据显示,南海农商行正面临经营压力。
2025年上半年,南海农商行实现营业收入32.8亿元,同比下降8.2%;净利润13.9亿元,同比下滑14.2%。
业绩下滑的背后,是多重因素叠加的结果。近年来,银行纷纷发力财富管理、中间业务以对冲利息收入下滑。但公开信息显示,南海农商行在理财、代理、托管等轻资本业务布局相对滞后,非利息收入占比偏低,未能有效形成“第二增长曲线”。
此外,尽管该行未在公开渠道披露上半年不良率,但结合区域经济环境看,佛山及周边地区部分制造业、房地产相关企业仍面临经营压力,可能对信贷资产质量形成拖累。若未来不良贷款上升,拨备计提压力将直接侵蚀利润。
从招股书披露的信息来看,资本补充成为南海农商行坚持IPO的重要动因。截至2025年6月末,南海农商行的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为12.4%,较年初的13.52%下降了1.12个百分点;资本充足率为14.93%,较年初的16.15%下降了1.22个百分点。
对比行业平均水平,2025年二季度,商业银行平均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一级资本充足率、资本充足率分别为10.93%、12.46%和15.58%。虽然南海农商行的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仍高于行业平均标准,但其资本充足率已低于行业平均水平,显示出一定的资本补充压力。
对于一家区域性农商行而言,资本充足率不仅是衡量风险抵御能力的重要指标,更是支持业务扩展、提升竞争力的关键保障。资本补充不足,可能导致未来面临更大的发展瓶颈,尤其是在当前银行业竞争日益激烈、监管要求不断升级的背景下。
南海农商行的业绩下滑并非个例,反映了中小银行所面临的共同挑战。近年来,银行业整体面临净息差收窄、资产质量承压等问题,加之金融科技快速发展带来的竞争加剧,中小银行的生存与发展愈发艰难。
中小银行上市申请“撤回潮”
近年来,银行业IPO市场持续“降温”,尤其是中小银行的上市进程近乎停滞。
自2022年兰州银行登陆A股以来,A股已连续三年未有新设银行成功上市。目前,在沪深交易所主板排队的拟上市银行仅剩5家,且多数处于“中止”或“已问询”阶段,审核进展缓慢。
进入2025年,这一“寒潮”进一步加剧。广州银行、顺德农商银行相继主动撤回IPO申请,宣告了又一批区域性银行冲击资本市场的努力暂时告终。至此,广东省内仍在坚持IPO的城农商行仅剩下东莞银行与南海农商行两家,成为这片曾经活跃的金融热土上仅存的“守望者”。
与此同时,港股市场同样冷清。2025年1月,宜宾银行在港交所挂牌,成为年内首家上市的内地银行,但这也是自2021年东莞农商行赴港上市以来,时隔三年多再次迎来内地农商行登陆港股。此前,多家计划赴港上市的银行因估值低迷、发行困难而推迟或取消计划。
这一系列撤回与沉寂,折射出当前中小银行上市正面临前所未有的困境。
业内普遍认为,中小银行集体放缓或终止上市步伐,背后有三大主要原因。首先,银行业整体面临净息差收窄、资产质量承压、中间业务转型缓慢等挑战。对于依赖传统存贷利差盈利的中小银行而言,冲击尤为明显。
其次,近年来监管层对银行上市的审核标准显著提高,从“重规模”全面转向“重质量”。部分中小银行因历史上存在大量“顶格持股”、“代持”、“关联交易输送利益”等问题,在审核中被重点问询,整改难度大、周期长。一些银行在经历多轮反馈后,发现短期内难以满足监管要求,最终选择主动撤回申请,以避免长期消耗资源。
此外,上市的吸引力对于中小银行来说正在逐渐下降。以近年上市的几家城商行为例,上市后股价长期徘徊在发行价下方,再融资功能受限,使得股东上市的初衷被打破,地方政府、大股东推动上市的积极性也随之降低。
而对于仍在排队的南海农商行而言,能否坚持到最后,不仅取决于外部环境变化,更在于自身能否完成一场深刻的内部变革。毕竟,上市从来不是目的,而是手段。只有先练好内功,才能在资本市场的考验中真正立于不败之地。(思维财经出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