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财经 - 产业观察 - 正文

AI 芯片,要上天了

关注证券之星官方微博:

(原标题:AI 芯片,要上天了)

公众号记得加星标,第一时间看推送不会错过。


来 源: 内容来自foxnews 。

一款强大到足以驱动当今人工智能的计算芯片,即将离开地球。用于训练先进AI模型的 NVIDIA H100 GPU,很快将搭载在一颗名为 Starcloud 的卫星上进入太空。

总部位于华盛顿州雷德蒙德(Redmond)的初创公司 Starcloud,正尝试验证一个大胆的想法:能否把地球上的数据中心搬进太空。

这些数据中心支撑着几乎所有的线上活动——从视频串流到AI工具。如果能将它们迁移至太空,不仅有望减少污染、节省资源,还能为全球用户带来更快的计算速度。

Starcloud的目标是建立首个轨道级数据中心,通过在太空中运算,降低碳排放并提升计算效率。

为什么“太空数据中心”意义重大

每当你发送一条消息、在云端存储文件或使用AI工具时,地球上的大型计算机都会承担这些任务。

这些数据中心消耗海量的电力与冷却用水,并释放热量、噪音与温室气体,对周边社区造成影响。

而太空环境则完全不同:太阳能取之不尽,用冷真空进行散热也几乎不耗能。

Starcloud首席执行官 Philip Johnston 表示:“唯一的环境成本是火箭发射。之后,我们在碳排放方面的节省可以达到地面数据中心的十倍。”

对于一个正努力寻找更环保技术的世界来说,这个目标意义非凡。

NVIDIA GPU如何在轨道上工作

Starcloud-1卫星 的体积大约相当于一台小冰箱,机载的H100 GPU是迄今为止进入轨道最强大的芯片,其算力约为以往在太空中运行芯片的百倍。

进入轨道后,GPU将处理来自卫星的大量数据——

包括识别森林火灾、追踪农作物生长、监测气候变化等。

过去,这些数据需要先传回地球再进行分析,过程漫长且耗能;而现在,在轨处理可以实现更快的响应与更精准的决策。

此外,这次任务还将测试 Google的Gemma语言模型,这将是大型AI模型首次在太空运行。

通过在轨计算,Starcloud希望实现更快速、更高效的地球观测。

Starcloud的更大野心:在太空建超级数据中心

Starcloud表示,这次任务只是开始。公司计划未来在太空中建造由太阳能供电、利用轨道低温自然冷却的大型数据中心。

下一步的系统将搭载英伟达下一代GPU——Blackwell架构,性能更强、能效更高。

他们的终极目标,是建造一个功率达5吉瓦、跨度约2.5英里(约4公里)的轨道数据中心,能够承担海量AI计算任务,同时降低成本与碳排放。

随着火箭发射成本的下降,在太空中建设数据中心的想法,正在从科幻变为现实。

Starcloud CEO Johnston认为,到2030年代,许多新建数据中心将不再落地,而是进入轨道运行。

这对你意味着什么

如果这一计划成功,未来支撑你使用的App、游戏和AI工具的算力,可能就来自太空。这将让云服务变得更快、更高效、也更环保。

太空数据中心还能加速灾害响应、提升天气预报精度、每年节省数百万加仑冷却用水。这一构想表明,创新与可持续发展可以并行不悖。

https://www.foxnews.com/tech/supercomputer-chip-going-space-could-change-life-earth

*免责声明:本文由作者原创。文章内容系作者个人观点,半导体行业观察转载仅为了传达一种不同的观点,不代表半导体行业观察对该观点赞同或支持,如果有任何异议,欢迎联系半导体行业观察。

今天是《半导体行业观察》为您分享的第4213期内容,欢迎关注。

加星标第一时间看推送,小号防走丢

求推荐

微信
扫描二维码
关注
证券之星微信
APP下载
相关股票:
好投资评级:
好价格评级:
证券之星估值分析提示太阳能行业内竞争力的护城河良好,盈利能力较差,营收成长性一般,综合基本面各维度看,股价合理。 更多>>
下载证券之星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与证券之星立场无关。证券之星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证券之星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jubao@stockstar.com,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如该文标记为算法生成,算法公示请见 网信算备310104345710301240019号。
网站导航 | 公司简介 | 法律声明 | 诚聘英才 | 征稿启事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举报专区
欢迎访问证券之星!请点此与我们联系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1996-